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论语常考句子80则?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论语常考句子80则(有情有义有人生13-9)

论语常考句子80则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适:往,到……去。

“仆”的本义是替主人奔波办事的人,《说文》给出的解释是:“仆,给事者。”

又何加焉:又该怎么办呢?加:增益,施及。

夫子到卫国去,冉有替老师驾车。夫子说:“卫国人口真多啊!”冉有说:“人口众多了,下面该做什么呢?”夫子说:“要使他们富裕起来。”冉有又说:“富裕了之后,又该怎么办呢?”夫子说:“对他们施行教化。”

孔子55岁那年,由于“齐人归女乐”,他决定离开鲁国。数月后,孔子师徒来到了卫国。他不可能去齐国的,因为就是“齐人归女乐”,他才离开鲁国的。所以他不可能往东,周游的路线只能向西。第一站自然是卫国,由于卫国大夫蘧伯玉是孔子的至交好友,再加上子夏、子贡等都是卫国人。在卫国拥有广泛的社会关系,这对孔子来说是最好的选择。

到了卫国,孔子看到街头上人山人海,有买布的,有买菜的,有推着小车卖糖葫芦的……十分热闹。

当时,孔子师徒驾车走在大街上,卫国的民众不像现在的追星族央求着孔子签名、拍照留念的,而是出于礼貌,自动散开一条路。

孔子感觉,走在卫国的大街上,如同走在老家曲阜的大街上,叹到;鲁卫之政,兄弟也。这卫国的人口众多啊!真像我们鲁国一样。

冉求一听老师的话,很是敏感,接着老师的话题,就开始了自己的问题。

谁知,师徒俩这一问一答,说出了儒家的治国之道。具体是怎么?我们来看原文。

“子适卫,冉有仆。”

孔子到卫国去,冉有仆。一个“仆”字,真实地体现了孔门弟子的知礼、懂礼和用礼。因为在古代,幼卑者为尊长御车,这就是一种“礼”,孔门不是空讲“礼”的,而是时时处处都在践行着“礼”。

这则《论语》发生的时间,大约是公元前496年,《论语》编撰的时间大约是公元前428年至公元前400年之间,也就是说相隔快一百年了,但孔门编撰者准确的记录着“冉有仆”这件事,提醒后世的孔门弟子要向冉有学习。老师有事出门的时候,弟子们要主动替老师驾车,否则,让一个老者为年纪轻轻的弟子驾车,多不礼貌啊!

《论语》中记载孔子驾车的司机有三个:第一个出场的是樊迟,《论语•为政篇》记载;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第二位为孔子驾车的就是这位冉有老兄;第三位是子路。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论语•微子篇》)“舆”就是御马的缰绳。子路给老师驾车,这时候要下去问路了,就把马缰绳交给了老师。长沮就问那个抓着缰绳的人是谁。子路报上自己老师的名字。

写到这里,我越来越觉得《论语》就是一本史书,他不像一般的史书记载时间地点人物,发生了什么事儿,具体干了些什么?我们仔细想想,写了这么多,到底干什么啊?就是从这些史实中总结出对后世有用的东西来,这才是真正的历史!《论语》是“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但它传递的却是人文社会学,是指导我们做人的,不仅当时人可以用,就是放在今天依然可以用,这就是经典穿越时空的魅力。

介绍了“冉有仆”。我们再回到原文中;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

走在卫国的大街上,繁华的场景让孔子禁不住开口赞叹:“庶矣哉!”

一看这句《论语》后面标注的感叹号(这当然是后人标注的,因为创作《论语》的时候,还没有标点符号呢),就知道孔子这时候的赞叹是来自于内心真实的想法。去年,歌星刘若英在河南省周口市参加一个演唱会的时候,她一出场,很多的歌迷在台下大声喊道;刘若英,我爱你!其实这种爱,只是喜欢或者心中有美好印象而已,就像我们在大街上看到一位美女,心中不由自主地赞叹道;哇塞,好美啊!

我们再来看“庶矣哉”这句话。“庶”,是人口众多的意思。《说文》给出的解释:“庶,屋下众也。”

“庶”在《论语•先进篇》也有记载的。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夫子说:“颜回啊,差不多近于道了,他的心常常处在空灵之中。”)这儿的“庶”是差不多的意思。

如果这时候,驾车的是年轻的樊迟,他随意来了一句“何谓也?”我估计孔子下面激情洋溢的回答就没有了。一听老师称赞卫国的人口真多啊!孔门政事科第一名的学生冉有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从自己最熟悉的专业——政事方面问起。他立刻就问,“既庶矣,又何加焉?”卫国的人口众多,每个人的生命状态都能得到很好的展示,那么,作为一个为政者,又应该做些什么呢?孔门十哲的冉有,擅长理财,他这是在问治国之道啊。

弟子有问,老师来答!这基本上是《论语》的标配!一听多才多艺的冉有问问题,正在兴头上的孔子,刚刚辞去鲁国大司寇之职,怀揣着治国梦想来到了卫国,他满心希望能受到卫灵公的重用,进而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继续为天下人服务。正是在此心理作用上,孔子回答冉有的问题非常果断:两个字:“富之。”

