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心理疾病的源头,都是恐惧超长预警超长预警超长预警(全文两万字看完大概需要半个小时,建议收藏慢慢看,另外:你们所有人的点赞评论我都会看,我的私信是开放的,有疑问可以提出),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心理问题根源来自于哪里?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心理问题根源来自于哪里(所有心理问题的根源是什么)

心理问题根源来自于哪里

所有心理疾病的源头,都是恐惧。

超长预警!超长预警!超长预警!(全文两万字看完大概需要半个小时,建议收藏慢慢看,另外:你们所有人的点赞评论我都会看,我的私信是开放的,有疑问可以提出)

因为害怕,就试图使用过分的思虑、多余的念头、焦虑的情绪来对抗那未知的恐惧。

这是你的补偿心理在作怪。

虽然理性让你知道想这么多、情绪这么紧张于事无补,甚至还有负作用。但你却偏偏不肯放过自己。

写的那么大的「问题」二字摆在那里,怎么可能无动于衷?怎么可以什么都不做?不紧张才怪!

你看,

是你自己【说服】自己想太多的。

你太害怕,所以你不得不用思虑和焦躁填补谜底揭开前的那份未知和那段空白。这样在最坏的结果出现时,至少为之烦恼过、为之焦虑过,自己心里面大概会好过一点,坦然一点。

但这种精神补偿的症结还是惧怕。

如果一开始无论什么结果、什么境遇都可以接受,又何需精神补偿?

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

因为“惧怕”这个东西可以说是整个世界合谋联手打造、贩卖得最好的产品。

你可以想想,市场上可以买到的绝大多数东西,哪一样背后驱动你购买的不是“惧怕”?

整个世界的经济命脉掌握在营造惧怕上。

我们从小也被灌输了惧怕的思维方式。

“再不好好吃饭就不给你看电视” “再迟到就不要去了” “再考0分就打断你的腿”……

从小到大,哪一样推动我们向前走的动力不是来源于惧怕?

几乎没有。

所以很遗憾,很少有人不是生活在惧怕中。

这个世界告诉你,你应该害怕失败,害怕孤单,害怕背叛和伤害,害怕失去,害怕生病,害怕亲人的离去,害怕衰老。最最深处的,是害怕死亡。是对死亡的惧怕衍生出其他所有的惧怕。

这是个彻头彻尾的谎言。

为什么?

因为你之所以应该害怕,那个前提是这些都是不好的。失败、孤单、失去、生病、衰老、死亡都是有害的,糟糕透顶!一旦遇上,你就完蛋了,活着失去了价值,做什么都不再有意义,you are a total loser,狗带!

怕,怎么不怕?如果是这样的话,谁会不怕?

但问题是,你只有相信了这些都是不好的,这个谎言才会在你身上发动功力。

而你要想改变精神内耗的问题,要先从拒绝这个谎言开始!

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已经被人玩坏了的大白话说错了吗?并没有。

不光是失败,所有那些“负面的”——失去的经历、得病的经历、失业的经历、失恋的经历、甚至亲人过世、自己面对死亡的经历,没有一个不是好的!

我不否认这些经历中的痛苦。

但这些你避之唯恐不及的痛苦却是通向所有你能想到的美好结果的必经之路。

世界就是这么设计的。

新陈代谢是生命和自然的规律。但没见有人惧怕冬天的树木凋零、花期过了的满地缤纷、泥土下面微生物的降解。为什么?因为你知道树叶凋零、落花满地那不叫失败,不叫完蛋了,不是生命的终结。你知道那是生命的周期,生命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怎么到了自己身上就把这些叫做失败了呢?

这些同样是人生的周期啊。

一次不及格的测试带来了更多经验,失业带来了新的方向,生病带来了抗体,失恋促进了成熟,甚至死亡,我告诉你,不必惧怕死亡,死亡绝对绝对不是终结,至少不是你想象的那种终结。

真的,没什么好怕的!

害怕不仅是一切焦虑的源头,也是阻碍爱流动的障碍。

一个被惧怕捆绑的人,是无法去爱的。

爱是不求自己的益处,求他人的益处。

而害怕的人时时刻刻活在生怕自己丧失的忧虑和盘算之中。这样的状态,怎么可能求别人的益处呢?

被惧怕所困锁的人,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disabled person。过度的思虑、过分的焦虑迟早会把一个人的心血耗干。

但这还不是最坏的。

最坏的是它会让一个人爱无能。

而一个爱无能的人,是毫无幸福可言的。

不要怕,只要信。

信什么?一切的境遇都是最好的安排,都是化了妆的祝福。

不怕了,内耗就消失了。


越怕成为他人的负担,就越可能成为他人的负担啊。

看过新手司机没?新手司机有一个特点,就是特别顾虑其他司机的反应。车流太密不敢打灯,结果不得不拐,撞了。后面车离太近赶紧加速,前面追尾了。辅路来车赶紧避让,后面追尾了。

他们越是顾虑其他司机的反应越出事,相反按规矩该打灯打灯、该正常行驶正常行驶。各人管好各人的,反而没事。

这就是越俎代庖为他人行为负责的后果。

你是不是他人的负担,是他人的决定,不是你说了算,是他人说了算。

你强行为对方做这个决定反而会影响你们之间的关系。

你越觉得自己是负担,越要小心翼翼、唯唯诺诺、吞吞吐吐。你开始敏感、多疑、过度演绎对方的举动。变得容易受伤,心里也开始积累苦毒和抱怨。

这些负面情绪都会反应在你和对方的互动中,反而会让你成为对方的负担。

很多其他情况也是如此。

越觉得自己考不好,考试的时候就没自信、犹豫不定、涂涂抹抹,到最后可能就真考不好。

越觉得对方不爱自己,相处的时候就疑神疑鬼、处处设防,到最后关系就真的破裂。

越觉得自己有病,就天天想、天天摸,思则气结,最后可能就真得病了。

“自证预言”说的不仅是指正面的“预言”会兑现,负面的“预言”也会兑现。

那怎么办?

要么放弃掉一些关系,要么让自己变强。

放弃一些负面关系

一个人的存在和价值不能以个别的关系来评估。

你的存在,可能让一些人不舒服,也让另一些人极为舒适。你可能是一些人的负担,同时也是另一些人的依靠。

有人喜欢善辩,有人喜欢沉默;有人喜欢洒脱,有人喜欢内敛;有人喜欢做事麻利的,有人喜欢手忙脚乱的,觉得那很可爱。

有人喜欢聪明的,有人喜欢笨笨的,谁能想到黄蓉喜欢的是郭靖?有人觉得你麻烦,有人还巴不得你天天去麻烦ta。

这是什么意思呢?

