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近三百年的历史中,太监的势力几乎贯穿整个王朝,自永乐皇帝初设东厂到崇祯皇帝吊死煤山,太监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因为明朝的太监恶者居多,那些曾经闪光的“贤明”太监似乎都被遮盖掉了。可就在大明灭国前夕,一位忠诚的太监却无比闪耀,以至于清顺治帝都为之动容,在为崇祯帝发丧的同时,还为他树碑立传,他便是王承恩。

(不见文武大臣勤王护驾)(1)

王承恩是信王府中一直跟随朱由检左右的太监,登基后王承恩成为了大明最得势的宦官。在崇祯主政的十七年中,王承恩留下了许多优秀事迹,起到了很多朝廷重臣都无法比拟的作用,故而在朝野内外威信很高。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八日,是王承恩人生的最后的一天,也是他名垂千古的一天。当时,李自成已经攻陷北京城,他集结兵力准备向明王朝最后的堡垒紫禁城发起进攻。

崇祯见大势已去,却又不甘心就这样成为农民军的阶下囚,便让王承恩找了几个小太监上钟楼去敲响大钟,急招官兵护驾勤王。尽管钟声持续了两个多时辰,可那些平日里慷慨激昂的大臣们一个也没有出现。无奈之下的崇祯只得让王承恩担任“提督京畿”的重任。

(不见文武大臣勤王护驾)(2)

如此一来,王承恩便成了紫禁城守卫的负责人,也意味着所有的重任都落到了王承恩一人的身上。从内廷来到城墙处,王承恩的心情跌入了低谷。不仅大臣们没有前来勤王,就连平日里守城的军士也溃逃的无影无踪,仅仅剩下为数不多的老弱病残。

不久,李自成的军队分成三组,架起云梯向西直门、平则门、德胜门进攻。王承恩急忙让留下来的守城军士搬出库存炮石,拼命往下丢击,守城士兵虽然都是老弱,但是大明朝二百多年营建的紫禁城却是易守难攻。第一轮攻击中,李自成并未占到便宜。

(不见文武大臣勤王护驾)(3)

王承恩在城楼之上指挥若定,他将军士分成两拨,一拨继续投石,另一拨射箭阻敌。正当他布置停当时,崇祯传来了旨意,让他赶紧回到内廷。

王承恩回到内廷才知道,原来崇祯此时已经是心浮气躁,他想速速整顿内廷宦官,组成一支临时的队伍。然而,崇祯却严重高估了这些宦官,他们平日里养尊处优,根本无战斗力可言,而且个个贪生怕死,无人敢于应敌。

崇祯的临时队伍还没有组建好,紫禁城却已被攻陷了。绝望的崇祯帝披头散发在后宫拿着剑乱砍乱杀,把无穷的绝望发泄到了后妃宫女身上。王承恩跑了几处宫殿才最终找到了崇祯帝,不由分说便拉着他冲向寝宫,换上太监服装冲向神武门。这一路即要让几近疯狂的崇祯帝冷静下来,又要避人耳目,真是苦了这位老太监了。

(不见文武大臣勤王护驾)(4)

最终,崇祯逃出皇宫来到了煤山之上。对于崇祯来说他已经没有勇气在苟活到世上了,王承恩原本是要劝说崇祯设法出城,可崇祯并不听劝,只是厌恶身上一身的太监装扮。最终,王承恩还是拗不过崇祯,他解下自己的腰带挂在了跟前的歪脖子树上,最后一次伺候皇上,让其自尽。

崇祯断气后,王承恩将尸体从树上抱下来,整理好崇祯的衣冠,折腾了一天一夜的王承恩这才想到了自己的出路,追随先帝于九泉之下。就这样,王承恩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的义举让后人敬佩不已。

(不见文武大臣勤王护驾)(5)

对于王承恩的事迹,不仅南明小朝廷感激不尽,赐他谥号“忠愍”。就连后来入主中原的顺治帝也为之动容。顺治十七年(1660年),顺治帝鉴于王承恩忠心报国,有始有终,亲自为他撰写了碑文,这也是清代皇帝褒奖明代太监的唯一例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