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廖湛兮

(原创不易,抄袭、洗稿、未经授权的转载必究。)

犯罪心理学的24个故事(聚焦连播15年的犯罪心理所贯穿的5个人生启示)(1)

《犯罪心理》讲述的是美国联邦调查局(FBI)下属的行为分析部(BAU)中的一支心理侧写队伍的探案经历。

与其他模式化的犯罪类戏剧不同的是,该剧将故事的焦点集中在罪犯的生活经历和心理状态上。追寻的重点不是What和How,即罪犯犯了何罪、如何作案,而是Why,即罪犯为何犯案。

小组中行为分析人员,简称“profile (侧写员)”主要是运用心理分析、地理侧写等方法去破案,他们所处理的都是当地警方无法破解的悬案,面对的犯罪分子也不是一般因冲动而作案的人,而是有着严重扭曲病态心理的连环罪犯。

Tips:“profile 侧写员”始于20世纪70年代,是一种经过专业训练的特殊职业。侧写员们通过对案犯的作案手法、现场布置、犯罪特征等的分析勾画其犯罪心态,从而进一步对其人种、性别、年龄、职业背景、性格特点乃至下一步行动等做出预测,以便警方缩小搜捕范围,及时制止犯罪行为的延续。

该剧不仅展现了人性的黑暗和矛盾面,在黑色的题材下描述了一个个令人或悲伤、或震惊、或恐惧的案例,指出了时下需要大众提高警惕的各类安全问题。与此同时,还穿插了一些或发人深省或温馨感人的故事,时刻提醒着大家即便深陷泥潭,也别忘了仰望星空

因此,在我看来《犯罪心理》不仅是一部利用心理学知识抽丝剥茧破案的刑侦剧,更是一部引导人们反思人性和人生的哲理剧,它带给我的启示主要如下:

犯罪心理学的24个故事(聚焦连播15年的犯罪心理所贯穿的5个人生启示)(2)

1、单兵实力再强,也不能忽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尽管BAU的组员们个个都在某一方面有过人的能力,比如组长霍奇(Hotchner),擅长审讯、谈判和人员组织工作;

首席资深侧写师、BAU创始人之一的吉迪恩(Gideon),思维缜密,阅历丰富,随机应变能力强;

罗西(Rossi),同样是BAU的创始人之一,侧写能力出色,有过从军的经历,同时还是畅销书作者,身家丰厚;

瑞德(Reid),拥有美国顶级名校3个博士学位和3个学士学位,智商高达187,能做到一目十行且过目不忘,是组里的“移动知识库”;

洁洁(JJ),擅长沟通交际、协调各方关系,是代表小组对接受害者及其家属以及媒体等其他组织的对外“新闻发言人”;

艾米丽(Emily) ,其父母都是外交官,曾有过多年在恐怖组织的卧底经验,通晓多国语言,为人果敢;

摩根(Morgan),柔道黑带选手、近身格斗能力强,擅长“内心角色扮演”,会从罪犯的视角还原犯罪现场;

加西亚(Garcia),电脑黑客高手,工作日常就是通过网络为组员们提供各类精准信息,帮助小组破案……

(ps:15年来演员由于各种原因有变动,以上人员是在小组内时间较长的人物,并不是全部人员。)

就以上各位主演出彩的人物特征,似乎随便揪一个出来都可以独立演一部戏了。或者也可以每集突出某一个人物的个人能力,把每个人都塑造成擅长破案的超级英雄,这样好像也符合美剧喜欢推崇个人英雄主义的一贯作风。

但实际上,追过剧的小伙伴们都知道,这部剧不但不推崇个人英雄主义,反而一再用剧情强调个人能力再强,也不能忽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犯罪心理学的24个故事(聚焦连播15年的犯罪心理所贯穿的5个人生启示)(3)

