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韩闻(旅行家)

欧洲10天自由行攻略(2.3万元33日环游欧洲13国28城)(1)

篷皮杜现代艺术中心距离塞纳河不远,路上遇到一座教堂,进入简单看了看。

欧洲10天自由行攻略(2.3万元33日环游欧洲13国28城)(2)

教堂中规中矩,无甚特色。

欧洲10天自由行攻略(2.3万元33日环游欧洲13国28城)(3)

可能也是看了一些教堂后,开始有审美疲劳了,记得到欧洲看的第一座教堂还没有这个好,但是当时看的却非常激动呢,所以人还是得多经历一些事物,只有经历过了,你才能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你经历过的事物,你经历的越多,你就越平和,你就越加成熟。

欧洲10天自由行攻略(2.3万元33日环游欧洲13国28城)(4)

教堂里即有修女,也有教父。我不太了解基督教,你不要唬我好吗?!

欧洲10天自由行攻略(2.3万元33日环游欧洲13国28城)(5)

欧洲10天自由行攻略(2.3万元33日环游欧洲13国28城)(6)

一位文质彬彬的修女正在与一位信徒谈话。

欧洲10天自由行攻略(2.3万元33日环游欧洲13国28城)(7)

离开教堂,经过一个漂亮的大广场,广场一侧一座巍峨的哥特式建筑映入眼帘,功课做的还是不足,不知道这是什么地方,感觉应该是政府部门一类的地方。

欧洲10天自由行攻略(2.3万元33日环游欧洲13国28城)(8)

距离艺术中心很近的街区,开始出现一些艺术气息浓郁的文化符号。

欧洲10天自由行攻略(2.3万元33日环游欧洲13国28城)(9)

乔治·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1](Centre National d'art et de Culture Georges Pompidou)坐落在巴黎拉丁区北侧、塞纳河右岸的博堡大街,当地人常也简称为“博堡”。

欧洲10天自由行攻略(2.3万元33日环游欧洲13国28城)(10)

化中心的外部钢架林立、管道纵横,并且根据不同功能分别漆上红、黄、蓝、绿、白等颜色。因这座现代化的建筑外观极像一座工厂,故又有“炼油厂”和“文化工厂”之称。

欧洲10天自由行攻略(2.3万元33日环游欧洲13国28城)(11)

蓬皮杜中心(Centre Georges Pompidou)全名为蓬皮杜国家艺术和文化中心(Le Centre national d'art et de culture Georges-Pompidou,也称Beaubourg),是坐落于法国首都巴黎Beaubourg区的现代艺术博物馆。

欧洲10天自由行攻略(2.3万元33日环游欧洲13国28城)(12)

1969年是已故总统蓬皮杜决定兴建蓬皮杜中心,设计者是从49个国家的681个方案中的获胜者意大利的伦佐·皮亚诺(Renzo Piano)和英国的理查德·罗杰斯(Richard George Rogers),1972年正式动工,1977年建成,同年2月开馆。

欧洲10天自由行攻略(2.3万元33日环游欧洲13国28城)(13)

整座建筑占地7500平方米,建筑面积共10万平方米,地上6层。整座建筑共分为工业创造中心、大众知识图书馆、现代艺术馆以及音乐音响谐调与研究中心四大部分。

欧洲10天自由行攻略(2.3万元33日环游欧洲13国28城)(14)

中心大厦南北长168米,宽60米,高42米,分为6层。大厦的支架由两排间距为48米的钢管柱构成,楼板可上下移动,楼梯及所有设备完全暴露。

欧洲10天自由行攻略(2.3万元33日环游欧洲13国28城)(15)

东立面的管道和西立面的走廊均为有机玻璃圆形长罩所覆盖。大厦内部设有现代艺术博物馆、图书馆和工业设计中心。

欧洲10天自由行攻略(2.3万元33日环游欧洲13国28城)(16)

它南面小广场的地下有音乐和声学研究所。中心打破了文化建筑所应有的设计常规,突出强调现代科学技术同文化艺术的密切关系,是现代建筑中高技派的最典型的代表作。

欧洲10天自由行攻略(2.3万元33日环游欧洲13国28城)(17)

1969年时,法国总统乔治·蓬皮杜(Georges Pompidou)为纪念带领法国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击退希特勒的戴高乐总统,于是倡议兴建一座现代艺术馆。

欧洲10天自由行攻略(2.3万元33日环游欧洲13国28城)(18)

经过国际竞图,从600多个参与竞图的团队选出一个做为兴建的建筑造形风格。这个获选团队的设计者为Renzo Piano、Richard Rogers 与Gianfranco Franchini。

欧洲10天自由行攻略(2.3万元33日环游欧洲13国28城)(19)

乔治·蓬皮杜于1974年因癌症逝世,所以此建筑完工启用就命名为蓬皮杜中心以兹纪念

欧洲10天自由行攻略(2.3万元33日环游欧洲13国28城)(20)

蓬皮杜中心建筑物最大的特色,就是外露的钢骨结构以及复杂的管线。

欧洲10天自由行攻略(2.3万元33日环游欧洲13国28城)(21)

建筑兴建后,引起极端的争议,由于一反巴黎的传统风格建筑,许多巴黎市民无法接受,但也有文艺人士大力支持。

欧洲10天自由行攻略(2.3万元33日环游欧洲13国28城)(22)

有人戏称它是“市中心的炼油厂”。这种建筑风格被称为“高技派”(High-tech)风格。

欧洲10天自由行攻略(2.3万元33日环游欧洲13国28城)(23)

欧洲10天自由行攻略(2.3万元33日环游欧洲13国28城)(24)

欧洲10天自由行攻略(2.3万元33日环游欧洲13国28城)(25)

“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由“工业创造中心”、“公共参考图书馆”、“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音乐—声学协调研究所”四大部分组成,供成人参观、学习,并从事研究。

欧洲10天自由行攻略(2.3万元33日环游欧洲13国28城)(26)

欧洲10天自由行攻略(2.3万元33日环游欧洲13国28城)(27)

下面是一个游客涂鸦墙,我创作了一幅艺术作品“冬”。在墙上写下一个冬字,然后以不同的距离拍摄,你会发现冬字逐渐消逝在墙上,这解释了个人和集体之间内在的冲突关系。

欧洲10天自由行攻略(2.3万元33日环游欧洲13国28城)(28)

欧洲10天自由行攻略(2.3万元33日环游欧洲13国28城)(29)