孔子说;要使他们富起来。“富”是一个形声字。本义是家庭财产多,十分富有的意思。看着卫国的人多热闹,孔子提出;为政者应该让这么多的人民走上富裕之路。富民可以说是百姓生活的要求,是一个国家稳定的基本保障。

结合孔子冉有师徒之间的一问一答,我觉得;“庶”和“富”是不能分隔开来的,两者都很重要。人口多,这是“庶”,但“庶”的前提就是国家安全和民族自由,没有国家安全和民族自由,一切也就无从谈起啊!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科威特,人口富得流油,邻居伊拉克一看眼红啊,趁火打劫,一天时间推翻科威特政府并宣布吞并科威特。所以说,人口再多,国家安全始终是第一位的,有了国家的安全,民族的自由,才能在发展中,逐步让人民富起来。

你想想,百姓吃不饱穿不暖,就会生“乱”的。《水浒传》中“智取生辰纲”就是一则案例。河北、京东遭水灾,贫苦农民没吃没喝,流离失所。而大名府梁中书欲将搜刮的十万贯珠贝,送给蔡京(梁中书的岳父是当朝太师)庆寿。天下已是民不聊生了,梁中书你不考虑老百姓的死活,还将收刮的民脂民膏给自己的老岳父送去。你说谁不想趁火打劫啊!于是,就有了晁盖七人设计在酒中下蒙汗药,抢走了这些宝贝!其实这一切,根源是社会的不公平,你让老百姓失去了“富”的可能性,他们迫不得已才会生“乱”的。

西汉刘向在《管子》中说:“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国家发展的最终目的是造福人民,让改革发展的红利惠及更多的人民。其实,“富”有两层含义,一种是物质层面的富裕,同时也要求精神层面的富足,这两方面都要抓,用我们现在的说法就是两手都要硬,这才是儒家所说的小康社会。

按一般的逻辑,让民众安定下啦,让民众富裕起来,这样的为政已经很不错了,但孔门高材生冉有意犹未尽。他接着问 :“既富矣,又何加焉?”夫子回答:“教之。”冉有问;那人民富起来之后,又怎么治理呢?孔子说;办教育,施以教化。

“教”的本义是全身心跟着老师学习。《说文解字》里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意思是说“教”是在上面的施教,在下面的效仿的意思。

只让老百姓经济富裕了,而不教化他们,就会出现问题的。最简单的理解,就是人没有人生目标啊,他们除了炫富,就是比吃比穿,比谁的轿车更高档!更有人富得流油,家中的马桶都用镀金的。你说说,即使是再高档、再值钱的马桶,也不能当碗用,当锅使用啊?你说,这不是作吗!我们时常听人说;很多的富翁,人穷得只剩下钱了,吃喝嫖赌吸毒,样样俱全!这样的人活着,只知道个人享受,而不知道为身边人服务,为国家服务,这样的人活一天都是多余!

孔子对于国家治理的看法,在说完“富之”之后,立即说还要“教之”,也就是在实现“富民”之后,必须要完成“教民”的任务,否则,一个社会就算不得真正富裕,一个国家就算不上真正富强。

儒家提倡“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在教育过程中,分为两种人才的教化:一是平民型的教化。百姓富了,得实施教化啊,这需要注意两点:一方面呢,加强国家政治制度建设。“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篇》)(以政令来领导,以刑罚来整饬,民众只会暂时避免犯刑律,却不会产生廉耻心;用德教化引导民众,使用礼制去统一民众的言行,民众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孔子在注重外在的刑罚强制作用的同时,更注重道德的约束作用力。另一方面呢,提倡为政者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篇》)(办理政治,就是正。你自己用正来带领大家,谁还敢不正呢?)

二是精英型人才的教育。孔子十分重视道德学问的教化。他的政治理想是恢复周礼,而实现的途径则在于“克己”。一个君子通过修身养性,从而获得社会的认可度和感召力,“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篇》)进而引导社会建立良好的秩序。

在实际的教化中,他教化三千弟子“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培养出很多以天下为己任的贤达之人,如颜回、曾子等。

在本章里,孔子提出“庶”、“富”、“教”的思想,也就是“安民”、“富民”和“教民”。咋一看,觉得这是个先后顺序的问题!如果这样僵硬的理解,恐怕不符合孔子的原意。

为政者必须注意:“安民”、“富民”和“教民”应该是循序渐进的,不是一层不变的。国家在“安民”的时候,就可以进行教化;当然,“富民”的过程中也可以进行教化。不同的历史时期,国家的工作重心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该“安民”的时候,一切都要以此为中心,就像当前的中国,我们举全国之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你说发展生产也很重要啊,是啊!但在保证疫情的情况下是可以考虑的,一切需要在战胜疫情后再做打算!该发展生产的时候,国家就得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兼顾教育事业的发展。

学习《论语》,我们要认真尽可能知道孔子说话时的语境,才能更加深刻理解孔子的思想。而不能简单地说;《论语》中孔子这么说的,我们就得按照孔子说的做。在学习研究《论语》的过程中,很有必要把《论语》的思想体系化、科学化,和我们现在工作的实际结合起来,才能做到“古为今用”,让《论语》的思想在新的时代下与时俱进,绽放出时代光芒,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