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星

波罗的海德裔因其得天独厚的出身,是半亚洲化的俄国与说德语地区的欧洲进行外交、商业和军事沟通的最佳媒介。因此,彼得一世到亚历山大二世之间的沙皇,除了叶卡捷琳娜以外的短暂时期,都给予其高度自治的尊重和反复确认其特权地位,包括不必学习俄语。但是1871年德意志帝国在铁与血的诞生,改变了这一切,1881年登基的亚历山大三世怀疑波罗的海贵族可能会把俄罗斯的这片领土转向德意志帝国,推行大俄罗斯化政策,废除了德裔的特权。

但法国大革命激起的民族主义浪潮不可能仅结出大德意志和大俄罗斯的果子。19世纪同样也见证了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本地农民自身民族意识的觉醒。他们不再愿意从属于仅占人口不到1/10的德裔贵族的统治,而是转而去发现自己本民族的神话、语言和文字,寻找超越原先的封建体制、将共同体重新整合的新方式。比如,爱沙尼亚民族觉醒的一个体现,就是1869年开始举行的全国歌唱节。来自全国各地的1000名音乐家和歌唱家参与了盛会,还有2万其他人参与。4年后,拉脱维亚也举行了类似歌唱节。因此,大俄罗斯主义在伤害德裔居民感情的同时,也刺激了新兴的本地民族主义情绪。1867年,波罗的海三国的官方文件被要求用俄语书写。

为什么叫波罗的海三国(大德意志还是大俄罗斯)(1)

1881年,开明的亚历山大二世遇刺后,继位的亚历山大三世奋力推行反动统治,同时秉持大俄罗斯主义的知识分子在俄国京城的影响越来越大。1885年,波罗的海来了新的俄国总督,他们的态度和此前总督的亲德态度大相径庭。同时,小学也被纳入教育部的控制下,而原先这是由德意志贵族和路德宗教会掌管。1887年,除了小学低年级外,俄语成为教育语言。当地影响最大的德尔帕特大学,是德意志人办的,但19世纪90年代,俄语取代德语成为授课语言,大学名称也被改为俄国式的尤雷夫大学。这使得很多波罗的海德意志人进一步转向去德意志帝国学习。1889年,在新的司法制度下,波罗的海法庭隶属于圣彼得堡法庭,俄语成为司法用语。

但是这一举措并不算成功,虽然俄罗斯化的举措削弱了德裔对当地的影响,因为此地毕竟属于欧洲区域,当地人很难将俄国视为文明的学习模板。到19世纪末,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的知识分子,作为得风气之先的民族发明家,已经开始日益用他们自己的语言说话,波罗的海人也开始逐步把德意志人和俄罗斯人看作是自己领土上的外国人。等到1905年革命后,圣彼得堡开杜马时,波罗的海人都向杜马派出了自己的代表。不过他们主要的诉求还是在于自治而非独立。这十年的议会生活,为将来的独立,提供了技巧训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