欧洲10天自由行攻略(2.3万元33日环游欧洲13国28城)(30)

欧洲10天自由行攻略(2.3万元33日环游欧洲13国28城)(31)

欧洲10天自由行攻略(2.3万元33日环游欧洲13国28城)(32)

欧洲10天自由行攻略(2.3万元33日环游欧洲13国28城)(33)

欧洲10天自由行攻略(2.3万元33日环游欧洲13国28城)(34)

“中心”还专门设置了两个儿童乐园。一个是藏有2万册儿童书画的“儿童图书馆”,里面的书桌、书架等一切设施都是根据儿童的兴趣和需要设置的;

欧洲10天自由行攻略(2.3万元33日环游欧洲13国28城)(35)

另一个是“儿童工作室”,4岁到12岁的孩子都可以到这里来学习绘画、舞蹈、演戏、做手工等。工作室有专门负责组织和辅导孩子们的工作人员,以培养孩子们的兴趣和智力,帮助孩子们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

欧洲10天自由行攻略(2.3万元33日环游欧洲13国28城)(36)

在“工业创造中心”中,主要通过各种展览会和图书资料向观众介绍有关市政建设、生活环境及各种工艺产品的发明和创造情况。同时还向观众提供各种日常消费品的资料与咨询。

欧洲10天自由行攻略(2.3万元33日环游欧洲13国28城)(37)

“公共参考图书馆”完全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那种旧式图书馆,它拥有当代书籍30万卷,期刊2400种,幻灯片20万张,微缩胶卷15000个,唱片1万张及各种电影、录像、地图、磁带等。

欧洲10天自由行攻略(2.3万元33日环游欧洲13国28城)(38)

馆内设施一律开放,读者可随意翻阅开架图书;也可以通过录相机随意选看介绍各国文学艺术、科技、民俗等情况的电影、录像;音乐爱好者可以戴上耳机自由欣赏自己挑选的唱片。

欧洲10天自由行攻略(2.3万元33日环游欧洲13国28城)(39)

馆内到处都设有放大阅读机和复印机,读者可随时用以查阅微缩胶卷和复制资料。

欧洲10天自由行攻略(2.3万元33日环游欧洲13国28城)(40)

该馆还附设有语言学习室,共有40个小房间和40种语言的有关教材、资料,人们在此可以听录音、看教材,选学各种语言。

欧洲10天自由行攻略(2.3万元33日环游欧洲13国28城)(41)

“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也与那些旧的艺术博物馆不同,集中突出了“现代”二字,专门介绍20世纪以来的西方各种造型艺术。

欧洲10天自由行攻略(2.3万元33日环游欧洲13国28城)(42)

包括立体派、抽象派、超现实主义派、结构派、概念艺术及流行艺术等各种流派的2000幅作品。

欧洲10天自由行攻略(2.3万元33日环游欧洲13国28城)(43)

馆内藏品的陈列方法也是现代的:一条主要线路按时间顺序排列着各个流派艺术的代表作,周围分设许多小展室,分别介绍某流派某作家的作品,使观众既可以了解现代西方艺术的概貌,又可以对某一感兴趣的流派或作家进行深入的研究。

欧洲10天自由行攻略(2.3万元33日环游欧洲13国28城)(44)

馆内还设有可以升降移动的板架,挂有那些未出展的作品,一按动电钮,这些自动板架便可将那些观众所需而未展出的藏品展示在人们面前。

欧洲10天自由行攻略(2.3万元33日环游欧洲13国28城)(45)

“音乐—声学协调研究所”为避免噪音干扰修建于大厦旁边的地下,其主要功能是让音乐工作者能够利用现代的设备和技术来从事创造。此外,它还从事研制新乐器和各种音响设备的工作。

欧洲10天自由行攻略(2.3万元33日环游欧洲13国28城)(46)

“国立蓬皮杜文化中心”不仅内部设计、装修、设备、展品等新颖、独特、具有现代化水平,它的外部结构也同样独到、别致、颇具现代化风韵。

欧洲10天自由行攻略(2.3万元33日环游欧洲13国28城)(47)

这座博物馆一反传统的建筑艺术,将所有柱子、楼梯及以前从不为人所见的管道等一律请出室外,以便腾出空间,以供内部使用。

欧洲10天自由行攻略(2.3万元33日环游欧洲13国28城)(48)

整座大厦看上去犹如一座被五颜六色的管道和钢筋缠绕起来的庞大的化学工厂厂房,在那一条条巨形透明的圆筒管道中,自动电梯忙碌地将参观者迎来送往。

欧洲10天自由行攻略(2.3万元33日环游欧洲13国28城)(49)

当初这座备受非难的“庞大怪物”,今朝已为巴黎人开始接受并渐为法国人喜爱。

欧洲10天自由行攻略(2.3万元33日环游欧洲13国28城)(50)

如果说卢浮宫博物馆代表着法兰西的古代文明,那么“国立蓬皮杜文化中心”便是现代巴黎的象征。

蓬皮杜中心主要包括四个部分: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约16000平方米;现代艺术博物馆,约18000平方米;工业美术设计中心,约4000平方米;音乐和声响研究中心,约5000平方米。连同其他附属设施,总建筑面积为103305平方米。

除音乐和声响研究中心单独设置外,其他部分集中在一幢长166米、宽60米的六层大楼内。

大楼的每一层都是一个长166米、宽44.8米、高7米的巨大空间。整个建筑物由28根圆形钢管柱支承。

其中除去一道防火隔墙以外,没有一根内柱,也没有其他固定墙面。各种使用空间由活动隔断、屏幕、家具或栏杆临时大致划分,内部布置可以随时改变,使用灵活方便。

设计者曾设想连楼板都可以上下移动,来调整楼层高度,但未能实现。

蓬皮杜中心外貌奇特。钢结构梁、柱、桁架、拉杆等甚至涂上颜色的各种管线都不加遮掩地暴露在立面上。红色的是交通运输设备,蓝色的是空调设备,绿色的是给水、排水管道,黄色的是电气设施和管线。

