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是中秋了,有那么多美好的诗词在写中秋,有那么多温暖的故事在讲中秋,可是你知道中秋的起源吗?

中秋节的起源和月亮密不可分。在传统文化中,月亮和太阳一样,这两个交替出现的天体成了先民崇拜的对象。

中秋节起源自古人对月亮的祭祀,由传统的“秋分祭月”而来,《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因此,中秋节包含的节俗与秋季时令习俗也有着古老的渊源。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

“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

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代。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中秋佳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猜灯谜、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明、 清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

吃月饼是中秋的另一大民俗,月饼象征着团圆。月饼的制作从唐代以后越来越考究。苏东坡有诗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清朝杨光辅写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看来当时的月饼和现在已颇为相近。

中秋节,别忘记给孩子讲讲”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桂伐树“的神话故事。

在北京,中秋节,一定要送孩子个兔儿爷的,那可是老北京孩子传统玩具,象征平安的守护神。

免儿爷,是北京地区特有的文化符号,兔儿爷是老北京的吉祥物,也是老北京城的守护神。

在老北京,过中秋除了吃月饼,就是拜兔儿爷,这个习俗起源于明朝。

从明代时老北京人就有自家请兔儿爷、给亲朋送兔儿爷的习俗,请兔儿爷就是请平安,送兔儿爷就是送福、送吉祥。兔儿爷是北京特有的地方传统手工艺品,在古代便有“兔儿爷”赐福的传说。

老舍先生在《四世同堂》中就对兔爷有描写:“脸蛋上没有胭脂,而只在小三瓣嘴上画了一条细线,红的,上了油;两个细长白耳朵上淡淡地描着点浅红;这样,小兔的脸上就带出一种英俊的样子,倒好像是兔儿中的黄天霸似的。它的上身穿着朱红的袍,从腰以下是翠绿的叶与粉红的花,每一个叶折与花瓣都精心地染上鲜明而匀调的彩色,使绿叶红花都闪闪欲动”。

兔儿爷与中秋节来历(寻找北京令人着迷的非遗文化)(1)

兔儿爷有着浓郁的北京地域特色,是北京中秋节日的一个独特的重要标志性之一。中秋佳节秋粮上场,果品飘香,庆祝活动之隆重可以与春节齐名,自然少不了民间兔儿爷吉祥物的点缀。正是:“撇眼一看佳节近,满城争摆兔爷山”的热闹景象。

北京兔儿爷在民间广为流传,家喻户晓,影响极深。现存最早的泥彩塑兔儿爷保存在故宫当中,名为“富贵花开”。

泥彩塑(北京兔儿爷)在2014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不同坐骑的兔儿爷寓意不同,

兔儿爷与中秋节来历(寻找北京令人着迷的非遗文化)(2)

麒麟兔儿爷,象征着学识广博,学业有成。

兔儿爷与中秋节来历(寻找北京令人着迷的非遗文化)(3)

坐葫芦兔儿爷,因葫芦与福禄同音,象征着福禄双全

兔儿爷与中秋节来历(寻找北京令人着迷的非遗文化)(4)

坐虎兔儿爷,虎为百兽之王,寓意事业兴盛,人脉广博。

兔儿爷与中秋节来历(寻找北京令人着迷的非遗文化)(5)

坐象兔儿爷,“象”与“祥”同音,寓意吉祥如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