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课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是一门重要的技能训练课。它是学生增加可理解输入,巩固所学的语言知识,扩展并积累词汇,训练阅读技巧,培养阅读习惯,逐步获得独立阅读能力的必要途径。

一 目的与原则

1.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理解话语或文本提供的所有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汉语语感,进而全面提高语言能力
(3)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
2.教学原则
(1)实践性
阅读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语言技能训练课,而不是语言知识传授课。
一切都要围绕“读”来展开。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效果的检查等,都要从阅读课的课程特点来考虑。
(2)实用性
对一般人来说,第二语言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交际。因此,教学内容的设计和安排要实用,尽量避免教给学生的是“课堂语言”、“校园语言”而非真实语言。
阅读材料的选取要尽量真实,贴近生活实际,且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3)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作为汉语老师,要想办法帮助学生化解难题,尽量减少其挫败感,增加其成就感和自信心。
(4)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是阅读过程的真正主体,是教学实践和认识活动的承担者。教师则是这一过程的设计者和指导者,其作用是辅助性的。

二 阅读课的重点


1.积累知识,增加大脑中有关目的语的经验成分
1.认读汉字词语,扩大词汇量(理解)
(1)利用汉语的构词法。如:
车——电车、汽车、火车、车票、车厢……
电——电灯、电视、电脑、电影、电话……
(2)利用词的语义场扩展新词。如:
表示家庭关系的语义场——爸爸、妈妈、哥哥、妹妹、爷爷、奶奶……
表示体育运动的语义场——游泳、比赛、打球、操场、跑步、锻炼……
(3)利用汉语特殊的思维方式学习新词。如:
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
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
(4)利用词的反义关系。如:
大——小,多——少,高——矮,远——近,……
2.培养对语言输入进行理解的能力,掌握词与词、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3.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输入
(1)交际文化:指在语言交际中容易产生误解的文化因素。
(2)习俗文化:指风土人情、社会习俗、人际关系等。
(3)历史、文学、艺术、哲学等。
2.理解准确性训练
1.识别字词
(1)识别形近字
(2)识别生词
2.识别意群
3.理解长句、难句
4.理解语段、语篇
(1)抓住主题和主要内容
(2)理解细节:包括词语、句子、表面意思、言外之意、深层含义等。
3.理解速度训练
1.模糊阅读(猜测词义、句义和语段、语篇的主要意思)
2.检索阅读(任务教学)

三 操练训练方法


1. “自下而上”模式(Bottom-up Model)
汉字——词汇——句子——语段——语篇
2.“自上而下”模式(Top-down Model)
查阅——略读——通读——细读
3.相互作用模式(Interactive Model)
阅读是一个多种语言知识,包括字、词汇、语法、语义等知识以及各种背景知识复杂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在阅读教学中,一方面要训练、培养学生“自下而上”的阅读技能,如准确、快速识别词汇和语法结构,另一方面也要训练学生的“自上而下”的阅读技能,如对所读材料作整体上的理解,而不仅仅是词语解码。

四 具体操作


1.精读课
1. 教学要点:语音、词汇、语法、语篇等。
2. 操作方法:
教学步骤——由外入内、由内到外、内外结合
教学方法——读、问、听、说、思、写、讨论
2.泛读课
1. 教学要点:试读为主、问题设计、背景导入、讨论
2. 操作方法:指导猜测、指导跳跃、指导答题
五 注意事项

1. 大量接触语言材料,在上下文或插图的帮助下直接理解阅读内容。
2. 不主张阅读之前先教语法,而是阅读后把学习者在阅读中已熟悉的语法项目进行归纳。
3. 词汇在对上下文的掌握中自然吸收,而非脱离课文讲解、翻译或死记硬背。
4. 控制词汇、精选词汇,用现代汉语常用词代替过时的书面语,分散生词,把生词限定在50:1,即50个词中才出现1个生词,生词出现在同一篇课文中不得少于3次。
5. 初级阶段的阅读训练重点是识字训练和词语理解训练,可采用汉字组词、分词阅读练习和朗读的方式;中级阶段继续进行识字和词语理解训练,以归纳为主,突出语法训练来帮助语句理解,加强文化知识的介绍,培养猜测、推断能力(包括猜测和推断字词句义),培养“抓关键、跳障碍”的技巧,形成快速阅读的能力;高级阶段则应选择不同文体,针对学生的专业需求进行阅读课的教学。


语文延时特色课程(功夫汉语技能篇)(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