意思就是有一些让你分外纠结的关系,你要懂得放手。

放弃一些让你纠结、紧张的关系,珍惜每一个珍惜你的人,宝贝每一个让你觉得宝贝的关系。

总有那么一些人,在他们/她们面前,你不怕麻烦ta们,不怕说错话,不怕做错事。你知道ta们会原谅你。你对ta们的爱是放心的。让自己多被这样的人环绕。

你自己不够强大,就不要坚持困难的关系。要处理困难的关系,也不是没有办法,你要让自己变强。

让自己变强

努力成为一个正输出的人。这样你的创造和输出会抵消你对他人的消耗。

你可能还会发脾气,还会唠叨,还会说一些让人不爱听的话。你可能无法做到八面玲珑,做事密不透风。

你可能还是那个你,但你对世界和他人的贡献越大,这些缺陷越不值一提。

你不仅不会成为他人的负担,还会有不少人宁愿让你来负担ta们,承担你的毛病反而成为某种荣耀和勋章。

我并不是讽刺。而是事实就是如此。

你看有很多名师都是性格怪异,有时候是暴君,有时候是魔鬼,但找上门来求师学艺的仍然络绎不绝。他们的缺点纵然对人是一种负担,但比起他们所能给予的实在不算什么了。

当然这并不是鼓励你纵容自己的毛病。

毕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你贡献很大,但人品太差,他人即便原谅你,也不会再追随你了。

你要变强,还有一层意思。就是扩展你的世界,提升你的视野。

你说话不再是给某一个人说的,做事也不单是为了某一个人做的。

不再把心思意念只放在一个人身上。不再单单只在意ta、单单注视ta、好像你的整个世界单单只有ta。

这个世界很大,有很多要做的事,有很多需要帮助的人。

当你把眼光从某一个/一些人身上移开,在更大的世界里找到发挥你才能的位置。真心投入其中。你经历到创造价值、为世界和他人的福利贡献力量的时候,就不会再为他人怎么看你而焦虑了。

你要知道你自己有多重要。

以你独特的经历、视角、才干、热情,有些事非你做不可,有些人非你帮不可,有些问题非你解决不可。

你知道自己的价值,也知道自己的存在让人受益。这种心理的强大才是无可比拟的。你不会再依赖别人的态度生活,也不会再常常去想“是不是别人的负担”这种问题了。

老实说,总是去想这种问题的人,还是比较闲。

让自己忙起来,多做实事,发光发热。虽然是大俗话,但真的就是解决这类“人际敏感症候群”的最佳办法。


#自卑#

自卑这么萌,你们为啥要整天盘算着“克服”它?

太坏了你们。

总是把自己看得比“应有的地位”更低一等,而把别人看得比“应有的”地位更高一等,这其实是非常优良的生存策略。

它能抑制你轻易就“我也可以”然后一头撞死在南墙上可能性——不要随便撞死在南墙上远比“早点成功”重要。

它能大量的避免你与人争夺你“应得”的东西——别听那些幸存者如何红光满面、侃侃而谈,ta们只是在捡着成功案例、高光时刻反刍,没有真正的全局衡量过那么多的“正义的追索”算上总体的成功率和成本,到底值不值。

这还没去真的计算到底有多少真的是正义的。

坦白讲,大部分都是“自信”出来的“正义”——甚至干脆就是基于贪婪而创造出来的“正义”。

所谓的“自信”,不过是得过手的贼胆子较大罢了。

自卑、对无常和未知感到不安,是人刻苦努力的最大驱动力之一,是使的人心能听得进教训的最主要的抗硬化剂。

不是“谦虚”,谦虚是假的——那只是宣传口的话术罢了。

做到这些的,就是自卑。

自卑的真正问题,不在自卑身上,而在于自卑通过焦虑的痛苦而造成的心理动力,因为学习和修炼的方法的失当而被徒然浪费了。

发动机在吼叫烧油,震的你屁股发麻,手心发痒,耳朵发懵,

但是因为你没挂上离合器,车没有在动。

你也不是没有想过办法,你拼命踩过油门,也拼命转过方向盘,你甚至快把喇叭拍烂——“能做的都做了”——但是就是一寸都没有动。

既然没有动,那么那份震到手麻,吵到耳鸣的动力就是徒然的干扰和损失了,不如关了它,是吗?

是吗?

自卑会引发的真正问题,恰恰是那些人因为无法兑现它的好处于是无所不用其极的尝试“克服”、“战胜”它而做的那些蠢事。

比如,四面搜罗来的虚荣。

比如拉帮结派、互相注射麻药的“朋友圈”。

比如对于任何触及(哪怕只是是出于ta自己的联想而触及)到他的痛处的人的坚决“反击”和排除——油盐不进。

等等等等。

这些所谓“战胜自卑”的手段,说穿了哪一件不是在构建一种麻醉呢。

其实,这甚至包括了传说中能真正解决自卑问题的“正道”——努力奋斗、功成名就——在内。

请你放心,在你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实至名归的得着世界冠军之后,你也一样会自卑的。

你挂上了档,车跑起来了,发动机就真的没响声、不震手了吗?

你看懂没有?

只要你活着一天,这种本能就会跟着你一天,继续鞭策你一天——因为自卑不是你的bug,这就是你的设计。

几时它不响、不震了,那就是它停了。

真正的自卑是需要操练的。

社会上普遍传说的“自卑”根本不是自卑。

自卑其实是一种“没有什么是我理所当然配得”的自觉。

而一般人的“自卑”是什么?是觉得自己理所当然配得却得不到之后的自怨、自恋、和自我否定。

— “我”理应得到美貌、聪明、金钱、地位、尊贵、权柄。

— 理应受到众人的尊敬、领导的赏识、异性的青睐。

— 理应拥有一帆风顺的人生,衣食无忧的未来。

ta都有,为什么我没有,凭什么?

这“自卑”而痛苦的根源,不是把自己看低了,而是把自己看高了。只不过时运不济或眼高手低满足不了那高高在上的ego,人就“自卑”了。

那咬牙切齿声嘶力竭的“我不配”,实则是无处放置、无力消解的“我不甘”。

真正的问题,不是“自卑”,而是“凭什么不是我”的傲慢(sense of entitlement)。

你可以观察,很多人看来样样都好、顺风顺水,但他们会坦言骨子里是“自卑”的。那些真正经历苦难、境遇坎坷的人,倒没那么容易陷在“自卑”的情绪中不可自拔。他们反而是乐观的、自信的、谦逊的、感恩的。

当然这不能一概而论。但我要强调的是,“自卑”并不总是和人生境遇、客观情况吻合。

起决定作用的,不是自视过低,而是对自己、对他人、对世界所怀有的“理所当然”的观念。

是“我理应可以”、“我配得”、“我凭什么没有”这样的意念在心里翻滚、打结,随之生出强烈的自恨、自怨、怼天怼地。

但这不是真正的自卑。

真正的自卑是什么?

——是“并不理所当然配得”的自觉。

我虽然跟她是姐妹,也不理所当然拥有她的美貌。我虽然努力做题,也不必然拿到满分。我真心爱过,不必然换取对方的真心。我努力工作,不必然升职加薪。我兢兢业业,不必然顺风顺水、心想事成。

没有理所当然的配得,就没有求之不得的愤恨。

所以真正的自卑反而是心平气和的,是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无怨无悔的。

观察一个人是不是真正的自卑,只要注意一件事,那就是ta看别人比自己强的时候什么反应?

痛苦吗?自恨吗?嫉妒吗?退缩吗?

如果ta不能接受别人比自己强,就不是真正的自卑。就是傲慢的,自视过高的,凭什么我做不到?凭什么我没有?凭什么ta比我强?

这样的人常常错以为自己是自卑的,把情绪上的失控和行为上的冲撞归结为自卑。实际上ta的ego是庞然大物,把所有渴望之物当看作理所当然配得的。

真正自卑的人不会觉得什么都是理所当然,他们为自己所拥有的感恩,看到别人有自己没有、别人比自己强的时候,不是心生嫉妒和憎恨,而是心生欢喜。

ta不诅咒对方,反而为对方祝福。

真正的自卑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

ta轻看荣耀也轻看羞辱。人高举我我不受,人轻贱我我也不慌。

ta不害怕失去。既然不是理所当然的配得,那么一切都是恩赐,要我舍弃,totally fine。

真正的自卑在爱情里也不自怜自艾、患得患失。我已经得着那最好的,没有得到的是不属我的。所以ta毫无畏惧。不会害怕失去,也不会因这害怕而捆绑对方的自由。

真正的自卑其实是满足和喜乐的来源。

而所有带来严重负面情绪甚至对他人的怨怼、嫉恨、和伤害倾向的“自卑”,底色都是自傲。

所谓克服“自卑”,真正要克服的是傲慢和贪婪。

能够自觉卑微,不发怨言,常怀感恩,心中有满足的喜乐与平安——这样的自卑,何须克服?

