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心理学(二)

作者:读裁者黄远辉,专注人文历史,质量标准,知识产权

推荐阅读书单:《八卦心理学》《心理学简史100年》《重口味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犯罪心理学》《存在主义心理学的邀请》

心理学abc法则(八卦心理学二)(1)

心理学abc法则(八卦心理学二)(2)

心理学abc法则(八卦心理学二)(3)

心理学abc法则(八卦心理学二)(4)

心理学abc法则(八卦心理学二)(5)

心理学abc法则(八卦心理学二)(6)

特别说明:以下内容来自推荐书籍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主要成就:记忆实验心理学研究、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曾这样概括地描述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心理学有一个漫长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下面,我们就来八卦一下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前面的内容请关注回看……

四、梦的解析

中国人对梦的研究非常早,成书于三千多年前的《周礼》中就把梦分成了“正梦、噩梦、思梦、寝梦、喜梦、惧梦”六种。东汉时代的经学家郑玄解释说“正梦者,无所感动,平安自梦也。”“噩梦者,惊愕而梦也。”其余几种梦也都是由物质或者精神刺激而产生的梦境。

战国时代的道家代表人物庄子就曾经为一个梦困扰不已:在梦里他变成了一只飞来飞去、无忧无虑的蝴蝶。这个梦是如此真实,以至于他梦醒之后开始怀疑到底是庄子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梦见自己变成了庄子——这大概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关于“我是谁”这一问题进行思考的记述。

西方世界里第一位对梦做出阐述的哲学家是亚里士多德,他一口气写了三本关于睡眠和睡梦的书,即《论睡眠》《论梦》和《论睡眠占卜》,并对这一主题做了系统阐述。

在《论睡眠占卜》中,亚里士多德否定了梦具有神圣起源,能用超自然机能去解释的说法。他坚持说,梦只是因为日常活动或身体机能紊乱才产生的,通过占卜解析梦的方式仅仅只是巧合。比如说人在晚上盖的被子如果太厚了,身体又干又热,很可能就会梦见自己被火烧。

第一位真正深挖梦境含义,把对梦的解读作为自己理论核心之一的人,就是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他认为所有的梦都是人的“潜意识”进入意识的产物,每一种看上去荒诞不经的梦中意象,实际上都有着它所对应的现实事物。

心理学abc法则(八卦心理学二)(7)

▲1909年精神分析学派创立者弗洛伊德访问美国时和美国心理学界的合影

弗洛伊德所创立的精神分析心理学,在做治疗的时候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对患者的一个又一个梦境进行分析,试图从中找出他心理问题的来源。

弗洛伊德写过许多关于梦的书籍,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他的代表作《梦的解析》。他在这部书里,提出了很多有趣的梦境解读:房屋代表整个人体,墙壁平滑意指男人,带有壁架或阳台意指女人。国王,王后或其他高贵人物代表父母。而梦里的小动物、害虫,往往象征着子女、兄弟和姐妹。落水或从水中爬出,暗指母子关系……

科学研究发现,人类的睡眠分为两种。一种叫“正相睡眠”,也叫慢波睡眠或者慢动眼睡眠(简称NREM)。慢波睡眠时的一般表现为:各种感觉功能减退,骨骼肌反射活动和肌紧张减退、自主神经功能普遍下降等,就是“睡死了”。另一种叫“异相睡眠”,也叫快速眼动睡眠(简称REM),此时脑电波频率变快,振幅变低,同时还表现出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肌肉松弛,眼球不停地左右摆动。梦境就出现在异相睡眠中

1977年,哈佛大学医学院神经生理学教授艾伦·霍布森罗伯特·麦卡利一起提出了一个纯粹神经生理学式的释梦理论——“激活—合成”假说。他们认为在快速眼动睡眠时间里,脑干会随机产生各种电信号,激活大脑中控制情绪、运动、视觉和听力的区域。为了从这些随机信号中理出头绪,大脑于是根据这些素材“合成”了具有叙事结构的梦。

霍布森教授在他的作品《梦的新解》中赞叹道:“你的大脑不是一台摄像机,或者录音机,它是一个作家,一个导演,一个世上最富想象力的器官。”

梦境的本质是一种更加生动活泼、更加大胆放肆、更富创造力的思维方式,它体现的是大脑在处理芜杂信息时的高超潜在能力。所以,才会有许多科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在梦中获得了灵感,取得了非凡成就。其中最脍炙人口的例子要数德国化学家凯库勒。他因为对苯的结构式未搞清楚而非常烦恼,1865年的一天晚上,他梦见了一幅蛇咬自己尾巴的图,这个结构立刻激发了他的灵感,于是发现了苯环的结构。

中国古代的医学典籍《素问》中明确指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心藏神”。中国最早认识到大脑作用的很可能是明代晚期的医学家李时珍,他在《本草纲目》中说“脑为元神之府”。

