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人看过神探亨特(我们要自觉自愿做公益)(1)

受访者:张惠领(电影《神探亨特张》原型;北京海淀公安分局张惠领工作室负责人)

改革开放40年,值此节点,社会不同职业跨界人士如何认识和理解中国公益?

本期嘉宾是北京海淀公安分局张惠领工作室负责人张惠领,他也是电影《神探亨特张》主角原型,他认为做公益应该讲究朴实与务实,如果做超出个人能力范畴的公益,可能就失去公益本身的意义。

受访者的观点也许只代表个人,但是,越来越多的观点汇聚起来,就是公众的公益观。

对话动机

益态氮:在你看来,什么是公益?

张惠领:就是大家利用业余时间为社会服务。

益态氮:公益距离我们远吗?

张惠领:不远,大家都需要公益,我们的公信力、公德也会得到提高。

益态氮:公益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张惠领:肯定会带来快乐。

益态氮:坦诚地说,你喜欢参加公益活动吗?

张惠领:喜欢,我经常参加。

益态氮:让你印象最深的一个公益活动是什么?

张惠领:我们做一些社区的公益活动,搞一些孤寡老人的服务和慰问,去敬老院搞一些卫生,都是公益活动,没有特别的,因为公益活动在我看来很平常的。

益态氮:你认为目前我国公益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应该如何解决?

张惠领:我觉得公益是大家自发组织的活动,是一些小范围的组织,做一些比较朴实和务实的工作就够了。要做特别大的公益,缺人力物力财力,超出个人能力范畴,可能就失去公益本身的意义了。

益态氮:如果没有人做公益了,地球还会转吗?

张惠领:这个问题可能不太可能,地球这么大,在某一个角落,我们不光靠人的本性,还得靠人的信念,比如有的把公益做成一种自己的爱好,说到全世界都没有人做公益,有点太偏激了。

益态氮:你最想看到的公益愿景是什么样的?

张惠领:不论什么情况,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大家都会伸出手来,做一些公益活动,救助这些需要救助的人,关注一些公益,包括我们的环境,我们的服务,就像文明引导员一样为每天早晚高峰做些辅助的力量。如果大家都能做公益,这个社会就会更加和谐,这就是我想看到的公益愿景。

益态氮:如果你的朋友告诉你他的工作是做公益,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张惠领:对非机构公益人来说,要全身心做公益,也需要在保证家庭正常运转的前提下,不能说我做公益,任何事情都不管了,做公益之前起码得能糊口。

益态氮:公益人的薪资普遍都偏低,怎么看待这个情况的?

张惠领:公益它本身就是一种活动,如果当成职业去干的话我还是希望能有一个正常的薪酬待遇。

益态氮:关于公益,你还想说点什么?

张惠领:我希望大家做公益,不要带有回报的心态。其实做公益是服务于社会和大众的,是一种推动社会不停往前发展的一个过程,我们要自觉自愿的去做公益。

改革益语

谢谢你。

从1978到2018,改革的40年,地球的一瞬间。

时代洪流中,我们见证了家国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的主导者,正是改革巨浪中一个个普通的你和我。

我们不经意间走入历史,不经意间续写历史。

历史的一页,必然与公益有关。带着祖祖辈辈血脉中留下的良善与质朴,我们参与到了社会问题的探索与破题。

大眼睛苏明娟及其背后的希望工程,汶川地震之后的社会组织的觉醒与崛起,互联网 公益所带来的链接世界的惊喜与可能,逐步渗透到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变革的时代,也逐步如空气和水一样,浸入到我们的生活。

公益,已逐渐成为公共话题,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新的生活方式。截止今年第一季度末,我国社会组织808479家,其中社会团体376236家,民办非企业单位425850家,基金会6393家。社会组织近年已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如翘板的力量,带动更多公众参与公益。如作为平台方的腾讯99公益日与阿里95公益周,已带动数千万甚至亿万人次参与其中。

不能不说,如果没有公众的参与,80万家社会组织将如无本之木,无法可持续解决社会问题,而公众对公益的态度如何,捐赠过程中最担心的是什么,参与公益过程中最想说的是什么,对公益有什么期待和诉求……恰恰是我们可能忽视的,或者急需了解的。

值此改革开放40年节点,我们选择了40个不同职业的非公益人参与到与公益有关的探讨中,试图通过普普通通的律师、记者、科学家、中学生、演员、金融人士、警察、企业家、心理咨询师、教师、网红等不同身份的多元视角,还原及呈现中国公益的一个样子。尽管是小样本,但是我们期望窥一斑而见全豹,期望这个样子能够给职业公益人以及公众带来启示。

访问中,我们准备了100个与公益相关的问题,然后逐步梳理,筛选出十多个重要问题,对这些跨界人士进行“闪电问答”,这些被访问者多是第一次接受采访,但通过他们质朴的语言,我们发现了一颗颗金子般的心——他们,不管是捐赠者,还是志愿者……是我国公益发展过程中不可少的力量。

访问中,我们也没有跳过对公益争议人士的交流与沟通;没有跳过倾听来自快递员、农民、以及富二代的心声;没有跳过对公益发展过程中,问题的呈现及探讨——也许这些元素,恰恰反窥出中国公益的样子。

访问中,我们尽可能保留被访问者的原汁原味的语料,以期在改革开放50年,80年,100年的过程中,通过回收到的一个个小数据,回望和比对不同时间节点的“小历史”,发现和观察处于时代洪流中的公益中国。

再次向被访问者表示感谢。

《40人的小历史——改革开放40年,40个社会行业代表的跨界公益观》,11月1日起,到改革开放40周年期间,每日全媒体矩阵发布部分受访者公益观,致敬公益。

(来源: 益态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