而拥有这样的自卑,才是一个人真正变得强大的起点。

自卑就自卑,不要把问题归结到自卑上。

你自卑,你没有把握取胜,你还是要去战斗。

你自卑,你害怕不能生还,你还是要去拼搏。

你自卑,你觉得没有人会喜欢你,你还是要去爱。

你自卑,你对回报没有信心,你还是要尽义。

你要知道,恰恰是因为你是自卑的、害怕的,这些事才是真正可贵的,触动人心的。

正因为你害怕不能生还,你的战斗才是真正的英勇行为。

正因为你没指望喜欢,你的爱才令人动容,不是吗?

你的痛苦真的是没有价值的吗?

你错了,知道吗?

你的成功微不足道,

是你的痛苦令人动容。


坚持不住了怎么办?

走一步算一步。

步子越小越好。

给自己倒一杯水,拂去桌上的灰尘,让一本书归位,确保猫粮充足,叠一叠散落已久的衣服,夏季的鞋子收收好。

总之,就是很琐碎很琐碎、不用动脑子、但可以改变你身边环境的事。

每天做一点。每次几分钟。

不想明天,不想未来。

眼下的工作尽量完成,其他时间就用来处理这些琐碎的”家事“。

让改变先发生在你生活的环境中。

你改变不了自己,改变不了对方,改变不了事态的进展,但你至少可以改变你身边的环境,你可以让自己待在一个更舒服的地方。

这些改变都是从最微小的地方做起的。屋子一点点整洁起来,阳光照进来,吃饱了肚子的猫咪在温暖的地方打盹儿,每一样物品都各归其位。

从这里开始,再调整你的作息。

按时吃饭,按时睡觉。

还是什么都不要想。一天天有规律、有节制的作息、生活、工作、整理空间。

慢慢的,你就会发现生命中的一些改变。也许事态仍然看不到什么转机,但是你的心境开始转换,头脑更加冷静。可以不再坐着坐着就流泪了,睡整觉的次数也越来越多。

甚至,有时候还会不由自主地微笑起来。

但是,如果你连这些也做不到,连处理家事的力气都没有,那我建议你还是要及时就医,谨遵医嘱。

还有一件比较重要的事,就是你要知道你不是一个人。

在你感到快要撑不下去的时候,你可以想象一下,把自己想象成上帝吧,从天上俯瞰人间。

你看到在那些或明或暗的窗子中,那些高高低低的屋檐下,有的人刚失去了最爱的人,有的人丢掉了唯一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有的人被老板骂的灰头土脸,有的人在病痛中呻吟,有的人无论如何也无法原谅伤害ta的人……

想象如果你可以看到所有人间疾苦。

很多人以为要让绝望中的人看到希望,就要不断的给ta打鸡血、看亮丽的风景。

其实不是。

对于真正痛不欲生的人来说,阳光是照不进去的。但比ta更黑的黑,却可以略微衬托出ta那点微弱的光。就是这点光,能给ta坚持下去的力量。

因此,常常是别人更大的苦才能真正安慰到人。为什么说“我们受苦,是与他人有益”?就是这个意思。

如果有一个人曾把世间所有的苦难都背负,那我眼下的遭遇还算什么?

始终有比你更艰难、更痛苦的人。他们也在和你一样,砥砺前行。

生活不易,且行且珍惜吧。


如何找到发自内心的将自己的价值托付在上面的事业?

这个问题很大啊。

人迷茫其实从根上说是害怕没有好结果、好下场。好结果好下场要通过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来获取,而且它们非常脆弱,似乎行差踏错一步就不翼而飞了。这个游戏实在太难玩,于是人就迷茫了。

那么,如果把这个“好结果好下场”拿掉呢?假设你不需要追求所谓的好结果、好下场呢?

比如我就坚持为人民服务。假如这样我真的穷困潦倒走投无路了,变成所有人的负担了,我就默默的走入深山无声消失,不给任何人添乱。假设我就是这么打算的,这个我这也做不到吗?

任何欲求一定要追求都是难的,要去面对无常的人间和无法掌握的过程。无求,你就自由了。难的就不是你要去追求的具体目标,而是怎么保持无求的心境。

站定这个大立场,你就没什么好迷茫的。因为你要的结果你已经拿到了,不再可能有什么结果焦虑。

我本来也是在无偿的帮助人类,人类有什么资格挑剔我帮多少、帮谁、帮什么、何时帮、怎样帮?我累了就放下,喜欢就来,不必执着于做到什么程度,造成什么伟大的成就。我自己是否功名利禄,作为一个自知随时会死的人,我并不在乎。于是我的一切焦虑都是轻省的,也不存在“要如何才能达到ABCDE目的”的压力。

没有这压力,我就可以随遇而安、随性而作、随处而喜。

这样反而可以有定力,反而容易出成就,反而不容易真的陷入贫困和贫穷。

一切的要害都在于你到底是为自己的快乐活,还是为了他人的福祉而活。

我整个的论述其实都是在讲述选择后者的心理建设、行为准则和伦理框架。在讲怎样建立这样一种人生观和人生,而不陷入病态的自义和幻觉中去。

人生的追求

这个根本来说要看你对“事业”是怎么定义的。如果你是指望这个事业为你担保出人头地,社会地位、财务自由、娇妻美妾,是要它给你这种期许,并且也给你一种“我虽然有难度,但是你有可能够得着”的许诺,你才能安心的去追求它的话,你是不可能会满意的。

第一,你往往发现你觉得能办到的目标没有那么肥美,要么肥美得很但是你办不到。

第二,当你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干到一半你会发现它是在骗你。它既没有那么肥美,也没那么容易办到。

而且,这问题并不能靠你重新选择就可以得到解决。

很多人认为他的失败只是在目标选择上战术性的失策,只要自己经验丰富了,选择保守一点不要那么冒险,“这次能成”。

其实这是错觉。实情是,只要你选择了以功名利禄来决定何为值得下功夫的事业,你就会在遇到逆境的时候打退堂鼓。而且不是在真正遇到逆境时,仅仅只是自己疲倦了、乃至于失去新鲜刺激了的时候就已经认为遇到了不可战胜的逆境了。

你必然放弃。你对你自己将会放弃这一点心知肚明,只是自己不太肯正视。这就是你说的“心里说不清道不明”的部分。我并不是在传播信仰,我在主张的是“信仰的方法”。

不管你要信无神论、有神论、或者不可知论、或者马克思主义。都可以,关键在于信仰的方法要严谨,态度要端正。

到最后其实这些都只有名词术语的区别,而名词术语到最后都是一些无关紧要的区别。仔细看清楚我的话——追求功名利禄恰恰是最不能得到功名利禄的方法。不追求的反而容易得到,而且得到了也少受害。

如果你真的想要得到功名利禄而且不害死自己,那么你反而要学会不奔着功名利禄去。

是。你不放下这个功利心,永远都会背着很重的患得患失的负担,而且会经常被短期利益疑惑得换轨道。换来换去,一事无成。


如何从不断的自我怀疑和否定走出来?

#自我怀疑#

OK,找到点时间,说一下这个问题。

且让我超大音量问你一句:

你为什么要从自我否定与自我怀疑中走出来呢?

列举一下你的理由看看?

因为自我否定和自我怀疑很痛苦吗?感觉没有尊严?当别人说你不对的时候你很憋屈?觉得很窝囊?想要拿出金色的真理糊对方一脸让对方跪地求饶好出一口气但是这口气已经几年出不出来了?

因为如果不万分自信自己是对的,手头的事情就一刻也做不下去?

如果你根本不可能是对的呢?如果你注定只能使用一个归根到底必然错误的方法、去追寻一个归根到底必然错误的目标呢?

你在方法论上是错的,明白吗?

