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真理与极限(4个让人匪夷所思的数学真理)(1)

大多数在数学上正确的科学是反直觉。

事实上,在数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即我们会推导出我们不完全理解的东西。

01No.1:欧拉恒等式

数学真理与极限(4个让人匪夷所思的数学真理)(2)

这就是众所周知的欧拉恒等式。如果你问任何一个稍微熟悉数学研究的人,他们都会认出它。对我来说,数学最有趣的地方在于发现我们并不完全理解的东西。

超越数就是其中之一。我们发现它经常出现在我们经常使用的地方。要么是半衰期,要么是计算房屋利率,要么是计算圆周长与直径之比。

有了0和1,以及- 1的平方根的定义,加上唯一性的一般公理,我们就可以构建整个数字系统。

我们所有的知识都在这个等式中。但我们不知道为什么。这有点像万有引力,因为牛顿知道有一个力作用在从树上掉下来的苹果上。但是,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对它到底是什么有争议。

数学真理与极限(4个让人匪夷所思的数学真理)(3)

斯坦福大学教授基思·德夫林谈到欧拉恒等式:

就像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抓住了爱的本质,或者一幅画展现了人类形态的美,而不仅仅是肤浅的,欧拉方程深入到存在的最深处。

哲学家、数学家、哈佛大学教授本杰明·皮尔斯也说过:

这“绝对是自相矛盾的,我们不能理解它,我们不知道它意味着什么,但我们已经证明了它,因此我们知道它一定是真理。

这就是欧拉恒等式的核心。事实上,它是很多数学的核心。但是即使抛弃了整个逻辑思维和精确性,它也没有达到真正的 真实含义。

我们知道,他们以我们所知的高度精确的程度来解释现实。他们模拟了我们遇到的几乎所有东西。它们改善了社会绝大多数人的生活,而社会却不承认它。

它们是世界上看不见的真理。你不需要了解他们就能从他们给我们的东西中受益。

但是,如果有人问我,“为什么?”是欧拉恒等式,我不能告诉你。

这就是有趣的地方。你有一个如此强大的方程,将数学中如此多的元素联系在一起——而且如此优雅——但我们并没有真正理解它。

数学真理与极限(4个让人匪夷所思的数学真理)(4)

02No.2:超越数

还记得我们在欧拉恒等式中看到的e吗?它与很多事物都有联系,但让我们先从它的发现开始,然后再进入它的奇怪之处。

1683年,Jacob Bernoulli问了一个关于复利的问题:

一个账户从1美元开始,每年支付100%的利息。如果利息在年底贷记一次,那么年底时账户的价值为2美元。如果利息在一年内多次贷记会发生什么?

也就是说,如果你用最初的1美元,将利息(100%)分成你想要它支付的次数,会发生什么?

如果你想做两次,那么每6个月会产生50%的利息。也就是说,你将得到:

数学真理与极限(4个让人匪夷所思的数学真理)(5)

数学真理与极限(4个让人匪夷所思的数学真理)(6)

  • 按100%利率计算一美元本金的复利公式。

n是初始1元复利的次数。换句话说,你将把100%的利息分成你想要的次数。

例如,在我们最初的情况下,每6个月,你会有:

数学真理与极限(4个让人匪夷所思的数学真理)(7)

对于伯努利来说,有趣的事情很快就变成了如何对较大的n值进行求解:

  • 对于n = 12,得到2.613035美元。
  • 对于n = 52,得到2.692597美元。
  • 对于n = 365,得到2.714567美元。

然后,对于n无穷大,将得到:

2.71828182845904523536028747135266249775724709369995……

无穷大与数学之间有一种奇怪的关系。一方面,它使人类有能力更深入地观察世界的内部运作。另一方面,它回避了一个问题:“为什么?”。

另一个超越数同样通过无限的使用而出现:

数学真理与极限(4个让人匪夷所思的数学真理)(8)

其中C是周长,d是直径。

但是我们是怎么想到这个的呢?为什么形状是圆?圆到底是什么?

数学真理与极限(4个让人匪夷所思的数学真理)(9)

从一个正方形开始,不断地增加边数。直到无穷多,当边数为无穷大时,π的值为:

3.14159……

所以,当你看一个圆的时候,你实际上是在看一个有无数条边的多边形。

如果我们对欧拉数好奇,我们会看到更多令人挠头的东西。

也就是说,

数学真理与极限(4个让人匪夷所思的数学真理)(10)

  • e^x的导数和积分

我们以伯努利的复合例子为例,把它推广到求幂。也就是说,我们把e看作是一个超越常数,它是指数函数的基础。即使作为一个函数,它在神秘的存在中也有一种奇妙的力量。指数函数的定义几乎是每个人都遇到过的。

数学真理与极限(4个让人匪夷所思的数学真理)(11)

我们后面会学到,如果对它求导,会得到:

数学真理与极限(4个让人匪夷所思的数学真理)(12)

数学真理与极限(4个让人匪夷所思的数学真理)(13)

