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在河北省的一个农村,属于冀中平原从小到大,就经常听到外面走街串巷的商贩吆喝声,他们做的买卖也是五花八门,有换米换面的,换花生油的,换西瓜、苹果的,有卖豆腐脑、豆腐的,卖扒糕的,卖糖葫芦的,有磨剪子、菜刀的,还有收废品的,收鸡鸭鹅狗的大概是因为农村人口相对分散,以前交通也不太便利,商贩而这些服务也算直接上门了,也方便自己做生意,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七十年代流动商贩?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七十年代流动商贩(记忆中流动商贩和沿街叫卖)

七十年代流动商贩

我家在河北省的一个农村,属于冀中平原。从小到大,就经常听到外面走街串巷的商贩吆喝声,他们做的买卖也是五花八门,有换米换面的,换花生油的,换西瓜、苹果的,有卖豆腐脑、豆腐的,卖扒糕的,卖糖葫芦的,有磨剪子、菜刀的,还有收废品的,收鸡鸭鹅狗的。大概是因为农村人口相对分散,以前交通也不太便利,商贩而这些服务也算直接上门了,也方便自己做生意。

小时候,农村地区比较落后,大家手头上都没什么钱,但是村里几乎家家户户种麦子,于是麦子就成了一种“货币”似的,用来换东西的。最典型的是换大米小米的,还有换西瓜、苹果等水果的。一般都是小贩们开着农用三轮车(我们那俗称三马子,也有叫三蹦子的),各个村里转来转去,拿着大喇叭吆喝。

那时候最期待的还是换西瓜的过来,当时的夏天没有空调,电扇也比较少,雪糕冰棍什么的也很少买,西瓜是很期待的消暑佳品了。那时候经常在某个路口停了一辆满载西瓜的拖拉机,围着几个村民。瓜贩有时候用刀,有时候直接连摔带掰的给弄开,让大家尝,一个劲地夸自己的瓜好。然后有来换的村民,往往因为麦子和西瓜的多少和瓜贩讨价还价,争论半天。有时候我在家待着,我爸听到换西瓜的吆喝声就出去了,过一会就用蛇皮袋背了几个西瓜背回来。

还有一些不用麦子换的,比如花生油,肯定就是用花生换了。不过我家每年都用自己家的花生榨油,从来没换过。而换豆腐的都是用黄豆去换,经常是一个人骑个自行车,后座上架一块放豆腐的架子,用白布盖着,车子前面放个梆子,边走边敲。

还有些商贩不流动,让人在村里的大喇叭里吆喝一通,然后在大街里呆一阵,等着人过去买或者换。我家以前有个凉席就是去街里用麦子换的。现在也有不少做买卖的都这样直接去街里摆摊了。

渐渐地,我们那里不种麦子了,人们生活也逐渐富裕,直接用钱买了。而开着三轮车卖米面或者买水果的仍然存在。不过因为农村街道拐弯抹角的,又都是平房,有时候听不准这些商贩到底在哪。而且有些商贩往往边开车边吆喝,有时候听到了想去买点,跑到外面,人已经不见了,于是我妈就经常拿来吐槽。

有些东西是时令性的,比如夏天经常会有买豆腐脑的,也有买扒糕(荞麦面做成的一种小吃)的,而冬天有时候会有卖糖葫芦的。

不过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卖某些东西的商贩也逐渐消失了。

比如我们村里有一个换“gebai”的,也不知道这俩字怎么写,就是用一些废品来换一些有用的东西。模糊记得好像是推着个小车,车上钉了货架,里面摆上一些平时的生活用品,还有一些小玩具吧。印象最深刻的是一种气球,还带一个竹子做的嘴,因此比较好吹起来,放气的时候发出比较奇特的声音。

平时他会摇着一个特制的拨浪鼓,先打着一个特定的节奏,然后就吆喝起来,还带音调的。可惜当时也没有什么录音设备,要不然肯定得录下来。而这个人去世之后,他这种职业和吆喝也成了绝唱似的,再也没见过。当然,他这种类似于收废品的,有收废品的倒是一直都存在。

还有一种模模糊糊有印象的就是骑个车子,车子把上挂一条铁片做成的东西,铁片一片压一片,一晃会发出响声,好像是刨笤帚的?记不太清了。

当然,农村特有的商贩还远不止如此。偶尔会有铸铝锅的,自己收集一些废铝,比如易拉罐、旧电视天线、还有破旧的铝锅等,那些人拉来一些模具进行浇铸。

还曾经有锢漏锅的,就是铁锅用时间长了破个小洞,可以给补上。具体手法倒是不记得了,只记得是把一小块铁烧得通红。不过最主要的印象还是因为每次来的那个老头吆喝的声音听不清,虽然说得很慢,但听起来似乎有点含糊不清。

以前的集市上还有修补塑料桶的,用黑色塑料条,加热到变软快融化了,沾到水桶有裂纹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