关于语言与性别的关系,前人已经做了很多研究。叶斯泊森在1922年(《Language:its nature development and origin》)就讨论了语言的性别差异。后来者像特鲁杰、拉科夫沿袭了这一传统,在语言与性别关系上做出了一些成果。

语言与性别的关系体现在语音、词汇和语法各个层面。其中词汇的差异最为明显,像布龙菲尔德在《语言论》中举出的例子,美国加州北部的雅娜印第安人(Yana Indian)分别使用不同的词语来描述同一现象,如“火”,男子称’anua’,女子称’auh’。特鲁杰在《Sociolinguistics》中举出奇基托(Chiquito)语(在玻利维亚的一种美洲印第安语)的例子,男女使用不同的亲属称谓语,如果一个女人说“my brother”,她说iʧibɑusi,而男人会说tsɑruki。在语法方面,像印度的库鲁克语(Kurux),动词形态要随听话人的性别而变;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西部的科萨迪语(Koasati),男子和女子在陈述句和祈使句中所用的动词词尾形态是不一样的。在语音方面,像亚洲东北部尤卡吉尔语(Yukaghir),男性中的/tj/和/dj/分别相当于女性中的/ts/和/dz/。

五岁发音不准正常吗(一个证据告诉你性别与发音的天生关联)(1)

前人对于语言与性别关系的研究,更多集中在单一语言内部的研究,对于语言性别差异的原因做出了大量工作,但是很少有人考查语言与性别的跨语言共性。本文尝试从跨语言层面,考查语音与性别的关系。


考查语音与性别关系的跨语言共性,需要借助语言类型学这一工具。按照《现代语言学词典》的定义,语言类型学研究语言之间的结构相似性,不管其历史如何,总的目的是建立各种语言的合适的分类法或类型学。

从格林伯格开源,包括后来的科姆里,克罗夫特,他们主要是从广泛种类的语言材料中提取语言共性。对于语言共性的考查,可以从语法、词汇和语音各个方面进行。比方说语法方面可以通过考查主谓宾的次序,分成SVO,SOV,VSO等种类,再考查每个类别中语言的共性;还可以通过主格-宾格和作格-通格的方式将语言进行分类,考查各自内部的语言共性。

语言类型学对于语音共性的考查,主要集中对语音特征的考查,像宋(2011)对637种语言的考查中,发现其中62%的爆破音有清浊对比,而只有35%的擦音有清浊对比。本文将从语音特征层面,考查几种语言的语言与性别关系的跨语言共性。


语言材料

本文一共选取了五大语系(印欧语系,汉藏语系,乌拉尔语系,阿尔泰语系,楚科奇-堪察加语系)和美洲印第安语中的九个例子,其中用到的“女国音”例子来自胡明扬《北京话“女国音”调查》,吴语的例子来自赵元任《现代吴语的研究》,其他外语的例子主要来自特鲁杰在《Sociolinguistics》中举出的例子。

1、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

①在特鲁杰调查的诺维奇英语中,有大量的语言性别变体出现。比方说女人会把 “egg”发成 [ɛɡ],而男人会发成[æɡ]。女人会把“tune”发成有y滑音的[tju:n],而男人会发成不带y滑音的[tu:n]。女人会把“ear,here,idea”中的元音发成[ɪə],而男人会发成[ɛ]。女人会把“top,hot,dog”中的元音发成圆唇的[ɒ],而男人会发成不圆唇的[ɑ]

②挪威南部的拉维克地区的方言,属于日耳曼语族的北支,在那里男女使用不同的语言变体。例如milk,女人会倾向发成[mɛlk],男性往往会发成[mjæɽk]。

2、汉藏语系汉语

③“女国音”最早是由黎锦熙在20年代发现的,他提到北京一些女子中学的学生把[ʨ],[ʨh],[ɕ]读成[ts],[tsh],[s],他把这种女学生特有的读音称作“女国音”。女国音的特征是把在齐齿呼和撮口呼前的舌面前音[ʨ],[ʨh],[ɕ],发出一种近似于舌尖前音[ts],[tsh],[s]的音,如王府井[uɑŋ fʊ ʦiŋ],学习[sye si]。一般出现在十五到三十多岁的有文化的妇女口中,到了成年结婚之后,又变回这种发音很少出现在男性、特别是中年以上的男性口中。