人们从大街上可以望见复杂的建筑内部设备,五彩缤纷,琳琅满目。

在面对广场一侧的建筑立面上悬挂着一条巨大的透明圆管,里面安装有自动扶梯,作为上下楼层的主要交通工具。

设计者把这些布置在建筑外面,目的之一是使楼层内部空间不受阻隔。

(巴黎蓬皮杜艺术和文化中心,1972~1977年建,R.罗杰斯和R.皮亚诺设计)罗杰斯解释他的设计意图时说:“我们把建筑看作同城市一样的灵活的永远变动的框架。

……它们应该适应人的不断变化的要求,以促进丰富多样的活动。”又说:“建筑物应设计得使人在室内和室外都能自由自在地活动。自由和变动的性能就是房屋的艺术表现。”罗杰斯等人的这种建筑观点代表了一部分建筑师对现代生活急速变化的特点的认识和重视。

60年代在英国出现过的“阿奇格兰姆”建筑学派的主张,与此相似。就广义而言,蓬皮杜中心的建筑设计也可以说是代表了现代建筑中“重技术派”的作品。

蓬皮杜中心的建筑设计在国际建筑界引起广泛注意,对它的评论分歧很大。有的赞美它是“表现了法兰西的伟大的纪念物”,有的则指出这座艺术文化中心给人以“一种吓人的体验”,有的认为它的形象酷似炼油厂或宇宙飞船发射台。

蓬皮杜国家文化艺术中心简称蓬皮杜文化中心,是一座由钢管和玻璃管构成的庞然大物,特别引人注目。它位于赛巴斯托波勒(Sébastopol)大道东边的波布(Beaubourg),离巴黎过去的中央菜场,新建的地下商场(Les Halles)很近。

“文化中心”是在1969年由法国总统乔治·蓬皮杜决定兴建的,是一个使造型艺术、建筑艺术、城市规划艺术、电视电影、文学、音乐、舞蹈以及其它种种最现代化的表现手段在一起相得益彰,充分展示它们的不同形式,体现它们的相互关系,表现当代思想的活动及其艺术实践的一个场所。

“文化中心”这座五层建筑的每一层都有7500宽阔的面积,整座建筑上下均衡,占地一公顷,由13根立柱和84根长48米,重72吨的架梁构成桁架。建筑物前留有面积达一公顷的空场地。周围的楼房经过精心修整,恢复了18世纪的原来面貌。

“文化中心”门前的空场地呈坡形,可容纳自发性的娱乐活动及露天表演,使传统的街头艺术得以恢复,成为卖艺者自由活动的“天堂”。它周围中世纪街巷密如网布,完全禁止机动车辆通行,使游人得其所哉。

在“中心”内,大厅里和第五层不定期举行展览会,仅1978年就举行了近50个展览,上千次文学及哲学讨论会和演出活动,还有电影放映、戏剧表演等,成为当代艺术创作活动的见证。整个中心是由电子计算机控制,协助管理,如检索、统计出入人次等等。

蓬皮杜文化中心像一个夺目的瑰宝,镶嵌在巴黎市内。

开始时,也像艾菲尔铁塔一样,因为它与众不同而遭到许多非议。今日人们开始习惯了,不但不觉得怪,反而感到非常实用。

从1977年2月揭幕后的两年内共接待了大约1400万参观者。参观它的人数远远超过了艾菲尔铁塔,居法国首位。

仅开架式图书馆一处,平均每天接待1万人。它不仅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文化中心,而且是巴黎的一大名胜。

参观完艺术中心,我就一个感觉,不怎么样,为什么呢?因为我感觉这里的展品给我的艺术冲击力和感悟不如北京的798。

这些外露复杂的管线,其颜色是有规则的。空调管路是蓝色、水管是绿色、电力管路是黄色而自动扶梯是红色。

尽管有这些极端的争议,开馆二十多年来,蓬皮杜国家文化艺术中心已吸引超过一亿五千万人次入馆参观。

这是收获满满的一天,这时我走路已经摇摇晃晃了,真的,好累啊!但是,内心好充实!感觉真的没有白来一回,该看的都看到了。

巴黎地铁,有种现代工业风格呢!

这时候已经是晚上九点多了,地铁上的人已经不多了。

巴黎地铁票。就在这列地铁上,我遇到了查票小分队。这也是我在欧洲遇到了唯一一次在公共交通上遇到的一次查票。结果一个黑人小伙子被查到逃票。当时我还拍了一张照片,结果小分队的一个女子过来要求我把照片删掉,我想欧洲不是新闻自由吗?难道公家执法还怕人拍照吗?!不过我孤身一人在欧洲哪敢节外生枝,赶紧将照片删掉。查票小分队都带着红袖标。

我幸福的被查到有票,真是感觉这些天的票都没有白买,终于有人查票了(中国式思维)!回到旅店前,到超市去买酒以解一天疲乏,但是超市说超过9点就不能卖酒了,但是告诉我对面的专门卖酒的商店可以买到酒,这是什么道理呢哈哈,结果我到对面的酒店去买酒,发现竟然是中国人开的。哈哈,也不知道巴黎关于卖酒是具体怎么规定的。回到旅店喝酒吃肉不在话下。这是我在巴黎的最后一夜了,我美美的睡上一大觉,清晨起来,继续最后一天的行程,这天基本上是半天的行程,下午我就要坐火车去巴塞罗那了。

坐地铁来到蒙马特高地。

高铁的左侧有一个可以上山的自动扶梯,价格和地铁票一样,但是拿地铁票不可以继续用,需要别外再买,我是步行上山的,也就十分钟不到吧,并不是很高,就是一个小山丘。

蒙马特高地,这是一个到处都有传说的地方。

蒙马特高地曾是一片布满葡萄园、磨坊风车的乡间小村落,1860年才被当时负责巴黎城市改造的塞纳大省省长、巴黎警察局长乔治·欧仁·奥斯曼男爵(Baron George Eugène Haussmann)划归巴黎市,从此它就成为了巴黎的一个区。

巴黎北部的蒙马特(Montmartre)高地相对于巴黎其它各区而言地势实在是高,塞纳河无法逆其而上。在上图中的大台阶平台上,可以俯瞰整个巴黎全景,当时由于游客稀少,上面全是黑人,我未敢涉足,后来等游客渐渐多了,我才过去观赏的。

蒙马特高地归属于巴黎市只有短短的一百多年时间,可以说是巴黎最年轻的一个区。

这里有风景秀 丽的蜿蜒小径,有高大神圣的圣心教堂,有画家聚集的小丘广场,有夜夜笙歌的红磨坊,还有写满爱情的巴黎爱墙。这是一个和谐包容了宗教、艺术、香艳和爱情的地方。