左起分别是摩根、加西亚、艾米丽、霍奇、罗西、洁洁、瑞德

比如,在每一集有案件发生时,组长霍奇都会先让加西亚收集整理好相关资料发给各位成员,然后大家围坐在一起初步讨论案件。

这个时候你会发现每个成员会习惯性的根据各自所长、从自己的视角去看问题,而由于个人的“思维壁垒”(即固有思想和习惯性的思维方式)很多时候都难免会出现纰漏、无法做到面面俱到,而这些纰漏如果没有旁人的提点和纠正,当事人多半浑然不知,而事态也多半会往不好的方向发展,对于破案而言更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很庆幸,小组内的成员们各有所长,在大家各抒己见后通常会互相补充指正,在把大家的看法综合起来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之后,就能得出更合理的初步破案方针。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小组成员们会一直“捆绑”在一起。事实上,在每次破案的过程中,你会发现组员们并不会扎堆,而是会根据各自所长去不同的地方,再将各自的办案成果汇总,最终合力破案将罪犯绳之以法。

比如,每次到达案发地之后,洁洁会去对接当地各职能部门和受害者家属,做好小组“对外窗口”的工作;加西亚会留守大本营继续用电脑通过网络收集相关信息,帮助侦查案件;瑞德会整理案发地没有收录进网络的信息,同时随时为小组成员解惑,充分发挥“移动百科全书”的功效;经验丰富的吉迪恩、罗西会到案发现场,捕捉到一些别人没有注意但却对破案而言至关重要的细节;摩根和艾米丽在走访和抓捕时永远是冲在第一的人;而审问犯人让其俯首认罪则是哈奇的长项。

犯罪心理学的24个故事(聚焦连播15年的犯罪心理所贯穿的5个人生启示)(4)

正中人物为吉迪恩

奥斯特洛夫斯基曾说过,谁若认为自己是圣人,是埋没了的天才,谁若与集体脱离,谁的命运就要悲哀。集体什么时候都能提高你,并且使你两脚站得稳。

每次看他们齐力破案我都会不禁想到,单兵实力再强,思维上也难免会有壁垒,一群人的“头脑风暴”不仅能集思广益,也有助于发现自己的思维定式,提醒自己要时常更新调整状态。

同时,个人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唯有加入到团队中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再将各自的力量汇总,同心协力才能在更短的时间内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如果大家总是沉溺在自己的世界里,想着单枪匹马闯天下,即便在团队中也心猿意马、意兴阑珊,不愿真心合作。

那么,在各行业竞争激烈的当下,可能就会像《三国演义》中东汉末年组队讨伐董卓的十八路诸侯一样,哪怕各自都有一定的实力,组合起来更是有可能颠覆乾坤,但由于各怀心思,没有任何团队合作精神,所以失败几乎是注定的。

犯罪心理学的24个故事(聚焦连播15年的犯罪心理所贯穿的5个人生启示)(5)

2、曾经不幸的童年经历,不该成为一个人堕落或伤害他人的完美理由

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说过,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在生活中很多人都把这句话奉为金科玉律,转而把自己性格上的缺陷和做过的混账事都归咎于不幸的童年经历,并以此为由或放纵自己或迁怒于他人,似乎觉得全世界都亏欠了自己。

无独有偶,在《犯罪心理》整部电视剧中有不少罪犯都有着不愉快甚至悲惨的童年经历,其身心受过很大的伤害,成年后那些伤痛、怨恨、愤怒并没有消散,反而变成了心中挥之不去的梦魇,最终成为促使其犯罪的催化剂,让他们将魔爪伸向了无辜之人。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个别小组成员们相似的经历和不同的处理方式。

比如,外形阳刚的型男摩根童年时目睹了父亲被杀,同时还曾遭受过橄榄球教练的性侵。可他从没因此放纵沉沦或仇视怨恨周遭,而是刻苦训练和学习,最终成为了一名优秀的FBI探员。多年后,当再次遇到当初性侵过他的教练依旧在伤害其他小男孩时,摩根勇敢的站出来说出自己当年的经历,并鼓励受侵犯的小男孩和他一起指证教练,最后成功的将教练送进监狱,让其受到应有的惩罚。