你要学会的不是什么“重建自信”,“从自我怀疑、自我否定中走出来”。

恰恰相反,永远不可抑制的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才是人开始成熟的标志。

这是件好事。

这是个进步。

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你所想象的那样“自信”的。那种自信从逻辑上就是无本之木。

真正的问题是,基于“我肯定是在用错误的方法追求着错误的目标”这一在绝对意义上永远正确的逻辑前提,你要怎么重建自己的生存动力。

一般人非要靠着构建一个虚幻的“绝对正确”感来维持自己去行动。这在一开始会让他们干劲十足,但是随着他们不可避免的成熟、洞察力和经验不可避免的增长,他们一定会发现自己原来以为是对的东西里有多少蠢到让自己害怕的天真和幼稚,一定会发现以前自己追求的目标本身都有问题。这是绝对不可避免的,一丁点侥幸都不要有。而这时候如果你遵循着“只能以自己相信绝对正确的方法做自己绝对自信是正确的事才是安全的、有效的”的方法论,你看到是什么结果了吗?

——看到错误就会崩溃,而你又肯定会看到错误,推出什么?

你一定会再次崩溃。

你现在请人教你一个新的方法,帮你该换一套新立场,恢复一个新的“我这回肯定正确了”出发点,然后你重新出发走老路——你觉得会是什么结局?

你只是借到了一笔新赌本,赌局并没有变。

你一定会再次崩溃。

除非你打垮逻辑三段论,否则只要你不真正的悔改,你可选的路就只有一条——就是因为青春已经不在,无法再次轻松的承认错误,于是这次打死不认错,逃避一切可能让你“再次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的刺激源,死死护着假装自己这一次毫无成长,完全看不到任何新断点。

说起来悲凉——这是这个世上大部分人的真实状态,只不过他们自己要是梗着脖子打死不认,利用社交礼仪和个人自由逃避到底拒绝对话,他们可以利用自己常年练得滚瓜烂熟的逃避法长期的挤出可以维持局面的安全感。

可是逻辑注定了,他们终将会一条道走到黑,直到客观时间给他们物理性的、实践上山穷水尽的、他们完全无法不承认不面对的绝境才会走下这条封闭快速路。

很多人到这时还是宁可去吸毒、去“最后搏一把”“有赌未为输”也不认错呢。

不要以为这中间有偶然的幸运,甚至看起来好像“发了”就以为这有什么不同。那些“发达”只会让他们以为自己的“成功”是来自自己的英明神武,刺激他们双倍下注,并且强力把自己的子女压进“新英明神武之路”。

长期看,哪里逃脱了?

一天不改,就一天还在这条通向大绝望、大抑郁的铁轨道上。

听好了,真相是——你前半生取得的任何成果,本来就是从使用错误的方法追寻错误的目标的过程中得来。你要认清这个真相,明白这样一个真理——“只有正确的目标和正确的方法才能保证令人满意的结果”是句逻辑没学好的蠢话。

因为“正确的目标”和“正确的方法”是对人类来说根本不可能拥有的东西。因此,很显然,历史上从来就没有过任何一种成功是靠着这两个东西成就的。

听仔细关键词——历史上、从没有、任何一种成功是靠这两个不存在的东西成就的。

你的目标不正确,你的方法不正确,对你的成功并不构成根本的威胁。

你的态度不正确,一看到不正确就恐慌和绝望,才是你现在惶惶不可终日的病根。

看懂了没有?

谁说你需要什么狗屁“自信”才能好好做事?让那些“自信瘾”患者互相鼓励着跳坑去吧。

你要学会将错就错。


标准的奋斗模型是这样的——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事情,然后牢记初心,把一切路上的困难都看作是为了获得最后的欢愉而不能不忍受的代价,延迟享受、不断奋斗,直到如愿以偿,赢取最后的胜利。

这个模型的要害在于——如果你选择的这个“最终目标”没有在过程中给予你足够的快感反馈,你就会一直在想——我现在忍受的痛苦真的在将来可以兑换成终极满足吗?

万一不能呢?

万一我所选择的路不是我注定该做的事 / 适合我做的事 / 有真实前途的事 / 能做成的事 …… 那么我忍受痛苦、延迟享受,岂不是最后会转化为纯粹无谓的损失吗?

更进一步的,这个模型的脆弱性更在于——即使它曾经给你造成过一些具体的成功经验,曾经在你面前确确实实的自我证明过,只要它也同样失败过,那么这些成功也抵消不了它“确实也有可能会失败”的阴影。

既然真有可能会失败,我怎么知道我这次的忍受不是白白在忍受?

更要命的是,很多父母们在通过人为操纵的手段培养子女们“延迟享受可以获得更大的快乐”的体验,想要靠人为的安排去塑造这种体验。

比如故意布置一种困难,如果子女在过程中表现出了足够的“意志力”,就在故事的最末尾如天神般降临,赏赐ta做梦也想不到的冰激凌、玩具枪和迪斯尼之旅,反复再三,想通过成人的优势给子女烙上这样一种思想烙印、塑造出一种“正确的下意识”。

ta们或多或少的深信,这就是“教育”。

不过这个教育本质的问题,不是这里的主题,我们另外再谈。

我们只谈这个本题——这能不能解决问题?

不能,这抑制不了这种折磨人的自我怀疑的产生(废话,人又不是傻瓜,眼睁睁的怀疑怎么强行否定?),只会反而增加这些怀疑的威力——在原本的游移不定之上,额外加上自己下意识里生出的自我厌恶。

一边忍不住的怀疑,一边鄙视和唾弃自己的怀疑,为自己的怀疑和动摇咒骂和痛恨自己。

怀疑已经消耗了能量,这些无休止的自我咒骂和自我辩解还要再把消耗放大几倍。这些能量耗尽了,事情在事实上就的确没有令人鼓舞的进展。

而事情没有进展,本身又刺激出更深的怀疑和对自我怀疑的痛恨。

实在不能再忍受对自己软弱的自我指责了,人就要转向另一个可以将放弃合法化的出口——“你说,我是不是不适合做这个?”

只有事情本身是错的,我的动摇和“贪图享乐”才不会是可耻的。

“你说,会不会是因为这不是我真正想做 / 命中注定该做的事情?”

答案并不重要。

因为即使有人如你所愿给了你想要的解脱,你换了另一个事业,只要你的模型没变,你只不过争取到了半年左右的喘息期而已。

一切将会卷土重来。

下下次甚至半年都没有,甚至可能三个月都不到。

你不可能通过“找到真正想做的事情”来解决这个问题。

因为错的根本就不是它,它只是一个错误模式的耗材。

它只是自己生养时也对人生的总体策略并无通透思考的慌乱的父母们被大叙事所无意中传染的一种精神副效应——因为ta们成长时,中国作为一个国家正处在卧薪尝胆、百年生聚的民族长征状态。

注意,我不是在民族长征本身是错误的模型——因为对一个亿万人口、有着救亡图存这么明确的、硬性的奋斗目标的民族而言,这个延迟享受、忍受痛苦、追求幸存的目标是清晰的、现实的,没有什么臆测可言的。

它的问题是,这是对民族而言如此、对同样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的民族成员也是如此,但却并不适用于现在的普通人。

叫你为不被人屠杀、不被人奴役而延迟享受,在每天都有新战事、隔三差五出现大屠杀、大饥荒的时代,你是没什么好犹疑的(除非你生活在繁华而远离战火的大都市)。

但在一个和平的年代,叫你为一个上市后不知道会不会被市场接受的新产品 / 一个将来不知道能开多久的企业 / 一种不知道会不会突然被结构性淘汰的职位忍受痛苦、延迟享受,这是另一回事。

所以也不要去责怪父母——责怪的能量本身也是损失。

要害在于不走这个模型,替代的策略是什么?

