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诗在唐诗中有着很相当的地位,古人信息沟通远远不如今天的我们,除去信或口信就没有其他沟通途径。

桃花潭水深不及汪伦送我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1)

尤其是在路途中的双方,可能一次分手就成为永别,所以古人就特别在意分手的这一刻。

送别诗也就应运而生,唐代诗人们或多或少都写过送别诗,其中写的最多就是李白。

李白早年一直都在游历中国名山大川,常年出门在外旅游的李白自然是结交八方。

结了很多志趣相投的好友,如好友宋之悌;几面之交的汪伦,忘年之交的贺知章等等。

还有很多各类朋友,时间、地点、事由的不同,让李白的送别诗情景各异,风采别样,构成他作品的精彩部分。

桃花潭水深不及汪伦送我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2)

李白的送别诗《赠汪伦》是大家耳详能熟的一首诗。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一一一一一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一一一一一送我情。

这是一次极为欢快的送别,与一般的离别不同,李白将送别的情绪则重于二人的交谊之上。

把二人的交往全部隐后,只讲分别的一瞬间,把握住离别中的满足,将二人相处的欢快情绪延续至最后一刻。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开篇句场景已是最后的时光了,船马上就要解缆远行了。

李白用直呼自名的写法,放自己于客观空间,让读者与作者一道观览这一时刻。

“将欲行”把临行时起航的动态都表现了出来,此时又引进声音”忽闻”。

突然地,出乎意料地,大喜过望地听到了“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不及汪伦送我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3)

李白用最平实的语言,最常见的场景,将二人分别的这一刻写得非常戏剧化,一个刚要离开走,一个匆匆赶来送。

画面的张力与声音的节奏相辅相成,“踏歌”带有节拍的歌唱,是欢快情绪最直接的表达。

一切尽在不言中,两个即将分别的人,情绪在相互感染。

下面两句则是李白的心里话:“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句又是大白话,平淡无奇,却又回味无穷,直呼了汪伦的姓名,可此时李白迅速回到了主观世界。

说出了“我”的心声,“桃花潭”,在安徽泾县西南,《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

李白的“深千尺”亦算有据可依,李白的后两句并不是对汪伦说的,而是对自己或读者说的。

这反而给人以更加真实的感受,让这份友谊不世俗,不讨好,不功利,余韵悠长。

桃花潭水深不及汪伦送我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4)

以前有过《赠汪伦》的解释,说汪伦就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但近些年研究,又将汪伦的身世找到了。

据宋本《李太白文集》载:“(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村人汪伦酝美酒以待李白。(汪)伦之裔孙至今宝其诗”。

到了宋代,汪伦的后代仍将李白的诗作为传家宝收藏,如记载属实,汪伦与李白的友谊情感延续不失为千古佳话。

《赠汪伦》是李白流传最广的诗之一了,其原因不外乎诗短(七绝),直白易懂,情深意切,意韵无穷。

明人高棅在《批点唐诗正声》中说得中肯:“好句好意,放之又放,达之又达”。

所谓“放”,指的是情;所谓“达”,指的是意;放情达意说来简单。

做到确十分不容易,可李白做到了,做的轻松自如,游刃有余,朴素平白,行文畅达,终生难忘,这就是李白此诗的魅力。

桃花潭水深不及汪伦送我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