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但在闽北建瓯,这个观念却被颠覆了!

“弓鱼”顾名思义,就是一根麻绳一双手,鱼儿离水活得久,在福建建瓯,传承着一种活鱼保鲜术“弓鱼” 建瓯弓鱼技艺始于元末明初,是当地一种保鲜活鱼的技艺,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并在2008年被列入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已经失传的民间技艺(闽北非遗技艺弓鱼术)(1)

很多好奇的朋友会问为什么要把鱼弓起来卖?

“弓鱼”其实就是把一尾活鱼,绑成一张弓的形状,以前古人没有供氧设备,塘鱼在长时间的运输过程中很容易死亡,为了能将新鲜的鱼长途运输和贩卖,建瓯渔民在无意间,发明出的弓鱼技术,才得到了有效的保鲜方法。

已经失传的民间技艺(闽北非遗技艺弓鱼术)(2)

弓鱼的技艺与奥秘

“弓鱼”其实就是用一条小草绳,将鱼捆绑成“弓”的形状要经过三个步骤:分别是,初绑、喂水,重绑。

初绑是指渔农把刚从鱼塘中捕出的鱼,将锋利的竹签穿过鱼鼻再用麻绳从竹签穿孔的位置一端穿过鱼鼻扎牢,另一端扎紧鱼尾部。

已经失传的民间技艺(闽北非遗技艺弓鱼术)(3)

喂水是指渔农将初绑后的鱼放入干净河水里,让鱼将鱼鳃内的污泥自己吐出

已经失传的民间技艺(闽北非遗技艺弓鱼术)(4)

重绑是在喂水1~2小时后的鱼尾进行绑水,绑水时的绑位上移到鱼肛门稍上的地方

已经失传的民间技艺(闽北非遗技艺弓鱼术)(5)

“弓鱼”的技巧虽然听起来很简单!说到底不就是把鱼从渔网里抓起来用绳子绑一下吗?

其实“弓鱼”的过程都是一个人独立完成的,所以渔民只能借用牙齿来咬住绳子的一端,从而就协助双手来完成“弓鱼”可问题是一些大的鱼它本身就重,那加上这个“弓鱼”的过程中会挣扎,因此在“弓鱼”的过程中很容易弄伤牙齿,那一般初学弓鱼的人碰到这个鱼挣扎常常会被这个绳子拴住牙齿,但如果是大鱼的话,那牙齿很有可能它就保不住了,而且还有被大鱼撞伤的危险。

已经失传的民间技艺(闽北非遗技艺弓鱼术)(6)

那怎么它就能够保证这鱼离开水十几个小时它还活着,这里头究竟有什么奥秘呢?

经过以上三步:初绑、喂水,重绑,这样一条弓鱼就完整地做好了,是什么原理让它可以在冬天保活二十几个小时,三伏天也可以保活几个小时呢?

已经失传的民间技艺(闽北非遗技艺弓鱼术)(7)

其实鱼的存活状态和季节还有气温有关、空气,湿度,温度都有很大的关系,一般情况下气温高,活鱼离水10-20分钟就会死去,冬季气温低、空气湿度大的情况下,鱼的存活时间会延长数小时。

已经失传的民间技艺(闽北非遗技艺弓鱼术)(8)

像闽北建瓯的“弓鱼”技术能存活这么长的时间,可能与鱼被捆无法动弹,避免了鱼的身体受到损伤和体力消耗,使鱼鳃很好的与空气接触能进行一定的氧气交换使其有效的减少了氧气消耗,这就是“弓鱼”的奥秘有一定的关联,可见建瓯渔民的劳动智慧。

其次,弓鱼能去除塘鱼的土腥味和鳃内的污泥外,还提高了鱼品质和食用价值,还具有便于提带、便于长途运输的好处。

当年有记者:质疑渔民是否“弓鱼”有正反方向“弓鱼”存活的时间长短它没有关系,渔民为了验证记者的质疑,特意做一个实验,验证一下这正反方向究竟会不会影响“弓鱼”的存活时间,很快记者就找来两条鱼,拿给“弓鱼”师傅,一条按照常规捆绑,另一条故意绑返,然后把它们都挂了起来,当实验进行了将近三个小时后,记者就发现这条绑返的鱼并没有像当地人所说的那样提前死亡,难道说是实验的时间还不够长吗?

已经失传的民间技艺(闽北非遗技艺弓鱼术)(9)

为了达到验证效果记者只好再等等,眼看天都快要黑了下来,可这两条鱼的这个鱼鳃仍然是一张一合,活得好好的,并没有出现死亡的现象,实验结束结果显而易见,反方向的弓鱼并没有像当地人说的那样很快死去,它的实际情况跟正方向弓鱼的效果并没有多大的差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