替代的策略,有两层。

第一层,是从自己的价值观层面重新考虑自己一生追求的价值应该是什么。

但这是一个慢方子——这其实是三四十岁有足够阅历之后才有能力真正去做的事情。在这之前你将不可避免的按照自己被环境写入的价值观行事(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的教育)。

第二层,就是从技术性的层面来说,是学习欣赏和享受困难本身。

也就是不要与快感为敌,但要建立起更强健的快感机制。

你要像用“闻过则喜”来击败对批评的恐惧那样,建立起对“困难”的新的感情。

也就是首先学会鉴别何谓可用的困难、何谓不可用的困难的鉴定方法,然后对“可用的困难”本身建立新的鉴赏机制。

有的苦是美味的、有的辣是通泰的、有的酸是舒爽的。你的要害是要培养出识别哪些酸、苦、辣是有毒的,哪些不但无毒而且有益,然后对有益的那些不但不是忍受,反而学会品鉴和欣赏。

天天喝咖啡、吃麻辣火锅、蘸醋吃饺子的生活如果对你不是苦不堪言的、而是不同于吃蛋糕、喝果汁的另一种享受——它甚至会成为一种更高、更深的享受。

这样,你就不会再问“这个辣椒适合我吃吗”、“这种咖啡我受得了吗”,而是反了过来——没吃过、没喝过,反而遗憾。

这才真的将你解放了出来——并无所谓什么事情是你真正想做的这种概念,而是世界上有一些幸运的困难,你如果懂得欣赏,则它们中的任何一种都值得你好好的品尝一番。

你遗憾的将是人生有限,你没机会把它们都尝遍,某些东西你只能浅尝则止。

“如何知道我真正想做的是什么”这个无答案的问题,只有转化为“哪些事情是值得拼死一做的”,和“如何最深最好的享受正确的困难”,才会有你想要的的答案。


如何熬过苦难?

其实就是苦熬,这里没有什么漂亮话好说,真的。

手上在做的事,一天还没死,就一天继续做下去。再苦也不自寻死路,也不怪别人、也不干坏事。

谁也不怪。

适当怪一怪自己,但注意只怪能怪的地方——也就是不要怪自己做不到没人能做到的事情。因为没人能做到的事情而倒霉,这并不是你的过失,而只是命运而已。

人生本来就不太可能是一帆风顺的,而且越是缺少苦难的人生,越是对苦难敏感,乃至于后来飞花摘叶无不伤身。所以这份苦熬的经历是一种天然的接种苦难疫苗的过程。你的苦熬不是毫无收益的——不但不是毫无收益,而且本身就是在脱壳成长的过程。

现代人生活得太安逸稳定了,没有饿过肚子、没有睡过大街、没有幼年失亲……所以心是嫩的。心越嫩,同样的事伤的就越苦。这只能通过一次次的痛苦疫苗慢慢的接种起来。没有什么捷径可走。

一次次的痛苦熬过来,你才会有小孩子们不会有的那份从容淡定。

将来你会发现的,这份淡定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之一。最终,是这一次又一次的苦熬所熬出来的这份耐性和韧性,能让你在这个可怕的世界里获得平安和喜乐。

不是什么才能,而是这个耐性。

另外,衷心希望你们能有信仰,不必跟我一样,但衷心希望你们能有信仰。


悲观的人如何变得乐观?

这个问题,存在着很多流行的答案。首先,我们来对可能合格的答案设定一些基本标准:

1)边际效用不能递减。也就是不能渐渐失效。

如果会渐渐失效,随着失效的趋势被察觉,它事实上会在失效趋势被察觉的瞬间就失效。因为悲观的人是极度敏感的,他们本来就会高度紧张的注视一切恶化的趋势,并且将一切恶化迅速的视为崩毁的前兆。因此假设一种保持乐观的方法的效用会递减,哪怕只是有走下坡路的阶段,都会大大的折损它的实际意义。悲观者不会等到事情一天天恶化直到自己在生理上承受不了再绝望,而是在“事情刚开始走下坡路没多久、自己找不到任何上坡路的可能”的很短的期间就绝望。他们在这绝望面前如此的脆弱,以至于事情还离真正的无以为继还非常遥远时,他们就可能认为自己已经走到尽头了。

这样的手段的问题不仅是不够有效而已,还会有长期的、全局的危害——就像游戏只有三条命,人生能支撑“切换乐观方式”的次数对大多数人来说都很有限。往往经历上两三个切换还未能拥有某种坚实的方法,人们就会对乐观本身产生虚无心态。甚至会抛弃这个希望本身——我已经不想再被人弄得乐观起来了,因为抱有希望然后再被踩灭太痛苦了,我还不如呆在我习惯的痛苦里,至少习惯了,会觉得没那么痛苦。每一次被人用手段哄骗得乐观起来,我都要消耗大量的能量,这些情感能量我如果省着在习惯的悲观里用,说不定还能撑久一点……

2)要有可持续性。这是指既不能有致命的累积副作用,也不能依赖不可持续的资源。

有两种致命的副作用。

第一种,生理伤害,尤其是会导致思维机能障碍的生理伤害。

会带来思维机能障碍的生理伤害的达成人类乐观的手段,就是广义的毒品。

毒品事实上只是会刺激人体自己分泌吗啡类物质的诱发物。烈性毒品它能以摧枯拉朽般的效力暂时摧毁人的悲观感,但却是以不可逆的扼杀人的方式。

如果不直接吸食毒品,而采用各种手段去刺激自身的生理在内部分泌吗啡类物质,那么这些刺激手段本身在本质上也只不过是软性毒品而已。用这个方式去抵抗悲观,实际上一样有边际效用递减的问题——如果不加大剂量,只是保持剂量,那么它的效果一样会渐渐减退。无论是健身、游戏、性爱还是事业成功,如果拿来对抗悲观倾向,都会受到第一禁忌的作用,需要你渐渐加大剂量。悲观的产生是无成本的,这些“药”却是代价昂贵而渐渐失效的。要么它太昂贵以至于你渐渐负担不起足够“药效”的剂量,于是重新归于悲观,要么它太便宜,于是你不断的加大剂量,以至于超过你生理上承受的能力。因此,这类手段只能在紧急情况下作为争取时间的缓兵之计,而不能作为最终的解决方案。

绝大多数人,都在依靠这个方案。只是在不停的“换药”。

第二种,就是以不能适应物质规律的认知失调为代价。这是指以不尊重自然规律为前提的自我欺骗。这也将导致人的未来变得非常危险。自然规律是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至公至信的。无论什么样的思想体系,以使人无视或扭曲自然规律,使人直接认定事实不存在,来换取暂时的乐观精神,至少在技术层面上,我们仍然不认为它是一种可行的选择。

至于“依赖不可持续的资源”问题,原理很简单——有种东西能拯救你,也没看出什么副作用,结果它过两天就会没有了,那么这个供应的断绝对你就是个巨大的威胁,本身就足以导致抑郁。如果不是确定的可以预料的断绝供应,而是随时可能消失,则对人威胁更大。哪怕事后证明并不是断绝了,而仅仅是意外暂停,后来又恢复了,也一样令人长期处在它会突然断绝的忧虑之中。

譬如说你视为救世主的人。

依靠特定人,则这个人令你失望时,你会落入更深的深渊。而人怎么可能一直不让你失望?人不能拯救人,人也不可以指望人的拯救。很大一部分抑郁其实是上帝给狂妄自大者和偶像崇拜者设立的惩罚机制。狂妄到自认为可以救人者,会亲手伤害自己打算拯救的对象。而胆敢依赖人的拯救的,则必定堕入更深的深渊。

自己想想,是不是你本来就是这样一步步落入现在的水底的?——一个个你寄予厚望的人,恰恰令你痛苦的大失所望。不是只小小不如意,而是幻灭般的露出罪恶、愚蠢和冷漠?原以为是菩萨的,却发现实如恶魔?

