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我们的大脑便在记载着这个世界的各种面向,向我们展示这个世界的每一个模样。好的也好,坏的也罢,每一种,每一样都是在呈现真实的样子。

也就是从那一刻开始,我们便落入了一张以能量为线的人际网中。在这张巨大的人际网中,和自己相关联的有四个点:父母、伴侣、手足、子女。

这四个点是我们和人际网这张网络结合的关键节点,从出生的那一刻我们便在做一个动作:填满这四个点。

不要高估了你和一个人的关系 是什么让我们产生灵魂共鸣(1)

人生最初的时候是父母的角色。关于父母,从父母的怀抱中来到这个世界,大多数人是在父母的悉心教导下逐渐成长起来,我们知道什么是关心什么是呵护,我们知道什么是被爱,什么是爱,这都源自于曾经我们得到过。

父母的角色最开始给到的感觉是温暖的,是滋养的,是无条件的。所以人生最初的十几年,我们在学习什么叫做【无条件】。这种无条件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化不会改变的,一旦小时候学会了,成年之后便会一直延续下去。

不要高估了你和一个人的关系 是什么让我们产生灵魂共鸣(2)

再者便是手足之情。有些人出生的那一刻便拥有了多重关系,如亲子关系,再比如兄弟姊妹的关系。而拥有兄弟姊妹的孩子和独生子女的家庭的孩子却有本质上的不一样。

所有的相处都会伴随着你的需求和我的需求产生一定的碰撞。而小孩子的需求点总是单一且执着的。

所有的小孩都在执着于获取自己【抚养人】的关注度,通过各样的方式,换取关注和关心,让抚养人能够给到注视。而兄弟姊妹无疑是竞争者,因为随着姊妹增多,抚养人的关注会被分散,然后落到自己身上的关注点会越来越少,再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在更多的需求中满足自己是一个技术活。

大家悉心观察,所有的小孩子都会在成长过程中选择一种方式让自己更加被关注。比如有的小孩会选择调皮捣蛋的方式换取父母的教导、打骂,有的小孩则会通过表现良好、成绩优异让父母安心,有的小孩会让自己身体孱弱从而使得父母能够投放更多的精力在自己的身上,有的小孩则通过成熟的方式融入大人的圈子……

不要高估了你和一个人的关系 是什么让我们产生灵魂共鸣(3)

身处不一样位置的小孩,与生俱来的本领便有不同。老大更擅长通过承担让自己获得关注,老二更擅长通过为人处世让自己获得支持,老三更擅长通过分析判断,理性分析择出最优选择,老幺最习惯享受关注和照顾。

在父母、兄弟姊妹的陪伴下,人们终将长大。人海之中漂泊浮沉,终会遇见一个让我们觉得人生值得的人,而那个人会慢慢走进生活,然后和我们结为伴侣相互支持共度余生。

幸运一点,初次遇见的这个人便是余生我们要共度的人;稍微坎坷波折,可能在遇见对方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其他人,或者对方出现时间晚了一些,中间我们去旅游了一番。

而每一次的相遇和每一次的汇合都是投放了注意力和关注度的,所以当关注度和注意力被一次一次拉扯走,我们和【本该和我们相遇的人】(通常大家喜欢叫他正缘)之间的磁性便会降低。

就好像是一块磁铁,本该用于吸引另一块磁铁,但是在遇到另一块磁铁之前,它不断被消磁不断被消磁,那么遇到另一块磁铁的时候它已经不具备相互吸引的能力了。

此时,即使两块磁铁仍然穿越了一堆无法相互吸引的物品,它们彼此吸引了,但是终将会因为磁力不足而慢慢分开。

分开或合一,不过是一念之间。可我们曾经爱过的人,付诸感情的事都会在生命中留下印记,不论大小。

不要高估了你和一个人的关系 是什么让我们产生灵魂共鸣(4)

最后完善的关系图,是我们的【子女】这一栏。作为最晚出场的主角,总是会承担起释放和补位的作用。

我们从小到大从父母得到的关心和关爱,金钱的滋养和爱的哺育都在养育着我们慢慢成长,让我们成为一个更优秀的人。而人非貔貅,而是一个流动的生命体,我们并不像管道一样从物理空间的上方流动能量下到地面,,而是从高辈分慢慢滋养到更低的辈分。

能量的流动会让能量被填满,充满电的状态让心情也会变得好起来。可是如果一直只充电,一直补充能量,那么电池就会过压,人便会在这样的持续接收中成为一个快被充爆的气球。

#创作挑战赛#​#学心理学后能让人更理性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