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第三篇关雎(诗经关雎在河之洲)(1)

《诗经•关雎》“在河之洲”句,“河”宋王应麟《诗地理考》:朱氏曰:“北方流水之通名。”曹氏(粹中,字纯老,明州定海人,有《诗说》三十卷)曰:“周地东表大河。”“洲”,郑氏笺:“水中可居者曰洲”,孔颖达《疏》:“《尔雅•释水》文也。李巡曰:‘四方皆有水,中央独可居。’《释水》又曰‘小洲曰渚’,‘小渚曰沚’,‘小沚曰坻’。‘江有渚’,传曰:‘渚,小洲也。’《蒹葭》传、《谷风》笺并云‘小渚曰沚’,皆依《尔雅》为说也。《采蘩》传曰:‘沚,渚。’《凫鹥》传曰:‘渚,沚。’互言以晓人也。《蒹葭》传文云:‘坻,小渚也。’不言小沚者,沚、渚大小异名耳。坻亦小于渚,故举渚以言之。”

理解“在河之洲”句意,分歧主要在“河”字的解释上。朱熹以为泛指,曹粹中认为是专有名词指黄河。笔者曹氏以河为黄河可从。《诗经》的产生往往有确定的地域可考。就本诗而言,明清以来的《诗经》著述与地理文献已经基本考证了诗歌所描写的地域,今人甚至根据诗歌内容找到了具体的地理方位在今陕西渭南市合阳县。

明冯复京《六家诗名物疏》:“太姒生于洽阳,正在河西临河之境,故诗起兴于河洲之鸟,盖本其所生而言也。”清陈奂《诗毛氏传疏》:“《尔雅·释水》文、郦道元《水经·河水注》云:‘河水又南,瀵水入焉,水出汾阴县南四十里,西去河三里,与郃阳瀵水夹河。河中渚上,又有一瀵水,皆潜相通。故吕忱曰:《尔雅》异出同流为瀵水。’案:瀵水即洽水,古莘国地在洽水北,而东邻大河,其河渚疑即河洲故处。余友嘉定朱右曾《诗地理征》云:‘文王后妃太姒,郃阳人也。故诗人咏之,以河洲起兴。今陕西同州府郃阳县东南四十里,为大河经流。’”清乾隆《郃阳县全志·地理志》(席奉乾修,孙景烈撰,乾隆三十四年刊本):“《水经》:‘河迳郃阳城东。’《注》云:‘周威烈王三十七年,魏文侯伐秦至郑还,筑汾阴、郃县(“郃县”二字当作“郃阳”),即此城也。故有莘邑矣,为太姒之国。《诗》云:‘在洽之阳,在渭之涘。’又曰:‘缵女维莘,长子维行。’谓此也。城北有北瀵水,南去二水各数里。其水东迳其城内,东入于河。又于城南侧中有瀵水,东南出城,注于河。城南又有瀵水东流,东注于河。水南犹有文母庙,前有碑,去城一十五里,水即郃水也。县取名焉。故应劭曰:在郃水之阳也。’据此,则洽似即郃阳故城南瀵水,但于洽之名义无涉。且昔人专以洽名南瀵水,而其余瀵水俱无洽之名焉,不可解矣。况瀵水未尝绝流,不得如《诗传》所云今流已绝也。《郃阳记略》谓:‘洽水在莘里村西,同源而分流,一出南涧(今潘家沟),一出北涧(今党家沟),至村西合焉。东迳合水桥,又东迳子夏洞北,东注于河。流绝,后明复出,灌田数百亩。至国朝康熙三十年崖崩压之,今流犹至桥下,而田赋上上。’似与《水经注》异。又谓《水经注》‘南去二水各数里’之二水即南涧、北涧二水,则于《水经注》文义有碍。又谓以瀵水为洽水者谬,又与《水经注》城南瀵水即洽水之说左矣。然所谓分流、合流者,于洽文义为得。”

夏传才《诗经发祥地初步考察报告》:“河心水洲,正是《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所指之地”,“万里黄河。只有这一段河面宽阔,水流不湍急,才能形成这倦的河心沙洲”,“诗中反复咏唱‘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以及闻听洲上禽鸟的关关叫声,这里的自然情景与诗中的情景完全相合”。今合阳县城东20公里的黄河岸边有洽(hé)川,总面积165平方公里,即古莘国地,地形与诗中描写相类。当地至今仍有太姒传说,以《关睢》为洽川所出。

综上,“在河之洲”,河专指黄河。或者原诗可写作“在洽之洲”。

诗经第三篇关雎(诗经关雎在河之洲)(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