如果是这样,那么再依赖贤人高士来寻求拯救,岂不是偏向虎山行吗?

这个新上任的活救主要负责一辈子不消失也不令你感到幻灭,才能不断的让你有更多一天的勇气活下去。一举一动皆关人生死,这人若不知道则罢了,若是知道,也许开始会受宠若惊,深感荣幸,时间长了,却要恨你入骨。

相信我,没有任何人可以给得起的代价足以支付这样的压力。到最后势必要发展到“只要你不抛弃我,我什么都愿意,即使奉上全部的自由与个人财富都可以”的地步。

到这一步,偶像崇拜已成,不会再有什么好结果了。只会以相互的失望、怨恨和各自的重伤告终。

无数父母子女成仇,朋友反目,师生恩断,夫妇义绝,都出于此。

这条路是不可行的。

得救的道路必须与任何活人无关,不可以依赖于某个活人如何做,否则这种不确定性和脆弱性会要你命。

我们先把这几条限制放好,再看两条基本的胜过抑郁症的路径。

先说第一条,抑郁者所犯的基本错误。

这条基本错误是什么呢?

那就是当自己认为毫无希望、自己所相信和崇拜的所有人也认为毫无希望时,就相信事情是毫无希望的了。

抑郁者们若想走出看不见亮光的山洞,那就把这句话再读一遍,想一想,然后再读一遍,然后再想一想,然后再读一遍吧。

很多人以为抑郁者需要的是鼓励,是安慰。这是错的。抑郁者最大的问题,是傲慢。是需要迎面一记耳光抽下去,迎头一棍敲下去的傲慢和狂妄。

你们自己仔细想一想,凭什么你们自己看不到希望,希望就算是断绝了?凭什么你们所崇拜的人都说没有希望,希望就断绝了?你是什么人?他们又算是什么?如果你或者这些人就可以口含天宪,言出而道随,你又为什么会陷入这种觉得世上任何人都比你强的绝境?

你一面觉得自己对一切都无能为力,另一面又觉得自己超神的智慧足以判断希望在客观上存在或者不存在——你没有看到这其中的逻辑问题吗?

主宰世界的不是你,也不是你所崇拜的人。即使全世界的人类加在一起连同古往今来一切的圣哲一齐复活,异口同声的说“绝不可能”,也同样无用。

在相对论、量子力学出现之前,一切的人类当然都认为它们是荒谬的,事实如何?

李自成起兵时,全世界、连同他自己,没人相信他能灭亡明朝,事实如何?

你如此认为、与你同时的所有人也都如此认为,并不代表你们共同同意的事情就是真的。

人没有资格凭着自己的智慧就绝望。

这种绝望本身就是在宣布自己就是上帝。你自己在代表上帝判你自己死刑,若你自己不从上帝的宝座上退下来,你就真的会被你自己处死。

绝望本来就是为自我崇拜者埋下的惩罚机制。悔改,莫须可活,不悔改,则自我湮灭。

承认自己没有能力判断哪怕一刻的未来,你就自然脱离绝望了;认定自己能判断未来,那么你一旦悲观起来,就会被卷入绝望的漩涡。因为越悲观,你越会失眠、注意力涣散,于是你的能力会进一步打折,给你更多的理由悲观。这一恶性循环没有尽头。

Well,是什么让你觉得你可以判断未来呢?是人对“事情到底是如何成的”这个问题有普遍错误的认知。

这来自深刻的人类生活的改变。自一战二战以来,人类的童年生活发生了一次巨大的转变——普遍入学,并且基本学制不断的延长。到了今时今日,人们普遍要经历长达10-20年的学校教育。不但如此,因为医疗技术和生产力的爆发性增长,人类社会的年龄构成与政治权力中心发生了大幅的向青年一代的滑移。这场大滑移的规模是如此之大,以至于无声的改变了人类对“事情是如何做成的”的认知——从“运气模型”转向了“考试模型”。

什么叫考试模型?就是将事情看成一系列确定的、规范的问题。相信事情成功犹如参加考试。只要刻苦学习、掌握足够知识,在应考时沉着冷静,用上事前的积累,踩中得分点,最后就能成功越过及格线,得到优良考评,顺理成章获得社会地位和相称的财富与体验,也就是俗称的成功。在这个过程中,人最大的依赖就是自身的素质与努力。人最好的策略,就是谋求多知多会多能。依靠这些本钱,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神挡杀神、佛挡杀佛,过关斩将排除万难、赢取最后的胜利。

“运气模型”对应的则是一战二战之前的、以迷茫的中年人为基本模版的认知模式。人处在瞬息万变的无数威胁之中。完全预料不到今年是郁金香价格一飞冲天,还是南海泡沫骤然破灭倾家荡产,又或者是突然西班牙流感夺走家庭一半人口的生命,或者美满的家庭因为爱妻难产母子双亡而突然破灭。无人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连知都不知道,更不必提什么采取有效预防措施了。仅有的根据不可靠的知识而做的层层设防,往往事后被证明既浪费金钱,且毫无用处。人既不知道下一个灾祸从何而来、也不知道它要如何对付,这种灾难是如此之多、如此之密集,甚至不分贫富老幼,不问富贵低贱,无人能逃避、无人能驾驭。人别无他法,只能相信事情里存在大量的运气成分。它虽然并不与人的努力完全无关,但绝非仅与努力有关。

很遗憾,“考试模型”只是现代化学校教育造成的一种后果。它不可避免的在学校出现,并不可避免的在受到良好教育的青年进入独立阶段和决策者角色之前惯性保持。而考试模型会直直的带你迎头撞上抑郁。

因为它根本就不符合事实。事实是真实的考验从不告诉你考题到底是什么,也从不简单的告诉你做对了还是做错了,也从不告诉你什么时候交卷。并且它非常喜欢在黎明前安排黑暗,在毁灭前安排庆功烟花。你如果遵从“考试模型”去构造你的预期,你将一定会多次遭遇全然出乎意料的失败。

这个时候你一定要明白你困境的本质——

那只是“考试模型”的末路,不是你的末路。

人活得越久,越有更大概率遇上有重大破坏性影响的小概率事件。一来,时间跨度足够长,本身就意味着小概率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在增强。发生没什么,受到一次打击也没什么,问题是你复盘整个过程,会发现你没有办法在下一次的长远计划里排除再次发生的可能性。

无论做什么样的规划,在毁灭性的小概率事件面前都是不堪一击的。而你没有任何手段能保证预测,也无法全都做到有备无患。如果要准备那么多保险措施,保险措施的成本你是支付不起的。就算你支付得起,你所做的事情的利润也会无法填平这些保险费。不但如此,这些亲身经历的小概率事件还会让你发现——其实你以前就只是运气好而已。那么久没有出事,其实只不过是运气而已。你以前只是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还是一个问题。还以为没出事就表示它不是问题。等到问题发生,你已经不能否认,老老实实回头复盘,你才会发现这个事现在才出,你已经是运气很好了。越是这样,才越可怕——以后怎么办?

我怎么知道这样的问题不会再出现下一个?我怎么知道下一个潜藏的致命问题何时爆发?之前我也完全看不出任何出问题的可能性,结果一样出了这么严重的问题。那么在我解决了出现的问题之后,再次回到了“什么问题也看不出来”的状态,我就可以安心了吗?