天才博士瑞德,在童年时经历了母亲患精神分裂症,父亲与之离婚并离开家的痛苦。可瑞德并没有因此产生过多的负面情绪,反而潜心学习,用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好的学历、工作和待遇。他和母亲感情一直很亲厚,对父亲也并无怨恨,更多的是理解与释然。

犯罪心理学的24个故事(聚焦连播15年的犯罪心理所贯穿的5个人生启示)(6)

摩根

沟通小能手洁洁,在童年时曾目睹和自己关系很好的亲生姐姐在浴室割腕自杀,尽管这件事给她造成了很大的精神压力和痛苦,但她也没有沉浸其中,而是尽量调整自己的状态,努力学习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名校,最终入职FBI。多年后,她回到老家通过催眠回忆起姐姐当初自杀的细节,成功揪出了诱使其姐姐自杀的犯罪嫌疑人并将之绳之以法。

这些小组成员的童年都曾被痛苦包围着,但他们都没有用消极的方式去处理,而是选择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的身上努力提高自身的能力去消灭痛苦,这无疑是明智之举。

拜伦曾说,一切痛苦能够毁灭人,然而受苦的人也能把痛苦消灭。

诚然,童年所受的伤害很容易会让人倍感无辜和难以释怀。但事情已经发生,沉浸在其中只会让自己反复去体验曾经的痛苦,不断加深自己的负面情绪,最后无论是选择放浪形骸还是憎恨他人甚至仇视整个社会,于己于人都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要明白曾经的“伤疤”更多的代表的是过去的经历,它不应该决定我们将来的方向。我们唯有学着去释怀、放下执念,过好当下的生活,积极努力的去做更好的自己,才能跨过内心的泥潭,在痛苦中学会自渡。

犯罪心理学的24个故事(聚焦连播15年的犯罪心理所贯穿的5个人生启示)(7)

瑞德

3、要走出自己的“舒适圈”,立志终生学习和成长

人们在做自己熟悉且擅长的事情时总是身心愉悦的,所以很多人不愿意踏出自己的“舒适圈”,甚至拒绝学习自认为不擅长或是新的事物,认为没必要、也不想去承受因为学不好甚至学不会可能会产生的挫败感。

在《犯罪心理》中,瑞德一直被认为是“书呆子”、智商高情商低的代表,体能更是差到不及格。同时,洁洁一直被看成是对外交流的“花瓶”,她曾经几乎只负责沟通事宜,从不出现场。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两人都心安理得的待在自己的舒适区里,不觉得有任何问题。直到两人因为体能弱先后被犯罪分子绑架、虐打,他们才开始真正的做出改变,刻苦努力的去锻炼自己的体能和搏斗能力。

因为他们意识到不能再只做自己擅长的事,必须要走出自己的舒适圈,去把自己不擅长的事情也做好。同时,保持终身学习和成长的心态,不断的去弥补自己明显的短板,这样才能避免被犯罪分子极具针对性的算计,才不会成为全小组的软肋影响办案,甚至危及性命。

犯罪心理学的24个故事(聚焦连播15年的犯罪心理所贯穿的5个人生启示)(8)

洁洁

尼尔·唐纳·沃许曾说,人生开始于舒适圈的尽头。

就像在电影《千与千寻》中,一直生活在舒适圈的坊宝宝起初是个只会哭闹任性的“爬行巨婴”。当他因机缘巧合离开母亲的庇护之后才开始了真正的成长,逐渐变为了一个能处理问题并主动为他人着想和付出的“独立行走的大人”。试想一下,如果坊宝宝不走出自己的小圈子,可能他永远都不会有质的改变。