④赵元任在《现代吴语的研究》中指出,吴语苏州方言中au韵字(好,俏),女子多发成ä[ɛ],男子发成类似ä[ɛ]略偏后的音。

3、美洲印第安语

⑤格罗斯旺特语(Gros Ventre),美国东北部的一种美洲印第安语,同一个词的语音,男人会用腭化齿塞音[dj],女人会用腭化软腭塞音[kj],如“bread”,男人发/djatsa/,女人发/kjatsa/。

⑥科萨迪(Koasati)语(穆斯克金(Muskogean)人的一种语言,主要分布在路易斯安那州)有很多显著的性别差异。如果女性形式以鼻化元音结尾,那么男性形式以非鼻化元音加/s/结尾,例如,‘He will lift it’,女性发成/lakauwã:/,男性发成/lakauwa:s/;‘He is saying’,男性发成/ka:s/,女性发成/kã:/。

4、乌拉尔语系

⑦尤卡吉尔语(Yukaghir),亚洲东北部的一种语言,男性中的[tj]和[dj]分别相当于女性中的[ts]和[dz]

5、阿尔泰语系

⑧蒙古达科哈语(Darkhat)。男性的后元音[u]和[o]相当于女性的[ʉ]和[ɵ],而男性的[ʉ]和[ɵ]相当于女性的前元音[y]和[ø]。

6、楚科奇-堪察加语系

⑨楚科奇语是西伯利亚的一种语言,在其中一些方言中,女性变体会发出元音间辅音,特别是包含语音/n/和/t/的单词,这种情况不在男性形式中出现;例如,男性发音/nitvaqaat/,女性则发成相应的/nitvaqenat/。


性别语音共性

下面就具体考查材料中提到的性别语音特征。其中数字相同的女性变体和男性变体对应。

1、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

在诺维奇英语中女性使用了四种形式[ɛɡ],[tju:n],[ɪə],[ɒ],相应的情况下男性会分别使用[æɡ],[tu:n],[ɛ],[ɑ]。除了[ɪə]和[ɛ]的差异无法用单元音的差异来体现,其余三组都可用单元音的差异来体现。下面具体考查六个单元音和一个复元音的语音特征。

女性形式

⑴[ɛ]:前、半低、不圆唇、舌面元音

⑵[ju]:腭化、后、高、圆唇、舌面元音

⑶[ɪə]:央元音[ə]和前次高元音[ɪ]中间位置。

⑷[ɒ]:后、低、圆唇、舌面元音

男性形式

⑴[æ]:前、次低、不圆唇、舌面元音

⑵[u]:后、高、圆唇、舌面元音

⑶[ɛ]:前、半低、不圆唇、舌面元音

⑷[ɑ]:后、低、不圆唇、舌面元音

从诺维奇英语中,除了最后这一组男女变体的差异在于圆唇与否,其他三组的差异都在于:女性变体比男性变体的舌位更加靠前。

至于另外一个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中挪威语(拉维克地区)的例子,‘milk’,女性会倾向发成[mɛlk],男性往往会发成[mjæɽk],舌尖中边音[l]和舌尖后闪音[ɽ]的语音特征差别不是很大,前半低不圆唇舌面元音[ɛ]和腭化后更靠前的前次低不圆唇舌面元音[jæ],主要区别在于舌位的前后(舌位的高低差别很小),即是男女语音变体的差异。