高地的大台阶平台上,常年有一些黑人在这里贩卖纪念品和给游人系红绳以讨要金钱。下图中两个黑人在寻觅目标,由于我之前早有了解,所以见到黑人,离很远就躲开走,于是没被他们打扰。

下图中,一个黑人与一位游客因系红绳发生争执。

游客说不要,正欲离开。

但被黑人拉住。

拉扯中。

游客挣脱开黑人的拉扯。一般情况下,游客对黑人的纠缠表现得越坚决越好,如果你有一丝一毫的犹豫,黑人就是对你纠缠不休,但不会对你使用暴力,也就是拉住你不放罢了,要是真到了这一步,你就大喊几声警察,或者救命,黑人就会立刻放你走。

下图中,又是一个黑人在向游客搭讪。所以说来到蒙马特高地必躲黑人已经成为巴黎旅游的一个必备常识。

圣心大教堂呈白色,其风格奇特,既像罗马式,又像拜占庭式,兼取罗曼建筑的表现手法。

它洁白的大圆顶具有罗马式与拜占庭式相结合的别致风格,颇具东方情调。

大教堂门前无疑是情侣们表达爱意的最佳地方!

蒙马特高地至高点上的这座突出的纯白建筑就是圣心教堂(Sacré-Ceour),这里以其视角广阔,景色如画而著称。在巴黎这个浪漫之都海拔129米的山丘之上,挺立着这座宏伟的建筑,因相对高度较高,圣心教堂让所有的参观者都有高山仰止的感觉。从圣心教堂所在的山丘往巴黎市中心看,巴黎的千年历史尽收眼底。人们也可以登临圣心教堂中心最高的大圆顶,从那里能看到周围方圆50公里内的景物。这里是艾菲尔铁塔之后巴黎的第二个至高点。从埃菲尔铁塔上您看到的是辉煌的巴黎,犹如参观中国的故宫博物院,从这里俯视下去的巴黎则是一个平实的巴黎,让您有好象闲逛北京小胡同的感觉。

走进教堂,圣坛上方是巨幅天顶壁画,高大的耶稣伸开双臂站立中央,身后有光环,头上方有展翅飞翔的和平鸽,再上方是呈倒影式的天父,只露头和双肩,头戴三层宝冠,右手结印,三指伸直,无名指和小指弯曲。

耶稣两臂斜上方有两排天使恭敬站立,圣母随侍右侧,左侧为举旗天使,脚下为下跪的主教与卫士,他们的后面站着向上帝祈祷的各色人物。

教堂内有许多浮雕、壁画和镶嵌画。

在教堂里面遥望巴黎全景。

去过印度泰姬陵的人都会对圣心教堂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一样的雪白,一样的玲珑剔透,一样的光彩夺目,一样的一大四小五个穹顶。

1875年10月16日,圣心教堂的建筑设计师保罗·阿巴迪(Paul Abadie)在圣心教堂奠基仪式上为圣心堂的起建放下了第一块基石。据说整座教堂都采用的是同第一块奠基石一样的石材,这是一种叫“伦敦堡(château London)”的特殊白石,当这种石头接触水或雨水便会分泌出一种俗称玻璃屑的白色物质,这种白色物质能使建筑在积年累月的风雨冲刷中越变越白,这也是为什么圣心教堂如此雪白晶莹的原因。

在圣心教堂起建之前建筑工人们先在蒙马特山丘顶部打了一个深约33米的地基,整个地基奠定工程持续了近三年。1878年教堂的地下部分才正式开建,而教堂的地上部分则是三年后的1881年地下部分完工后才开始着手建造的。又是三年之后的1884年,圣心教堂最初的设计者保罗·阿巴迪(Paul Abadie)辞世,另五个设计师接手了圣心教堂的督建工作。他们修改了圣心教堂最初的设计方案,建成后的大教堂总长85米,宽35米。

教堂内部使用了罗马诺-拜占庭(Romano-Byzantin)建筑风格,教堂顶部托伸出了一个55米高,直径16米的大穹顶。在这里您能看到世界上最高的马赛克拼图画,还有令人叹为观止的玻璃彩窗。这些玻璃彩窗的原始图画曾经在1944年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摧毁,但在1946年又被按原样修复。

自19世纪上半叶始,随着交通的便利,考古学的进展,出版业的发达,再加上摄影技术的发明,人们能非常方便地认识和掌握以往各个时代和各个地区的建筑风格。于是出现了诸如希腊、罗马、拜占庭、中世纪、文艺复兴和东方情调等风格的建筑格局在许多城市中纷然杂陈的局面。所以在这个时期建造的巴黎的圣心教堂,它的高耸的穹顶和厚实的墙身呈现着拜占廷建筑的风格,同时兼有罗马建筑的表现手法

1914年圣心教堂主体建筑中的钟楼落成,建成的钟楼高84米,钟楼中有一只全法国最大的钟。这只重19吨的大钟由一只重850公斤的钟锤敲响后全巴黎城都可以听到它那悠扬的钟声。圣心教堂的这只名为萨瓦亚赫德(Savoyarde)的大钟由法国萨瓦地区的安纳西(Annecy)城的能工巧匠铸造。

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暴发,圣心大教堂的建设工作曾一度停工。1919年10月16日,在第一块奠基石放下整44年后,圣心教堂举行了竣工典礼。现在每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在圣心教堂前宽阔的台阶之上,经常会有艺人演奏着各种乐器。在月琴清凌如流水的音乐声中您可以从圣心教堂所在的蒙马特高地放眼巴黎城,不用付费您也可以享有鸟瞰全巴黎的权利。

好吧,你们就在这里继续缠绵吧!哥先飘过了!

这时游人多了起来,我也来到大平台上遥望巴黎全貌。

电视塔

蒙纳帕斯大厦

虽然是阴天,但能见度极高,举目望去,直达天边。

教堂前,一位化装艺术家,站在那里,给大教堂平添了几分艺术气氛。

离开大教堂,在美女的目光中,我向小丘广场走去。此时,我是多么痛恨我自己没有学好英语啊!