安不了心,就睡不着觉。睡不着觉,用不了多久,你就会陷入躁郁的漩涡,越躁郁,现状越恶化,越睡不着,也有更多的理由躁郁,越睡不着。

循环往复,直至地狱。

那些人来劝你是没用的。因为你的道理都是对的。他们想要证明你的逻辑哪里有错,都是徒劳的。你不是不想听他们的劝,很想,真的想。问题是,无论你怎么想听劝你都听不进去。道理很简单——你的担忧的确是对的。你尽管翻来覆去的再想,你一定最后会发现你的担忧的确是有道理的。

你不是疯了所以抑郁,而是恰恰是因为完全理性、而理性再告诉你悲观预期,你才无法不抑郁。那些劝解无效,是因为他们的道理不通。你又做不到就为了解决抑郁而抛弃理性——勉强去做,你只会完全迷失。迷失会带来更灾难性的失败。于是抑郁会再次涌上来遮住一切阳光。

出路在哪?

其实出路就在危机自身中。

你的前一半想对了——的确,人生充满了你不能控制的风险,随时随地准备伏击你,而且你对它们并没有胜算。你想到后半生都要这样度过,自然不免害怕。

但是你也要意识到——你的前半生恰恰也正是这么过过来的。

你的前半生,事实上也从没有一刻不是从各种不可控制的意外之中穿行而过。

你的前半生,已经充满了各种意外——不止有你自己看见并知道的那些,还有无数你没有看见、没有知道的那些。你所忧虑的后半段人生,和你已经安然渡过的前半段人生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而你不是已经成功的度过了前半段人生么?

如果你现在在忧虑未来的失败可能来自无法提前预料、也无法控制、也无法补偿的突发风险的威胁以至于抑郁,那么你首先应该做的改变,是重新认知到目前为止你的一切曾有的成功。

一切你曾有的成功,首先都依赖于没有发生过无法提前预料、无法控制、也无法补偿的突发风险,而不是首先依赖于你的努力。

你首先是【幸运的】,然后才是【努力的】。你过往的成功,你自己的努力本来就只占有很小的一部分“功劳”。【幸运】才是它们得以实现的主要原因。

于是,当你忧虑自己的能力将要一路衰弱,害怕成功的机率会大幅下滑时,记住——那首先是你把自己的成功归功于你的能力结果。如果你本来就知道自己的能力并非成功的主因,那么你又有什么必要担心这微不足道的“能力的下滑”会影响多少结果呢?

船上的厨师不必过于担心自己的衰老会耽误船的航程。

仔细看清楚,你的抑郁,是对你之前“将一切荣耀归于自身努力”的合理的、必然的、而且是完全对称的报应。这个惩罚机制如此的完美,会为每一分自大量身定做,自动延长。

你之前有多归功于自己,在你力不从心时,就一定有多绝望;你抱着这心态一分钟,你的绝望就要延续一分钟。直到你诚切领悟“我的一切成功实在首先是受赐与天”,真心实意将荣耀首先归于幸运,你才能离开这条直通地狱的路。

死不悔改者,无论如何挣扎也解决不了自大所必然兑换成的恐惧,绝无幸理。

人终究要走、茶终究要凉;宴席总要,曲消人散,高楼歌舞,终有竟时。谁也逃不过这一天,丧钟为每个人而鸣。

地狱的门必将为每一个自大者洞开,生路也为每一个人铺就了。

丢下你的狂妄,你就可以活。

丢下!

看清了“幸运才是一切的基础”,很多人不但没有舒心,反而紧张起来了——那么,我如何相信我将来的运气就会很好呢?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的确,如果运气是如此的要害,那么岂不是未来对我更加不可预测了吗?

这时候,你有几件事情要解决:

第一,真正放下你的狂妄。

何谓真正放下狂妄?就是开始认识自己之前做得有多么糟糕,厘清、理解并且开始接纳这一点。

去和自己害怕和回避的批评者求教,去把自己暴露出来,请人指出错误。去向曾经警告过你的失败和预言过你失败的人求教,去阅读历史书,去重新学习。

显然,上面这些没有哪一条是好受的,我也并不建议你超出自己承受限度的盲目“精进”。但是,你能承受住什么,就该去勇敢尝试之。

直到你扎扎实实的认识到你自己曾经是多么的错误。

因为你越是深刻的认识到你之前有多么错误,你才越能明白你之前其实有多么幸运。

你反省得越深,越明白自己之前有多么荒谬和狂妄,有多么偏执和扭曲,你越会看见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公平而言,你远该在比现在早得多的时候落入比现在深得多的困境。

你实在、实在已经非常幸运。

这种反省,本身就是一种信心的重建。不要担心“失去了骄傲”你将如何“在外人面前抬不起头来”,让“那些人看了笑话”。

这个不是“自尊心”,而是虚荣。虚荣是你傲慢的燃料与火焰,你如果不放下它,你的傲慢就没有放下,你也将很难走出困境。

忏悔不是一种损失,而是一种收获。忏悔越深,越知道幸运,也越会对未来重生安宁的信心——“之前我是盲的,还依靠纯然的幸运支撑到了现在这样一步,现在我看得见了,幸运如果并未衰减,我当然会比之前有更好的前途。”

这本身就是一种治愈。

但是,我再说一遍——这是专为鼓足勇气真诚忏悔者留下的救赎,只有这一条路可以领取,而且虚情假意的装腔作势“认错”是没有意义的。

忏悔不能是为了这福利而做的姿态。认清自己的错误,仍然需要遵循中立的、理性的、公允的态度去就事论事。的确知道这是错的,并非刻意冤枉自己,这忏悔才能为你带来救赎。

我们再来看看这个大哉问——人是应该保持乐观还是应该保持悲观?

这看起来似乎是个可笑的问题——当然是追求乐观啊,怎么会有人追求悲观?还保持悲观?

这可太低估悲观主义的魅力了。

悲观主义者们热爱悲观主义的原因,在于他们觉得悲观是安全的。如果悲观而不幸言中,那么我早有准备;如果悲观而居然落空,则我凭空收获惊喜。

因此我只要严格的保持悲观,学会与悲观共舞,我就只会有平静和惊喜两种情绪,岂不美哉?

小算盘打得噼啪响。

倒也不能全怪他们,他们中的很多人——甚至是绝大多数,都是从乐观主义立场跌落到悲观主义的。早年人人都曾试过乐观,奈何世界反复的给乐观的我迎头痛击。凡是我觉得“虽然有出事的概率,但估计不会出事”的点,常常恰恰正是出现致命问题导致我败亡的点。天意似乎饱含着一种黑色的恶意,每一次都像是故意似的,我指望什么,就让我丢失什么,我依靠什么,就让什么崩溃。

不是我不想乐观,实在是乐观不了。乐观,就像预约失望和绝望,而且还会因为有所期待而承受双倍于意外的打击。

我如果乐观,则若是符合期望,也不过是意料之中;如果不符合期望,就要遭受失望的折磨。和悲观主义相比,岂不是客观上人生体验更痛苦吗?

所以哪里有什么选择余地呢?乐观不过是一种暂时没有脱离的幼稚,悲观才是成熟的稳态。

看到这里的人,百分之九十九都是顺着这条路走来的,说错你们没有?

走到了这里,已经学会了悲观的你们不是也发现悲观主义并非一条出路,不是吗?

理论上悲观可以帮助你平静的面对明天大概率会到来的失败,免于失败的重伤。

问题是,保持着悲观心态的今天已经是生命不可承受之轻了。今天的悲观已经夺去了我今天的快乐,明天我所得到的并不是被许诺的“受打击却很平静”,而是为了应对后天可能的失败而不得不挺过的又一个今天。

我每天都在为应付明天的恐惧而献祭今天,也许我真的靠着不断的毁灭今天来拯救了所谓的明天,但是我的生命却是由一个个的今天组成的吧?

总是用今天的阴郁换取明天少一点失望,这本身有何实际意义?

唯一逻辑有效的路,却是一条没有意义的路。所以你们才看到了这里,说错你们了吗?

除非这逻辑的铁壁上存在裂缝,否则哪里还有出路呢?

让我们重新来检讨这个问题——到底什么叫做乐观,什么叫做悲观?