五、血型性格学

比亚里士多德稍早一些,被尊称为西方“医学之父”的希波克拉底就提出“大脑思考中心”说。希波克拉底最大的贡献是在医学领域,他提出的《希波克拉底誓言》是从医人员首先要遵循的职业道德,不过他对心理学做出的贡献同样十分重要,被尊为心理学的鼻祖之一

心理学abc法则(八卦心理学二)(8)

▲四种体液和四大元素的对应关系扇形图

希波克拉底的体液学说认为,每个人体内都流淌着4种不同种类的体液,即血液、粘液、黄胆汁和黑胆汁,由于4种体液在人体内所占的比例不同,人类呈现出各种不同的身体状态和气质类型,疾病正是由这四种液体的不平衡引起的。

希波克拉底的四体液学说继承自另一位古希腊大哲学家恩培多克勒的“地火水风”四元素理论——四种体液和构成世界的四种元素一一相对应:血液对应空气,粘液对应水,黑胆汁对应土,黄胆汁对应火。

希波克拉底的四体液学说不只是一种医学理论,也是一种心理学理论。在《论人的本性》一书中,他认为不但身体状况,就连人的“气质”和“性格”也是由体液来决定的,正是由于四种体液在人体内的比例不同,人有了四种不尽相同的气质类型:

血液占人体比例最高的人,性格比较热情活泼,但是比较反复无常,做事粗心且浮躁,称作多血质

黑胆汁占人体比例最高的人,性格比较敏感忧郁,容易伤春悲秋,但是往往会有比较高的文艺才华,称作抑郁质

粘液占人体比例最高的人,性格比较冷静,不容易出现情绪起伏,称作粘液质

黄胆汁占人体比例最高的人比较直爽暴躁,精力旺盛且不易疲劳,称作胆汁质

心理学abc法则(八卦心理学二)(9)

▲“体液说”中的四种气质类型,来自《心理学简史100年》

1902年,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的病理学家卡尔·兰德斯坦纳发现输血失败的原因是由于某些人的血清导致另一些人的红细胞凝集,但在某些组合却又不会发生这种情况。由此他和学生们发现了人类的四种血型,即A型、B型、O型和AB型,不同血型的血液有着不同的特性。兰德斯坦纳也凭借这一重大发现斩获1930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并被誉为“血型之父”

1927年,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现御茶之水女子大学)一个名叫古川竹二的哲学讲师在《心理学研究》杂志上发表了题为《血型与性格学的研究》的系列论文。论文中,古川竹二根据自己日常观察和对1245名对象的研究调查,提出了“人因血型不同,而具有各自不同的气质;同一血型,具有共同的气质”的假说。

在古川的论文中把人按照血型划分成了4种不同的性格:

A型血的人内向保守、多疑焦虑、富感情、缺乏果断性、容易灰心丧气等;

B型血的人外向积极、善交际、感觉灵敏、轻诺言、好管闲事等;

O型血的人胆大、好胜、喜欢指挥别人、自信、意志坚强、积极进取等;

AB型的人则兼有A型和B型的特征。

日本“血液型人间学”的创始人能见正比古,他在1971年出版了一本名为《以血型了解缘分》的书,在书中,他以自己和各种不同血型的人物交往的过程和体会为论据,重新构筑了血型与性格的关联。他构筑了一个血型之间的“行动牵引—守望扶助”学说,即A—O、O—B、B—AB、AB—A四对组合,前者是在精神上扶助、支持后者,并主导二者的交往;后者是在行动上自发、牵引前者,并对交往提出创意。

血型性格学说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呢?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血型和性格直接相关的研究报道。在2002、2003和2005年,有心理学家在著名的心理学期刊《人格与个性差异》上发表了3篇论文,采用目前心理学界普遍承认的人格理论大五人格测试(NEO-PI),均未发现血型与性格相关

古罗马对心理学的唯一真正影响是一位来自希腊的医生加伦做出的,加伦发展了希波克拉底的体液气质理论,他认为人的性格与健康同人中的血液、粘液、黄胆汁、黑胆汁四种液体的比例有关系,比如当体内含有的黑胆汁过多时,人就容易陷入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中。因此他治疗的方法也是想方设法减少人体内的黑胆汁,或者将其转化为血液和粘液。

另一位致力于研究心理学的神学家是圣·奥古斯丁,他的学说一度统治着整个罗马教会的神学观点,被称为“天主教会的亚里士多德”。在圣奥古斯丁的名著《忏悔录》中,他把自己少年和青年时期的思想一层层剥开,从信仰的角度去挖掘自己隐藏在脑海中的那些坏事。这种反思自己的方法我们把它叫做“内省法”。后世的心理学派,除了行为主义心理学之外,无一例外都会用到这种方法来做研究,而用得最多的,就是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心理学

如果说圣奥古斯丁代表了天主教前期的神学高峰,那么托马斯·阿奎那的学说则代表了欧洲中世纪神学的最高成就——经院哲学。阿奎那的心理学研究基本上是以亚里士多德为基础,然后试图把古希腊的心理学思想融入到天主教教义当中去,然后还掺杂了加伦、圣奥古斯丁等人的思想。

未完,后续内容请关注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