丘广场。十九世纪末的著名画家如保罗高更、卢梭、雷诺瓦、毕加索、布拉克等都曾在此为生计作画。

我来的时间尚早,街上店铺虽然已经开门,但一片清冷。

这种萧瑟的气氛倒是使小丘广场多了几分阴郁的艺术气质。乡村的气息依次重现在这大城市中:狭小的巷道,铺着红白格子台布的餐桌,还有巴黎第一家小酒馆——著名的“凯瑟林纳妈妈之家咖啡馆”,是1793年开业的,据说法语bistro这个单词很可能是1814年在这里诞生的,俄罗斯军队占领巴黎时期,仓促的士兵在点一杯的时候常说:“bistro! bistro!”(俄语:“快!快!”之意)。

很可爱的地方,找个帮你画画像的留念很不错,或者在旁边看画家们画画也很有意思

据说此地是艺术家聚集的地方。在此处看到不少艺术家在此画画,有些油画不错,但是即便是非常小幅(大概七寸)包装简陋的普通油画也要30欧

一路上发现人们只是只看不买。别的方面的艺术家也没怎么看到,更像是一个聚集了卖画人的地方吧。这里有几家餐馆,生意冷淡,丝毫没有广场的感觉。我想这里出名只是因为萨达利和毕加索曾经在此画画吧。因此这里被称为艺术家的摇篮。

在这里,不少人将艺术当作营生的手艺,你不难区分出画作的好坏。在这些画作中,有精美的临摹,却也有粗糙的创作。那些临摹者的生意更好,大部分人愿意掏十几欧买“梵高”的向日葵、星夜……;而那些创作者的画作被印上了浓厚的个人印记,他们眼中的巴黎或是黑白的、扭曲的,或是以艳丽抽象的色彩相互缠绕的,他们手中没有景点,没有静物,没有广受欢迎的人像临摹,更多的,只有对心中美和艺术的表达。

小丘广场是法国巴黎的一个广场,位于巴黎十八区蒙马特,距离圣心堂与狡兔酒吧不远。小丘广场经常聚集许多艺术家,也是首都巴黎最著名、参观人数最多的旅游景点之一。

从19世纪起就聚集了各种画家, 有时间不妨在这里请他们为你画一张画像吧。卢梭 ,毕加索,梵高都曾在此作画哦。

著名的小丘广场是蒙马特古时村庄的中心点,在这风景如画、生气盎然的广场上,到处都是露天咖啡座、餐馆,还有一个拥有140名艺术家(油画家、肖像画像、漫画家)画架的常期性展览,每一位艺术家都占据有1平米地,既可展出他们的作品又能露天作画。

在小丘广场上转了一圈,原路返回圣心大教堂。

本着不走回头路的原则,从另一侧 下山。

猛回头,让我再看她一眼。

这时突然下起了大雨,于是我来到高地的一家咖啡馆一边吃早餐,一边等雨停。

一杯浓浓的热巧力克温暖了我的心,也感动了上天,收住雨势。一路下行,来到红磨坊。法国红磨坊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1899年红磨坊酒吧便在巴黎蒙马特(Montmartre) 地区开业,不到半年,盛誉响遍整个欧洲。一百多年来,五代经营者将红磨坊发展成为国际化的知名品牌。

到过法国的旅游者,一般都知道巴黎有两个著名的歌舞表演厅,一个是位于市中心香榭丽舍大道的丽都,一个是位于城北蒙马特高地脚下白色广场附近的红磨坊。如果说丽都具有美国百老汇风格,那么,屋顶上装着长长的、闪烁着红光的大叶轮的红磨坊则是较为 地道的法国式歌舞厅。印象派大师奥古斯特·雷诺阿的名作《红磨坊》使这个歌舞厅蜚声世界。还有三部电影以红磨坊为主题,一部是法国大导演让·雷诺阿的《法国康康舞》,此外还有两版不同时期的同名电影《红磨坊》。

红磨坊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下半叶。那时候,来自世界各地的流浪艺术家,在蒙马特高地作画卖艺,使那一带充满艺术气氛,成为巴黎最别致、最多姿多彩的城区之一。由于艺术活动活跃,蒙马特高地街区那弯弯曲曲的卵石坡路的两侧,小咖啡馆、小酒吧生意兴隆。后来,这些小咖啡馆、小酒店里来了一些舞女,她们穿着滚有繁复花边的长裙,伴着狂热的音乐节奏,扭动着臀部,把大腿抬得高高的,直直地伸向挂着吊灯的天顶。当时英国人称这种舞蹈为“康康舞”,认为它很放荡,很下流,禁止在英国演出。

但是,康康舞在蒙马特高地很受欢迎。每年狂欢节,舞者走上街头大跳特跳,人们从城市四面八方赶来观看。社会学者在分析康康舞盛行的原因时指出,1871年普法战争失败后,法国萎靡不振。现实生活中丑闻充斥,金融财团明争暗斗,劳资矛盾加剧。人们厌倦了民族主义者的大话空话,整个民族感到极度的空虚。在重新找回生活坐标之前,法国人感到苦闷、彷徨。然而,忧郁不是高卢人的特点,他们很快就学会用玩世不恭来取代苦闷,这就促使一种放纵的风气在巴黎弥漫。

1889年10月6日,红磨坊歌舞厅在康康舞的乐声中正式诞生。红磨坊画家图卢兹—劳特累克在他的多幅水彩画中描绘了那些贪婪的看客,而他本人最后也沉湎红磨坊,在同舞女的夜夜狂欢中毁掉了生命。红磨坊的舞女,有法国的,也有来自欧洲其他国家及美洲、澳洲的, 她们的愿望不高,只希望能够遇到一位能够善待自己的男人。红磨坊的历史上,出现过多位有名的艺人,如古吕、摩姆·弗罗玛茨、珍妮·阿弗里尔。其中最有名的要数古吕,此人身材丰满,风姿绰约,绿色的缎子拖裙系在臀后,每次走过蒙马特街区,都引起一阵骚动,整整几十年间,她成为红磨坊的代称。不过,此人晚景凄凉,60年代,有记者要为她写传记,才发现她竟住在旅行挂车里。除了舞女,红磨坊还有一些很出名的男艺人,如伊韦特·吉尔贝,以说笑出名,糅合着诙谐和优雅的说笑风格使他成为法国“名嘴”。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军占领期间,国难家愁当头,但舞女不知亡国恨,红磨坊仍然歌舞升平。战后,因为这段不光彩的历史,红磨坊受到严厉批评。而今红磨坊已成为一家大型的歌舞表演厅,是巴黎的一个旅游景点。如果说它仍保持着百年前某些特点的话,那就是舞者的装饰大致不变,上身裸露,披挂着华丽的羽毛服饰或金属片,但是观众与旧日看客完全不能同日而语,观众是现代文明观众,怀着发现巴黎的心情来看演出,演员把演出作为一种光明正大的演艺事业,不像百年前的舞女,为取悦某一个或几个包养她的男人而强作欢颜。