综合诺维奇英语和挪威语(拉维克地区)的例子,可以推测出印欧语日耳曼语族女性比男性使用舌位更加靠前的语音变体。

2、汉藏语系汉语

女国音的特征把在齐齿呼和撮口呼前的[ʨ],[ʨh],[ɕ],发出一种近似于[ts],[tsh],[s]的音。由于女国音是在女性中出现的现象,同一情况下男性会发成[ʨ],[ʨh],[ɕ]。下面具体考查这六个辅音的区别特征。

女性变体

⑸[ts]:舌尖前、塞擦、清、不送气辅音

⑹[tsh]:舌尖前、塞擦、清、送气辅音

⑺[s]:舌尖前、擦、清辅音

男性变体

⑸[ʨ]:舌面前、塞擦、清、不送气辅音

⑹[ʨh]:舌面前、塞擦、清、送气辅音

⑺[ɕ]:舌面前、擦、清辅音

以汉语中的“女国音”现象为例,可以看出相对应的性别变体的发音方法相同,区别在于发音部位:女性变体比男性变体的舌位更加靠前。

3、美洲印第安语

格罗斯旺特语,男人会用腭化齿塞音[dj],女人会用腭化软腭塞音[kj],如“bread”,男人发/djatsa/,女人发/kjatsa/。

女性变体

⑻[kj]:腭化、舌面后、塞、清、不送气辅音

男性变体

⑻[dj]:腭化、舌尖中、塞、浊、不送气辅音

可以看出格罗斯旺特语这一例子中,女性变体与男性变体的区别在于前者比后者舌位靠后,前者声带不振动而后者声带振动。科萨迪语中 ‘He will lift it’,女性发成/lakauwã:/,男性发成/lakauwa:s/;‘He is saying’,男性发成/ka:s/,女性发成/kã:/。可以看出如果女性形式以鼻化元音结尾,那么男性形式以非鼻化元音加/s/结尾,女性变体和男性变体的区别主要在于前者的元音发生鼻化。

4、乌拉尔语系

尤卡吉尔语,男性中的[tj]和[dj]分别相当于女性中的[ts]和[dz]。

女性变体

⑼[ts]: 舌尖前、塞擦、清、不送气辅音

⑽[dz]: 舌尖前、塞擦、浊、不送气辅音

男性变体

⑼[tj]:腭化、舌尖中、塞擦、清、不送气辅音

⑽[dj]:腭化、舌尖中、塞擦、浊、不送气辅音

从尤卡吉尔语的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出,相应的性别变体的发音方法相同,性别变体的区别在于发音部位:女性变体比男性变体的舌位略微靠前(舌尖中腭化后的口腔位置要比舌尖前略微靠后)。

5、阿尔泰语系

蒙古达科哈语,男性的后元音[u]和[o]相当于女性的[ʉ]和[ɵ],而男性的[ʉ]和[ɵ]相当于女性的前元音[y]和[ø]。

女性变体

⑾[ʉ]:中、高、圆唇、舌面元音

⑿[ɵ]:中、半高、圆唇、舌面元音

⒀[y]:前、高、圆唇、舌面元音

⒁[ø]:前、半高、圆唇、舌面元音

男性变体

⑾[u]:后、高、圆唇、舌面元音

⑿[o]:后、半高、圆唇、舌面元音

⒀[ʉ]:中、高、圆唇、舌面元音

⒁[ɵ]:中、半高、圆唇、舌面元音

从达科哈语的例子可以看出,性别变体的舌位高低和唇形圆展均相同,两者的区别在于舌位的前后差异:女性变体比男性变体的舌位更加靠前。

6、楚科奇-堪察加语系

楚科奇语,男性发音/nitvaqaat/,女性则发成相应的/nitvaqenat/。女性变体和男性变体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会在两个元音[a]间加入鼻音[n],并且前一个元音[a]舌位提高成[e],而男性变体没有这些变化。

综合以上五大语系和美洲印第安语中的九个例子中的性别变体可以看出性别变体的差异可以分成三类:

Ⅰ、美洲印第安语中的两种语言,格罗斯旺特语的性别变体差异在于:女性变体比男性变体的舌位靠后,并且女性变体的声带不振动而男性变体的声带振动;科萨迪语的性别变体差异在于:女性变体的元音发生鼻化,而男性变体的元音并未发生鼻化。

Ⅱ、楚科奇-堪察加语系中的楚科奇语性别变体的差异在于女性变体会在两个元音[a]间加入鼻音[n],并且前一个元音[a]舌位提高成[e],而男性变体没有这些变化。

Ⅱ、包括印欧语系中的日耳曼语族(诺维奇英语、拉斯克挪威语),汉藏语系中的汉语,乌拉尔语系中的尤卡吉尔语,阿尔泰语系中的达科哈语,一共六个例子,性别变体的差异均在于:女性变体比男性变体的舌位更加靠前。


陈松岑(1985)谈到,美国英语的许多地域方言变体中,妇女使用的元音通常比男子使用的元音更趋向于极端。这就是说,她们所发的高元音比男子发的高元音舌位更高,她们所发的低元音比男子发的舌位更低;如果是前元音或后元音,妇女发的元音比男子的舌位更前或更后。从本文中举到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大部分例子中女性变体比男性变体的发音部位要更加靠前,属于趋向极端的一种。

本文所举的三种类型的性别变体中,美洲印第安语的语系归属尚无定论,多式复综语的很多语言现象还未发现,楚科奇-堪察加语系使用的人口人数有限,而另外四种语系属于使用人数众多、研究相对透彻(特别是印欧语系)的语言,因此这四大语系中的六个例子性别变体的差异均在于:女性变体比男性变体的舌位更加靠前。

由上可以进行以下由小范围到大范围的推测:

印欧语系中日耳曼语族,汉藏语系的汉语中的性别变体的差异均为:女性变体比男性变体的舌位更加靠前;

印欧语系、汉藏语系、乌拉尔语系和阿尔泰语系中的性别变体差异均在于:女性变体比男性变体的舌位更加靠前;

除了格罗斯旺特语、科萨迪语和楚科奇语外,世界上其他语言中的性别变体差异均在于:女性变体比男性变体的舌位更加靠前。

至于以上推测是否正确,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其他语言中出现的性别变体的例子,来进行证明或者证伪。


后记

这是多年前写的一篇“语言与性别”关系的文章,准确说是语音与性别关系的一些例证,以及简单的探讨。

在公共层面上,这篇文章并无太多价值,但它有一个提醒点是,在性别上,男女的差别确实有天生生理的方方面面的差别,我们应该更好地认识到这些差别,从而为男女平权的努力做出更为件事的工作。

五岁发音不准正常吗(一个证据告诉你性别与发音的天生关联)(2)

参考文献

布龙菲尔德,2002,《语言论》,商务印书馆

陈松岑,1985,《社会语言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陈保亚,2009,《当代语言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胡明扬,1988,北京话“女国音”调查,《语文建设》第1期

科姆里,2010,《语言共性和语言类型》,北京大学出版社

克里斯特尔编,沈家煊译,2011,《现代语言学词典》,商务印书馆

杨信彰,2010,语言与性别的多视角研究,《当代外语研究》第1期

祝畹瑾,2013,《新编社会语言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朱晓农,2008,《音韵研究》,商务印书馆

赵元任,2011,《现代吴语的研究》,商务印书馆

Otto-Jespersen,1928,Language:its nature development and origin,New York:Henry Holt and Company

Joseph-Greenberg,1958,Essays in Linguistics,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Peter-Trugill,1984,Sociolinguistics:An Introduction to Language and Society,Penguin Books

Robin-Lakoff,1972,Language in Context,<Language> Vol48

Song, J.J,2011,The Oxford Handbook of Linguistic Typology,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illiam-Croft,2000,Typology and Uinversals,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William-Croft等,1990,Studies in typology and diachrony : papers presented to Joseph H. Greenberg on his 75th birthday, J. Benjamins Pub. C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