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闻客户端 编辑 叶晓倩

各类拓展性课程应优先提供给偏远农村薄弱学校;避免“一次性”“做噱头”“博眼球”的低质服务……近日,衢州市教育局、市文明办、市文旅局、市体育局、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市文联、市残联、市科协、市计划生育协会、市红十字会等十二部门印发了《衢州市构建群团“四单”平台精准助力课后服务工作的实施方案》的通知,一起来看~

曲靖市中小学课后服务工作(衢州12部门联合发文)(1)

工作目标

通过建立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数字化平台,完善群团部门课程和志愿者资源库,实行学校“点单”、平台“派单”、群团“接单”、互动“评单”的智慧化运行模式,让群团部门资源力量有序进入校园,让学校课后服务得到精准助力。

三个工作原则

(一)坚持公益普惠原则。群团部门要对志愿者身份进行核实,确保课后服务的公益性质,避免商业广告、变相推销进校园。培训机构工作人员不得以群团志愿者身份进入学校参与课后服务,应遵守“白名单”培训机构进校园的相关规定。要避免优质资源向城区中小学校集中投放的问题,各类拓展性课程应优先提供给偏远农村薄弱学校。

(二)坚持常态实效原则。群团部门进校园开展课后服务原则上应以学期为单位,定时定点高效开展,避免“一次性”“做噱头”“博眼球”的低质服务。群团部门要对本部门推荐进入校园的课程课件进行初审,市教育局对课程内容进行二轮审核,审核通过的课程才能进入选课平台。

(三)坚持安全有序原则。所有群团组织、个人进校园要遵守疫情防控相关规定,不得携带危险违禁物品进入校园。要尊重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进入指定班级提供服务,不得擅自提早或拖延课后服务时间。

四大工作内容

1.精选师资,建立一支专业素养过硬的课后服务志愿者队伍。

文明办要明确志愿者准入条件、招募程序和激励措施。

文旅部门要发动各类公益性场馆讲解员队伍。

体育部门要组织一批优秀的运动员、体育社会指导员志愿者队伍。

工会要遴选一批政治素养好、热心公益活动的劳模工匠。

团委要发挥课程和品牌优势,以团干部、少先队辅导员、青少年宫教师等为主要成员,吸收社会各领域专业人士,组建课后服务志愿服务队。

妇联要组建一支由女红巧手、女科技工作者、女律师、巾帼新农人、家政能手等优秀女性参加的巾帼课后志愿服务队。

文联要发挥市县两级文艺家协会的作用,吸纳德艺双馨的文艺骨干,组建特色文艺志愿服务队。

残联要组织好康复专家队伍定期进特殊教育学校开展服务。

科协要组建科普讲师队伍,组建科研专家志愿服务队。

计生协要以青春健康教育师资培训认证体系为依托,建立一支以青春健康教育师资为核心的服务团队。

红十字会要以应急救护培训师为骨干组建学校应急救护知识宣传普及服务队。

各群团部门要完善教工之家、“妈咪暖心小屋”等软硬件设施,为参加课后服务教职工、志愿者提供接送照顾子女等志愿服务。

2.做优项目,打造一系列符合中小学生身心特点的课后服务拓展课程。

文明办要依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区未成年人活动中心、家长学校、乡村少年宫、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等阵地,整合全市志愿服务资源,为学校提供科普、文体、艺术、劳动、游戏等活动菜单。

文旅部门要利用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阵地,积极开展文化进校园,将场馆特色转化为教学新形式。

体育部门要做优体育社团、体育俱乐部进校园项目。

工会要常态化开放劳模工匠展示厅,打造劳动教育精品项目,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好习惯。

团委依托青少年宫、青年之家、红领巾学院、青春驿站等团属阵地,以“流动少年宫”公益品牌项目为抓手,开展红领巾公益课堂、红领巾劳技实践活动、红领巾游戏嘉年华、红领巾社团活动、红色研学、暑期托管服务等6大项目课程服务,为校内托管学生提供非学科类培训和各类实践体验活动。

妇联要发挥各级示范型儿童之家引领作用,开展临时托管、文体娱乐、亲子活动等多样化课后服务。

文联要设计研发一批具有地方特色、易于被学生掌握的文艺类课程,普及提升中小学生的文艺知识和文艺素养。

残联要加大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机构的规范化、标准化提升建设力度,配合相关职能部门开展残疾儿童“添翼计划”、重度残疾儿童送教服务工作。

科协要推动“博士讲科普”、科普大篷车等进校园,丰富“走进科普教育基地”等科普研学项目。

计生协要面向10至24岁青少年及其家长开设各类青春健康教育课程,利用课后时间定期开展培训。

红十字会要积极开展“救在身边 校园守护”应急救护知识普及、救护技能培训。

3.健全载体,构建一个集点单、派单、接单、评单功能于一体的课后服务数字化平台。

文明办牵头,聚焦学校所需、学生所盼,依托“志愿浙江”、数智文化空间站、新时代文明实践云平台等,探索建立集学生“点单”、中心“派单”、志愿者“接单”、互动“评单”功能为一体的课后服务线上平台。

各群团部门联合建立课后服务志愿者库和课程项目库,由教育部门定期组织专家进行准入审核,审核通过的志愿者名单和项目由文明办和教育部门组织人员录入课后服务线上平台供学校选择。

4.完善评价,形成一套群团助力课后服务工作的评价体系和退出办法。

市教育局牵头制定课后服务工作考评标准,学校依据考评标准对每场课后服务的开展情况进行星级评价,平台大数据自动形成课程推荐星级,对于三星级以下的课程,平台进行清退处理。

借助“双减”工作监测平台,每学期向学生、家长发放随机调查问卷,对满意度高的群团课后服务项目进行集中推广,满意度低于60%的项目进行平台清退处理。

《方案》还就加强组织领导、保障经费支持、营造浓厚氛围、加强督导检查等方面提出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