而今红磨坊有40名女演员、20名男演员,他们来自世界各地,主要是澳大利亚、俄罗斯、英国。女演员必须受过芭蕾舞训练,身高起码应达1.72米,年龄在16至25岁之间。容貌要姣好,笑容要灿烂,大腿要修长,鼻子要俏皮……演员起薪2500欧元,资深演员可达5000,但是主要薪水则是观众的消费。他们付出很多,每周工作6天,每天演出两场。红磨坊现今的主要舞蹈兼独唱演员玛丽莎来自澳大利亚纽卡斯尔,父亲是工程师,母亲是护士,一个良家女子。玛丽莎在红磨坊当演员整整15年,已与团里一位意大利籍独唱兼杂技演员结婚。她曾在《奇妙》这出歌舞剧(此剧演了12年)中演出过6000场!虽然今年已经33岁,但人们说她仍然具有17岁女孩的身材,表演时她全套行头重12公斤,她能像少女一样“举重若轻”,高高地抬起大腿。她在评论妮可·基德曼在影片《红磨坊》中的舞蹈时说:“还行吧,她尽力而为了。”进红磨坊是不少女孩的梦想,因为红磨坊的经历,就像“阿里巴巴”里“芝麻开门”的神奇密语,令生活出现奇迹。许多在红磨坊跳过舞的女孩,后来成功地进入影视界。红磨坊是法国娱乐业中一家效益良好的企业。其观众55%是外国人,45%为法国外省人。最近几年,企业采取经营上的一些改革,如通过出售家庭票及各种减价票以吸引观众,取得成功,三年间,营业额从1.3亿法郎上升到两亿法郎。

离开红磨坊,我看时间尚早,于是再赚一个重磅景点,就是巴黎歌剧院。途中,经过两座教堂,也没有时间去看了。

经过老佛爷百货。

我这个人吧,有一个极其不好的习惯,就是在旅行途中从来不购物,哈哈。

所以面对世界著名的超级购物中心,对于我而言,也是毫无意义。拍个照片就好了!

巴黎歌剧院(法语:Opéra de Paris),又称为 加尼叶歌剧院(法语:Opéra Garnier),是一座位于法国巴黎,拥有2200个座位的歌剧院。

巴黎歌剧院是世界上最大的抒情剧场,总面积11237平方米。歌剧院是由查尔斯·加尼叶于1861年设计的,是折衷主义登峰造极的作品,其建筑将古希腊罗马式柱廊、巴洛克等几种建筑形式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规模宏大,精美细致,金碧辉煌,被誉为是一座绘画、大理石和金饰交相辉映的剧院,给人以极大的享受。是拿破仑三世典型的建筑之一。

巴黎歌剧院全名为加尼叶歌剧院(Opéra Garnier),以建筑师沙尔勒加尼叶(Charles Garnier, 1825 --- 1898)的姓氏命名,是法国上流社会欣赏歌剧的场所,不管内部装饰和外表建筑都极尽华丽之能事。早在17世纪时,意大利歌剧风靡整个欧洲,称霸歌剧舞台。

欧洲各国的作曲家因而致力于发展本国的歌剧艺术,与意大利歌剧相抗衡,与宫廷贵族追求时髦的庸俗趣味进行斗争。就是在这一时期,法国吸取了意大利歌剧的经验,创造出具有本国特色的歌剧艺术,法国歌剧也由此发展起来。法国歌剧艺术风格的形成,决定了法国将建立自己的歌剧院。

1667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批准建立法国第一座歌剧院。1671年3月19日,由佩兰、康贝尔和戴苏德克负责建造了“皇家歌剧院”,它就是巴黎歌剧院的前身。后于1763年被毁于大火。

1860年,年仅35岁的沙尔勒加尼叶承担了新歌剧院的设计重任,1875年新的歌剧院建成,这是举世公认的第二帝国时期最成功的建筑杰作,建筑正面雄伟庄严、豪华壮丽,透过歌剧院广场及歌剧院大街,直视国王宫殿(Palais Royal)及卢浮宫博物馆。

巴黎歌剧院有一个举世闻名的芭蕾舞团和一个管弦乐团,其演艺人员总共近1100人。

巴黎歌剧院长173米,宽125米,建筑总面积1 1237平方米。剧院有着全世界最大的舞台,可同时容纳450名演员。剧院里有2200个座位。演出大厅的悬挂式分枝吊灯重约八吨。其富丽堂皇的休息大厅堪与凡尔赛宫大镜廊相媲美,里面装潢豪华,四壁和廊柱布满巴洛克式的雕塑、挂灯、绘画,有人说这儿豪华得像是一个首饰盒,装满了金银珠宝。它艺术氛围十分浓郁,是观众休息、社交的理想场所。该厅长54米,宽13米,高18米。

巴黎歌剧院具有十分复杂的建筑结构,剧院有2531个门,7593把钥匙,6英里长的地下暗道。歌剧院的地下层,有一个容量极大的暗湖,湖深6米,每隔10年剧院就要把那里的水全部抽出,换上清洁的水。 由法国著名的侦探、悬念小说家加斯通·勒鲁(1868-1927)写下的《歌剧魅影》(后又搬演成电影、音乐剧)正是发生在眼前这座金光灿灿的建筑里。

一进入歌剧院,马上就会被壮观的大楼梯吸引,大理石楼梯在金色灯光照射下更加闪亮,据说是被当时贵族仕女的衬裙擦得光亮,可以想见歌剧院当时的盛况。大楼梯上方天花板上则描绘着许多寓言故事。欣赏过大楼梯后,可从两侧进入歌剧院走廊,这些走廊提供听众在中场休息时社交谈话的场所,精美壮观程度不下大楼梯,加叶尼构想将大走廊设计成类似古典城堡走廊,在镜子与玻璃交错辉映下,更与歌剧欣赏相得益彰。

巴黎歌剧院是折衷主义建筑的代表作,也是法兰西第二帝国的重要纪念物,剧院立面仿意大利晚期巴洛克建筑风格,并掺进了繁琐的雕饰,它对欧洲各国建筑有很大影响。

一座合格的建筑物必须要完成以下要求,包括建筑物内部各种使用功能和使用空间的合理安排,建筑物与周围环境、与各种外部条件的协调配合,内部和外表的艺术效果,各个细部的构造方式,建筑与结构、建筑与各种设备等相关技术的综合协调。而像大剧院这样地方标志性的文化建筑对于上述各种要求的完成更是要精益求精。