在《韩诗外传》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孔子燕居,子贡摄齐而前曰:“弟子事夫子有年矣,才竭而智罢,振于学问,不能复进,请一休焉”。孔子日:“学而不已,阖棺乃止”。

意思是孔子在家里休息,他的学生子贡提着长袍子的下襟去见他说:“我跟您学习好几年了,现在感到才能枯竭,智力疲惫,看来学问是停止不前,不会再有什么迸步了,还是让我把学习停止一下吧。孔子回答说:“学习没有止境,到进入棺材那一刻才是终止”。

换句话说,我们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穷无极的,要想学有所成、要想不滞后于当下、要想自身没有明显的短板,就要保持终身学习和成长的心态并不畏艰辛将之付诸实践。

犯罪心理学的24个故事(聚焦连播15年的犯罪心理所贯穿的5个人生启示)(9)

4、不要过分压抑自己,要重视心理健康

《犯罪心理》这部剧主要讲的就是各小组成员利用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对嫌疑犯们作案的起因进行心理分析并最终破案的故事。

也就是说,原则上讲组员们都是懂心理学的、个别人甚至可以称得上是专家。但这并不代表他们自己就不会产生心理问题。相反,应了一句俗语:“医者不能自医,渡人却难以渡己”。

比如,瑞德和洁洁都曾因为被罪犯绑架、虐待而出现过创伤后遗症、加西亚因为曾被枪击而一度时常惶恐不安、吉迪恩因为一个悬案多年耿耿于怀、霍奇因为妻子被罪犯报复性杀害难以释怀、艾米丽因为曾经多年的卧底生涯一直缺乏安全感、罗西因为被罪犯突袭差点丧命而一直心有余悸……

可以说每个成员都曾有各自的“心魔”,并且都因为各种原因曾极力掩饰自己的问题。不过好在大部分人在破案以及和其他组员相处的过程中会受到启发和影响,都会选择主动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去面对并化解自身的问题。

当然,这其中也有例外,比如探员艾尔(Elle)因为曾在家中被枪击几乎丧命留下了心理阴影,虽闭口不谈自己的内心创伤,但行为上却变得偏执激进、难以自控,最终在办案时她故意诱杀了嫌犯,被上级革职逮捕。

犯罪心理学的24个故事(聚焦连播15年的犯罪心理所贯穿的5个人生启示)(10)

这些组员们的经历其实就提醒了我们,任何人都可能会产生心理问题,即便是心理专家也不会例外。但这本身不要紧,只要我们能去正视并积极的寻求解决方案,努力去化解自身的矛盾和痛苦,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最不可取的就是采用回避型的处理方式,即故意掩饰自己的“伤痕,任由其腐烂化脓,不做疗伤处理,把小病拖成大病、把小问题变成大问题”。

相信大家近年来在生活中也曾看过有人因长期存在某种心理问题而伤己伤人的新闻,比如济南一位年轻的母亲因产后抑郁带着年仅4个月大的婴儿跳楼自杀、成都某高校女生因长期被室友欺凌内心无法释怀最终在毕业典礼上将其刺伤等。

这些事例其实都从侧面反应出有一部分人平时可能不够重视心理健康,内心积压着不少负面情绪,一旦某个“导火索被点燃”,恐怕悲剧就会不期而至。

弥尔顿曾说,心灵建造了天国,也建造了地狱。

在快节奏、高压力的今天,过分压抑自己是不可取的,我们应该要有意识的去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有任何心理问题,都应该试着去面对并努力寻求恰当的处理方式,要时刻提醒自己遇事不钻牛角尖,不走极端,要冷静且三思而行。最重要的是,当自己感到力不从心时,不要抗拒需求专业的心理帮助。

犯罪心理学的24个故事(聚焦连播15年的犯罪心理所贯穿的5个人生启示)(11)