  • 更重要的是,指数函数的加速能力。

从指数函数中可以看出它们增长的有多快。速度和加速度是指数运算的核心。

当我们求下面的导数:

数学真理与极限(4个让人匪夷所思的数学真理)(14)

我们要求出常数b使得ln(b) = 1。我们的动机是找出常数,使增长率是原来的函数。这意味着,通过可验证的递归,增长率的速率也将是原来的函数。

这意味着原函数的导数的任何n次迭代或n次导数的n次迭代也将是原函数。再一次,我们回顾了无限的概念。

数学真理与极限(4个让人匪夷所思的数学真理)(15)

常数e,是唯一的比例常数为1的基,使得指数函数的导数以e为底等于它本身。

与其他指数函数不同的是,它在各个领域都有许多派生,有着同样令人困惑的解释和含义。

为了看得更清楚:

数学真理与极限(4个让人匪夷所思的数学真理)(16)

  • e^x:相同的结果,不同的方法

这里

数学真理与极限(4个让人匪夷所思的数学真理)(17)

我们的极限包含了伯努利方程和复利方程的初始问题(对于特殊情况,x = 1,结果是e)

毫无疑问,这些特殊的无理数e和π深刻理解了世界的本质以及其中的物质和物体的行为。无论是在分布,声波,原子和亚原子行为,赌博,生物,化学,物理。这一切都来自一个最初想要回答一个简单的复合问题的人:

数学真理与极限(4个让人匪夷所思的数学真理)(18)

  • 关于复利的简单图表,1000美元本金开始。

但在寻求某种封闭和某种趋同的过程中,我们似乎仍存在分歧。每解决一个问题,就会出现更多的问题。超验论也是这样产生的。

出现,但不一定能解释“为什么”。这些数字e和π是通过好奇心和人类意志力发现的。我要说的是,今天我们对这些数字的了解与以往一样多。

事实上,我们把这些都计算到十几万亿位。

数学真理与极限(4个让人匪夷所思的数学真理)(19)

  • e的近似值,维基百科

发现的历史和试图理解它的存在一样令人困惑。

03No.3:级数

对于上面的e,泰勒级数是:

数学真理与极限(4个让人匪夷所思的数学真理)(20)

  • e^x的泰勒级数

对于一般情况,e的1次方:

数学真理与极限(4个让人匪夷所思的数学真理)(21)

我们知道这个级数是收敛的,我们知道这个级数收敛于我们的超越常数e。

我们知道的另一个类似的级数是调和级数:

数学真理与极限(4个让人匪夷所思的数学真理)(22)

  • 调和级数

有趣的是,你会说这个东西会收敛。

前一百万项的和大约是14.8。

但是如果我们假设调和级数收敛,那么我们可以这样假设

数学真理与极限(4个让人匪夷所思的数学真理)(23)

但是

数学真理与极限(4个让人匪夷所思的数学真理)(24)

因此

数学真理与极限(4个让人匪夷所思的数学真理)(25)

这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知道级数是发散的。

然而在1914年,A.J.肯普纳发表了一篇名为《一个奇怪的收敛级数》的论文,证明了调和级数

数学真理与极限(4个让人匪夷所思的数学真理)(26)

稍微修改一下,实际上是收敛的。也就是去掉分母中含有“9”的值的调和级数。

起初,肯普纳认为这个级数的上限应该在80以下。从那时起,进一步的细化显示这个级数收敛到略低于23的值,大约是22.92067。这是非常奇怪的,从发散的级数中删除一些元素,最终将使级数收敛。

但是,大多数三位数的分母值都包含“9”,这使得级数收敛的速度几乎不够快。

但这显然回避了一个问题:你能从调和级数中删除的最小元素数量是多少才能使它收敛?

04No.4:所有自然数之和

如果你用计算器,开始加1 2 3 4 5,一直加下去,不停止,你会认为你会得到一个非常大的正数。

让我告诉你一些完全违背直觉的事情:

数学真理与极限(4个让人匪夷所思的数学真理)(27)

也就是说,如果你把自然数相加,1 2 3 4 5 …你会得到:

数学真理与极限(4个让人匪夷所思的数学真理)(28)

首先,我们需要一些工具

数学真理与极限(4个让人匪夷所思的数学真理)(29)

我们从第三个和开始,N_2。如果我们将此和停止在偶数点,则从对称性上我们知道该和为0。如果在奇数点停止计算,结果是1。我们先取平均值,而不考虑它的数学原理。总和是1/2!

现在我们看一下N_1。具体来说,我们把总和乘以2。

数学真理与极限(4个让人匪夷所思的数学真理)(30)

如你所见,我们得到:

数学真理与极限(4个让人匪夷所思的数学真理)(31)

你知道吗,原来的和,N,在括号里!

N - N_1 = 4(N)。

所以N_1 = 1/4。

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从一边减去N,现在我们有:

-1/4 = 3N。N=-1/12

这个结果的唯一补充就是无穷级数实际上是发散的。同时,我的最终结果依赖于其他级数的部分和。但是,如果你问我“为什么?”,我还是不能告诉你。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老胡说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