1671年3月19日在皇家歌剧院建成典礼,由康贝尔献演田园剧《波莫纳》,此剧被公认为是第一部法国歌剧。不久,佩兰因负债入狱,1672年,国王路易十四授权法籍意大利人吕利总管法国歌剧界。

从1672至1687年,吕利一直操控巴黎歌剧院。他创造了巴黎歌剧院史上第一个重要时期。在他的任期内,曾经演出他自己的作品,约有20多部歌剧及芭蕾舞剧,为法国歌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法国歌剧史上第二个重要时期,为1737年至1760年,正值拉莫的许多杰出作品献演之时。自1773年至1779年,法国歌剧界为格鲁克的人品及天才所征服。格鲁克当时自维也纳来访巴黎,他的歌剧立即大受欢迎,使意大利反对派相形见绌。

法国大革命后,新政府认为许多歌剧贵族气息过重,禁止上演。取而代之的是梅于尔、戈塞克等作品。直至王室复辟,又恢复了一些禁演的歌剧。

1791—1801年,巴黎歌剧院归巴黎市政府管辖,1802年起拿破仑掌握了剧院新作品上演的决定权,1811年他强迫其他歌剧院向巴黎歌剧院缴纳资金,歌剧院管弦乐队扩充到70人,拥有一大批出色的演奏员和演员,演出水平很高。

1821年,在此加演罗西尼、韦伯、唐尼采蒂及莫扎特等作曲家的作品。1875年1月 5日在新建成的“巴黎国立歌剧院”开幕时,除举行管弦乐演奏外,并演出奥古斯特·梅尔梅的《犹太女》。所以,《犹太女》也是新院落成的首演歌剧。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巴黎歌剧院主要演的是法国作曲家的作品,一些早期歌剧作品也常在这里演出,剧院也从其他地方引进一些剧目,如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魔笛》、《唐璜》等以及后来的罗西尼的作品,但这些作品常修改得不尽人意。在其后的一段时期里,由于政治及其他方面的一些原因,剧院演出质量有所下降。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古诺和马斯涅的歌剧经常占据着巴黎歌剧院的舞台,演出一直保持着相当高的水准。二三十年代人们总能在这里听到女高音尼农·瓦兰、男高音乔治·蒂尔和女高音码乔里·劳伦斯等著名歌唱家的声音。德国占领巴黎期间,普菲茨纳的《帕勒斯特里纳》于1942年在这里上演,成为战争时期最重要的新制作。战争结束后,巴黎歌剧院度过了一段艰难时光,当维也纳、纽约和伦敦的歌剧院在50年代已经能够以新一代的第一流歌唱家来制作代表其水平的歌剧的时候,巴黎歌剧院的歌手却处于一种根本无法与之竞争的地步,尽管在这里上演的歌剧全部都是用法语演唱的。

直到1971年罗尔夫·里伯曼成为巴黎歌剧院的管理者之后,这种情况才有所改观,巴黎歌剧院出现了慢慢地浮出海面的趋势。虽然法国歌唱家仍然无法与其他地区的歌唱家相提并论,但是外国歌唱家开始在巴黎歌剧院扮演重要角色,以提高其声乐水平,比如来自瑞典的著名男高音尼古拉·盖达就与巴黎歌剧院在相当长的时期里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1972年以后,对白的形式首次被巴黎歌剧院所接受。

里伯曼时期于1980年结束。此后,巴黎歌剧院虽然仍然偶尔出现动人的制作,但是也有着失去自己个性的倾向。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剧院最引人注目的是演出了瓦格纳的一部作品。1910年,剧院演出了理查·施特劳斯的“莎乐美”,1927年又演出了《玫瑰骑士》(在该剧首演的16年后)。这段时期,一些芭蕾舞剧在这里得到首演,但却很少有法国歌剧在此演出。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古诺和马斯涅的歌剧经常在这里上演,人们经常可以听到著名女高音尼农·瓦兰、玛乔里·劳伦斯和男高音乔治·蒂尔的声音。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占领了巴黎,普茨纳的《帕勒斯特里纳》于1942年在这里上演。战后,巴黎歌剧院度过了一段艰难时期;其演出水平根本无法与具有世界一流水准的维也纳、纽约、伦敦等地的歌剧院相比,直至1971年罗尔夫·里伯曼担纲巴黎歌剧院后,情况才有所改观。里伯曼担任该团领导职位直至1980年。后来由布列兹指挥贝尔格的歌剧《璐璐》在此首演,法国歌剧始终在世界舞台上占有重要席位。

巴黎国家歌剧院(Opéra national de Paris,简称 ONP)于1994年创建以来,巴黎大多数的歌剧都移至巴士底广场新歌剧院演出,已上演了六百多部歌剧,其中首演的歌剧还有吕利的《希波利特与阿里西埃》、《爱神和酒神的节日》,格鲁克的《奥菲欧》、《伊菲姬妮在奥利德》、拉莫的《卡斯托耳和波吕丢刻斯》,罗西尼的《奥里伯爵》,奥柏的《波尔蒂契的哑女》,梅耶贝尔的《恶魔罗勃》,柏辽兹的《本韦努托·切里尼》,威尔第的《西西里的晚祷》,马斯内的《黛依丝》,斯特拉文斯基的《夜莺》等。在巴黎歌剧院演出的歌唱家以法国人为主,但亦邀请世界著名歌唱家参加演出。该剧院至今保持着法兰西歌剧的顶峰位置,并表现出法兰西人的高贵气质。

巴黎歌剧院的地下歌剧魅影是十分著名的,《歌剧魅影》的故事就发生在巴黎歌剧院。这个歌剧院,因为有着复杂的结构和长久的历史,本身就充满了神秘的色彩。该剧院有2531个门,7593把钥匙,六英里长的地下暗道,整个歌剧院占地三公顷,有七层之高。而且,更惊人的是,在歌剧院的最低层,有一个容量130663.55立方尺、深6公尺的蓄水池。如果观众走到地下室的最下面一层,就可以看到它漆黑黏稠的水面。