5、“天下无不散之宴席”,要学会接受离别

从艾尔因为心理问题犯案被革职离队,吉迪恩因为想追求不同的生活方式主动离职,洁洁、艾米丽、哈奇调职,摩根为了妻儿选择退居安全的文职……

几乎每一季都会有组员离开BAU,有新人加入,再离开再加入……

这不仅对于剧中一直坚守的老成员来讲需要心理适应期,对于观众而言也是需要心理调整的。因为我们随着剧情和组员一样也在经历离别。

屈原在《九歌·少司命》中曾写道:“悲莫悲兮生别离”。意思是,再也没有比生别离更加令人悲伤。

的确,离愁别绪,一提到离别,大多数人内心都会泛起涟漪。

按照马斯洛需求理论来讲,这是由于我们每个人都有爱和被爱的需要,离别意味着彼此间爱和被爱关系的解体,这会打破我们内心原有的平衡、强行剥夺我们心中原本的那份熟悉和温暖感,把我们的心境逼到一个陌生、冰冷的环境之中,在这个过程里我们就会很容易产生一些负面的情绪体验,比如难过、不舍、埋怨甚至愤怒等,这一切都会让我们抗拒离别。

犯罪心理学的24个故事(聚焦连播15年的犯罪心理所贯穿的5个人生启示)(12)

可天下无不散之筵席,我们总是会因为各种原因必须要去直面各种暂时甚至永远的离别,比如升学、调职、搬迁、疾病、死亡等。

离别,可以说是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必定会经历和需要去适应的事情。如果我们不能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坦然的去对待,那么就可能会给自己增加很多不必要心理压力和负担,最后可能会酝酿成一些负面情绪影响自己和身边人的生活状态。

就像在电影《海蒂与爷爷》中,克拉拉因为父亲要把陪伴自己的海蒂送回其爷爷身边,一想到要和海蒂分离,她感到无法接受所以又哭又闹、甚至害得自己生病,家里的大人也跟着心急如焚。直到她了解海蒂因为思念成疾出现梦游症,如果不把她送回到日思夜想的地方就可能会危及生命时才开始释怀和接受。

以此为鉴,当我们在生活中面对离别时,也可以试着换个角度去看待,即不要关注离别本身,而是去看看离别背后的原因。可能有时候你会发现,虽然离别带来了一些负面情绪体验,但这种离别对于对方或是自己本身是有益的,比如升学、升职、去梦寐以求的地方等,这样一来,糟糕的感受可能就会有所缓解。

要知道人生本来就不可能尽如人意,面对一些我们主观无法决定或改变的事情时,不妨试着去坦然的面对和接受,试着换一个角度去看待,可能心境也会变得不同。

犯罪心理学的24个故事(聚焦连播15年的犯罪心理所贯穿的5个人生启示)(13)

小结

以破案为主题的美剧不少,但能被称为经典的却不多。相信经过了15年时间洗礼的《犯罪心理》会在不少人心中榜上有名。

这其中300多个引人深思、金句频频的故事,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人性阴暗的一面,也让我们看到了其阳光的一面。

剧情鲜少无病呻吟,更多的是真实写照,相信这也是促使不少最初抱着猎奇心态去观看的人,最终都会陷入思考的原因。

单兵实力再强,也不能忽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曾经不幸的童年经历,不该成为一个人堕落或伤害他人的完美理由;要走出自己的“舒适圈”,立志终生学习和成长;不要过分压抑自己,要重视心理健康;“天下无不散之宴席”,要学会接受离别,是我所总结出的贯穿全剧的5个人生启示。

如果你也曾关注此剧,欢迎留言交流、分享心得。


(最后,引用洁洁在6季时所说的一句话,和我心爱的CM做最后的告别。

There are things we don't want to happen but have to accept.Things we don't want to know but have to learn.And people we can't live without but have to let go.

Farewell BAU & 《Criminal Minds》)

犯罪心理学的24个故事(聚焦连播15年的犯罪心理所贯穿的5个人生启示)(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