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赛尼在《追风筝的人》里说过这样一句话:得到后再失去,远比一无所有要痛苦得多!

这句话听起来很有道理,可是具体为什么,却很少有人说得清?

关于马克杯的博客或软文(经典的马克杯交换)(1)

今天,讲一个书里的经典实验,叫做——马克杯交换实验。然后分享实验背后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禀赋效应”。

“禀赋效应”完美地解释了为什么失去远远比得到更痛苦,作者也因为这项研究成果获得了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在行为经济学领域,有一个经典的实验。实验是这样的:

研究人员拿了11个马克杯,在22名参加实验的学生中随机分配,然后组织学生自由交易,每个马克杯最多可以被交易一次。

理想状态下,每轮最多可以完成11次交易。那么,你猜最终的交易次数是多少呢?实际上,经过连续四轮实验,每一轮平均完成的交易只有2.25次。

为什么交易次数这么少?研究人员发现,问题的关键,在于卖家和买家之间,对马克杯的心理估价差距特别大。已经拥有马克杯的卖家,对马克杯的估价中位数是5.25美元,而没有马克杯的买家,估价中位数只有2.25美元。

关于马克杯的博客或软文(经典的马克杯交换)(2)

造成这种定价分歧的关键,就在于学生在拥有马克杯之后,就觉得马克杯更值钱。这种心理,被称作“禀赋效应”。

禀赋效应这个概念,是行为经济学家塞勒在1980年首次提出的,它指的是,当一个人一旦拥有某项物品,那么他就会觉得这个物品价值特别大,比拥有之前大得多。

禀赋效应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在二手市场上,买家总会觉得卖家要价过高,而卖家却总觉得自己的二手商品值更高的价钱。

行为经济学家塞勒认为,由于禀赋效应的存在,人们在决策过程中,对于“利害”的权衡并不均衡,对于“避害”的考虑,要远远大于对于“趋利”的考虑。

用一句通俗易懂的话来说,就是,你丢了100元钱的痛苦,要远远大于捡了100元钱给你带来的快乐。

关于马克杯的博客或软文(经典的马克杯交换)(3)

正是这项研究,帮助塞勒获得了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禀赋效应,是真实人性的一部分,也是企业经营决策中,不可忽视的关键因素。

那么在企业经营中,如何运用禀赋效应呢?

一、先送后卖。

某视频网站,对于新会员实行免费三个月的优惠活动,三个月后再收费。用户在使用了三个月之后,已经对网站产生了依赖,很大概率就会付费使用了。

二、宁可“恢复原价”,也不要“涨价”。

“恢复原价”比“涨价”给用户造成的心理损失更小,更容易被用户接受。

三、让用户参与。

比如,用户自己亲手组装起来的家具,那明显不如专业工人组装的,他也会觉得更好一些。

关于马克杯的博客或软文(经典的马克杯交换)(4)

知道了“禀赋效应”的概念之后,下次你在面对一些需要影响别人决策的场合时,记得要先下手为强,因为这样可能会带来巨大的优势。

你学到了吗?

更多商业案例,尽在《绩效管理10大系统落地工具》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