举个例子,当我发现水坝出现了巨大的裂缝,经过计算我发现水坝即将崩溃。我这个“预计水坝即将崩溃”的心态,是否称其为悲观心态?

对称的,我与人打斗地主,我现在手上还有最后两把牌,一对3,一张4,但此时该我出牌,而且其他人手上都只有一张牌了。此时我预计只要我先出一对3,我就将获得胜利,我这个“预计即将取得胜利”的心态是否称其为乐观心态?

你们发现问题没有?

大部分人犯的第一个错误,就是把上面这两种态度划分到悲观和乐观的范畴里了。他们的划分法是这样的——凡可能导致我不开心的预估,无论出于何种方法,具有何种可靠性,均属“悲观”,反之则均属“乐观”。

实际上呢,这种立场既不是悲观,也不是乐观,而是实事求是。当判断的信度大于个人喜恶所能扭转的程度,你这个时候的态度叫做“实事求是”。

事情就是这样,你不喜欢,它估计也是这样发生,你喜欢,它估计也是这样发生。你自己意识到你喜欢或者不喜欢,都不影响这个事情的实际走向的时候,如果你不嫌僭越和夸张,这种态度勉强可以算“客观”。——既不是悲观、也不是乐观,而是客观。

客观评估只是你进行各种应对的起点。

记住,它是中性的。

我知道,有时候客观评估出来的状况使你害怕和恐惧,会刺激你种种的恐慌想象。但这种情绪状态仍然不叫做“悲观”,而叫做焦虑。

你是在焦虑,你不是在“悲观”。

有时候情况相反,是让你感到惊喜愉快,但这惊喜愉快的情绪不过是“快乐”,这种感受本身不叫做“乐观”。

那到底什么叫做悲观?什么叫乐观?

是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判断不清晰的前提下,基于不完整的证据、不完善的理论,做出猜测的方向,定义了悲观和乐观。

乐观与悲观,特指证据够不着、理论盖不住的那一块。露出了这个角,才开始谈到乐观与悲观。

在这之外并不存在乐观与悲观,而是混进了乐观悲观问题的“如何迎接事实挑战”的问题。但这个混淆有极大的分量,所以我们单独把这个关联问题做个解答——答案是无论你觉得这事实是让你欣喜还是让你恐惧,你的猜测都是错的。

你要做的是分辨这件即将到来的明确事实的所有侧面,去做出该有的应对。

一切确定到来的事实,长远看都是中性的。并非让你发财就一定是天官赐福,让你生病就是霉运当头。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放眼长远,用历史的眼光看,每一件事情都会与无限久远的后续事件发生复杂的关联,以至于无论你将它定性为是好还是坏都是近乎于无意义的。

一件让你此刻魂飞魄散,却在十年后让你感激涕零的事、它是福还是祸?一件让你现在春风得意、五个月后却让你噬脐莫及的事,它是福还是祸?

但是,“你因为种种因缘际会看见了它的到来”,这本身是一件超越后续祸福的福。

看见没有,“看见”本身就已经是福。是五味杂陈、难分好坏的未来里的一丝确定的甜味了

因为近在眼前的祸福而悲喜是是人之常情,但也是众生无常之苦的根由。看破这个谬误,将它重新回到真正更符合客观事实的中性零位,你才能真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乍起乍落,在无意义的辗转反侧中提前耗尽自己的心理资源而陷入最终因疲劳而无法摆脱的阴郁状态。

不但如此,因为懂得穿透这种肤浅的情绪爆炸,你还能因为懂得欣赏和感激这一点确定性而获得小幅的充值。

就靠着这么一个大摆脱、一个小补充,你的人生感受就已经可以改善很多。

尤其是,你注意到没有?理性的推断能力能让你更多的将本来需要进行悲观和乐观表态的事务转而归为“中性味甜”的微良体验。你的推断能力越强,就有越多的事务可以划归这个微良体验的范畴。

这就是智者的平静,the peace out of wisdom。

这已经是足以停靠的一大避风港了。

然后,有人会批评你们“盲目乐观”。

我相信你们应该不会对这种批评感到陌生吧。

这件事通常发生的情形是这样的——A发现B没有看见某种风险却保持着对事情的乐观期待,于是A会对B说明这个危险,然后告诫B“不要盲目乐观”。

这个情节一次又一次的发生,天经地义,犹如呼吸般的自然。

对吗?

“盲目乐观”,多么坏的一件事啊。“你在盲目乐观”,这是多么危险的一件事啊。

“无论如何,我们不能盲目乐观。”——这是一种多么正确的心态啊。

“赢家肯定都这样”——你认为。

对吗?

这难道还有什么问题吗?

当然有。

而且很大。

因为“仍然存在着你没识别出的风险”这一客观事实是永恒的、绝对的,与你悲观或是乐观毫无关。

无论悲观还是乐观,你都是盲目的。无论你成绩好成绩差,你都是盲目的,

如果你不承认你是盲目的,你比承认盲目者更盲目。

盲目是绝对的。凡乐观,必是盲目乐观。

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不盲目的乐观可言,因此反对盲目乐观的人,就是在反对乐观本身。他们之所以在前面加上“盲目”两个字,无非是为了使自己的讨伐行为染上正义的色彩罢了。

如果说他们确有所谓point,那也只是“你不应该放松警惕”。

你当然应该保持警觉,不要讳疾忌医、不要自欺欺人。

但是,问题是,到底是悲观的人更讳疾忌医,还是乐观的人更讳疾忌医呢?

你们看懂了吗?

一个看起来很乐观,但是听不得坏消息的人,真的是一个乐观的人吗?

还是一个好不容易拼凑齐了勉强能压制恐惧的残砖碎瓦,所以绝不允许人触碰的悲观的人?

看见这诡异的真相了吗?——那些“乐观者”其实是悲观者伪装的。他们的乐观不过是自己给自己用破碎的证据堆积起来的镇静剂。

真正的盲目乐观者,根本不需要什么足够的证据来证明自己可以成功就已经无端的相信自己会成功。正因为如此,他们自然也不会有人证明了自己果然证据不足而改变主意。

谁才是真正的乐观者?

是那些明确的知道自己没有足够证据,但仍然不担忧自己会失败的人。

真正的乐观者,亦即盲目乐观者(盲目是绝对的),是那些清醒的知道自己的盲目,但仍然乐观的人。

如果你没有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盲目,那么你的乐观是经不住人们几次警示的——你只是一个悲观者,强行在安抚自己罢了。

盲目乐观,是一种需要靠清醒的认识为前提才能达到的境界。

它不但不是坏的,反而是真正好的东西。

它的问题是难以获得,以及难以呵护和养护


人的生命是由时间构成,每一个阅读者相当于把生命的一部分交托了出来。如果写作仅仅为了取悦自己,那么对读者来说是很大的亏欠。如果不能让阅读的人受益,那么也不过是浪费。如果说出来的话虽然有“知识”、有“道理”、有“逻辑”,但目的是为了挑动仇恨和纷争,就连浪费都不如,而且极为危险,因为自己可能会被这些仇恨和纷争反噬。

大多时候,挑动愤怒,发泄不满,致力于谩骂和讨伐是容易的。谈爱、善良和宽容是不合时宜甚至是奢侈的。

但我想做这件不合时宜却奢侈的事。

如果说这些回答有一条主线的话,那么这条主线就是,希望给你看到一个有信心、有盼望、有爱地活着的可能性。

这不是说要你现在就选这条路,而是尽我所能地把爱与恨在逻辑上可能导致的结果指给你看,你同意不同意都没关系。

但希望你存在心里,与自己未来的日子和境遇相映照检视,去怀疑求证。在穷尽所有的可能性之后想到还有第三条路,然后做出自己的决定。

如果你愿意在穷尽可能之前就选这条路,我会为你感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