歌剧院每隔十年左右就要把这里的水全部抽出,换上清洁的水。据说这个水池是当年在修建歌剧院,发掘地下室的时候,不小心碰到地下水形成的。当时的建筑师Charles Garnier花了八个月的时间把所有的水抽干,但是为了使建筑物的地基坚固,他设计的地下室的墙和地板都是用双层的防水结构。之后,他把最后一层充水,让水把墙的缝隙填满,使之更加坚固。本来只是偶然设计的结构,但是在层层的地下室之下,忽然出现水池,竟然为电影造出了摇曳的灯光和形状古怪的小船。

不管怎么说,如果考究起巴黎歌剧院的建筑结构和它的传奇历史的话,这将是一个相当长(也相当有意思)的话题。诚然,若不身临其境、亲眼目睹的话,那将永远无法揭开它那神秘的面纱。

名称变化在历史上,巴黎最主要的这个歌剧院的名称经历过多次变化,从而在一个侧面记录了历次政治事件的结果。其中最重要的名称包括1791年以后的“歌剧剧院”,1794年以后的“艺术剧院”,1804年以后的“帝国音乐学会”和1814年以后的“皇家音乐学会”等。

早在17世纪时,意大利歌剧风靡整个欧洲,称霸着歌剧舞台。欧洲各国的作曲家就致力于发展本国的歌剧艺术,与意大利歌剧抗衡,与宫廷贵族追求时髦的庸俗趣味进行争斗。就是在这一时期,法国吸取了意大利歌剧的经验,创造出具有本国特点的歌剧艺术,法国歌剧也由此发展。法国歌剧艺术风格的形成,决定了法国将建立自己的歌剧院。

1667年,由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批准,获得了法国政府的支助。1671年3月19日,由佩兰、康贝尔和戴苏德克负责建造了法国第一座歌剧院“皇家歌剧院”它就是巴黎歌剧院的前身。后于1763年被毁于大火。

1860年12月,法国艺术部终于决定了兴建巴黎歌剧院,在171件作品之中,年仅35岁的建筑师查尔斯·加尼叶作品脱颖而出,不过那时候他并没有得到所有人的认同。

1861年夏天,歌剧院开始着手兴建,不过问题接种而来:首先是地基下面有条溪流使地基无法稳固,再来就是1870年的普法战争和第四次革命使尚未完成的歌剧院停工。就这样在1862年奠基的巴黎歌剧院在重重困难下方于1875年正式启用,建造费一共超过4,700万法郎。

1875年1月5日,第一套歌剧《犹太少女》在歌剧院上演,巴黎歌剧院正式揭幕。在1896年,在歌剧《忒提斯与培雷》的第一幕正要结束的时候,悬挂在观众席上方的水晶灯因为短路走火掉下,一名中年妇女不幸死亡,此事后被改编为《歌声魅影》中的著名场面。

在1790年后的10年之间,巴黎歌剧院在大部分时间里归巴黎市政府管辖,但是拿破仑逐渐将其领导权窃取到自己的手中。1802年,他开始掌握新作品上演的生杀大权,能够决定是否投资干一部新歌剧的制作,而他的内政部长也拥有强大的否决权。在1807年的改革中,拿破仑试图恢复歌剧院在过去的年代中曾经充当过的角色,使其成为这个国家的一个专门的“陈列品”。他在选择演出剧目方面向歌剧院施加了很大的影响,并且于1811年强迫其他较小的剧院向这个歌剧院缴付资金款项。在这个阶段,歌剧院的管弦乐团扩大到70人,其中拥有一大批出色的独奏家,从而使这个乐团的演出一直保持着很高的水平,享有盛名。

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是古典芭蕾的摇篮。十六世纪,由Catherien de Medicis(梅迪奇)从意大利传入法国的编舞技术标准和用语中的一部分被融入到宫廷芭蕾当中。之后,太阳王路易十四统治时期,这位君主希望将这种带有贵族特色的舞蹈变成真正的舞台艺术,于是在1661年创建了皇家舞蹈学院,该院成为法国第一所以确定舞蹈规则和进行舞蹈教学为目的的机构。

1669年,路易十四又为皇家音乐学院奠基(巴黎歌剧院的前身),同时组建了欧洲第一支专业舞蹈团。1713年,舞蹈学校在路易十四国王的倡议下成立,至此,一个专业舞蹈团体 得以持久发展的所有因素都具备了。

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百多年前。1661年,法王路易十四创建了皇家舞蹈学院,作为古典芭蕾的发源地,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从未停下前进的脚步。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拥有大量的保留剧目,它一方面致力于留存这些剧目的精粹,一方面则敞开胸怀迎接新剧目的创作。

查尔斯·加尼叶1825年出生于一个普通人家,1842年进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学习,1848年加尼叶获得罗马最高奖,在罗马学院学习了五年后他对罗马社会的奢华风格所吸引,于是在1852年辗转希腊和土耳其,参观并学习建筑艺术。回到巴黎,加尼叶参与了新建巴黎歌剧院的竞选,结果一鸣惊人夺得头筹,以巴洛克风格为主,极尽各种奢华之能,历时十余年方才建成,直到如今还有人把今天的这座巴黎歌剧院称为“加尼叶歌剧院”。

查尔斯·加尼叶创造了新古典主义、文艺复兴主义和巴洛克风格。巴黎歌剧院是他的巅峰作品,代表了19世纪的建筑风格并将其发扬光大。在他的歌剧院设计和其他作品中人们都可以清晰的体会到传统和创新相混合的建筑风格,看到他对细节的无限追求及对大量新兴材料的使用。本书介绍的查尔斯·加尼叶的作品有巴黎歌剧院、加尼叶别墅、阿特琳达别墅、蒙特卡洛赌场音乐厅、尼斯天文馆、马里尼剧院等10余个案例。内容包含每个设计案例的设计建造地点、施工时间及设计说明,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讲述了建筑大师的成就。

走出歌剧院,几步就到达地铁站口,巴黎的地铁也是极为深广,复杂得令人头晕目眩,好在对于已经来到巴黎第四天的我,已经完全hold住了。

巴黎最后的午餐。

我来到之前就已经注意到的一家中餐馆。

一边吃午餐,一边欣赏雨中的巴黎味道。

饱餐之后,回旅店取行李,到火车站,不在话下。

下一站,是一个充满迷幻和热情的城市,西班牙巴塞罗那!

列车开到大海边缘,我就知道,已经离巴塞罗那不远了!

列车上的报纸,我随意翻开,竟然看到了一条关于中国人的新闻,就是中国人权斗士,艾未未获得英国签证的报道!哈哈。

巴塞罗那,我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