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故土家园,永远是游子心中最温暖的存在。

南宋灭亡后,有这样一位遗民,他改名“思肖”,自称“孤臣”,终身不仕,隐居破庙,日常坐卧,皆要向南背北。

他学伯夷、叔齐不食周粟,不仕新朝,他擅长画兰,但却从不画根和土,因为,国土已经沦丧于异族,无从扎根。

他就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郑思肖,肖是“”字的组成部分,“赵”又是宋朝的国姓,所以,他改名“思肖”就是思念故国,来表达自己誓不向蒙元统治低头的忠贞。

不知今日月,但梦宋山川。”,他对故国的热爱和忠诚,一直贯穿在他饱含血泪的文字中,下面这首象征其气节的《寒菊》诗,就是作于宋亡后。

遣悲怀其一诗歌鉴赏(郑思肖的一首咏菊小诗)(1)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 郑思肖《寒菊》

简译:

菊花开在秋天,从不在春天与百花争艳,它独立在稀疏的篱笆旁,情操意趣一如既往。

花期过了,它宁可在枝头枯萎而死,也绝不屈服于北风的淫威,让凋零的花瓣漫天飘飞。

遣悲怀其一诗歌鉴赏(郑思肖的一首咏菊小诗)(2)

赏析: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七言绝句,全诗虽然仅有4句话,28个字,却写得壮怀激烈,掷地有声,作者通过赞美寒菊的孤傲绝俗,来表达自己对故国的忠贞不渝和执着坚守。

诗的首句“花开不并百花丛”赞菊花的与众不同,它卓然不群,不俗不媚,不在春天与群芳争奇斗艳,而是在清冷的秋天里,怒放在凌厉的寒霜冷露之中。

次句“独立疏篱趣未穷”写菊花独具的气韵,百花凋零的季节,只有它不惧孤单寂寞冷,独立疏篱,迎寒拒霜,独放光华,韵味无穷。

谁知秋意凋零后,最耐风霜有此花。”,郑思肖之所以对菊花情有独钟,就是因为它有傲骨,有气节,就如自己对故国的眷恋一般,一如既往,始终如一。

香草美人,菊花是花中四君子之一,范成大也曾在其《范村菊谱序》里以“以菊比君子”,说它有隐士的情操,此诗中菊花所寄托的,就是作者的高尚情怀。

不并”是不合、不靠在一起之意,“疏篱”指稀疏的篱笆,“未穷”意未尽,无穷无尽。

遣悲怀其一诗歌鉴赏(郑思肖的一首咏菊小诗)(3)

诗的后两句“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是赞美菊花的气节,它的坚贞不屈,就是作者“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一腔凛然正气。

菊花的花期即便过了,其花瓣也不会零落成泥,而是枯萎在枝头,不离不弃,余香不散,所以作者说其“枝头抱香死”。

何曾”即哪曾、不曾之意,“抱香”喻指自己高洁的民族情操,“北风”语义双关,既是自然界的北风,也暗指来自北方蒙古贵族的残暴统治。

此地暂胡马,终身只宋民。”,宋亡后,郑思肖坚守自己高尚的民族气节,绝不妥协,终身不仕,宁死不肯臣服蒙元集团的统治,就如那枝头的寒菊一般,执着,坚守,忠贞不二。

遣悲怀其一诗歌鉴赏(郑思肖的一首咏菊小诗)(4)

写在后面

郑思肖,宋末诗人、画家,有才学,14岁中秀才,20岁左右,为太学优等生,应博学鸿词试,授和靖书院山长,有《郑所南先生文集》等著作传世。

“晴天空阔浮云尽,破屋荒凉俗梦无。”,郑思肖一生悲苦凄凉,22岁失父,36岁丧母,仅有的一个妹妹还下落不明,他终生未娶,78岁时孤独终老于隐居的破庙。

“朝朝向南拜,愿睹汉旌旗。”,纵使举世无人识,亦是此心期不变,郑思肖一直秉持着对故国的热爱,这份坚贞不渝的坚守和执着,令人泪下!

傲霜凌寒,不趋炎附势,菊品如人品,辛弃疾赞其曰:“要知烂漫开时节,直待西风一夜霜。

背时独立抱寂寞,心香贞烈透寥廓。”,郑思肖也通过赞美寒菊超凡脱俗的美好品质,来抒发自己坚贞不渝的高尚情操,那一腔凛然正气,令人可歌可泣。

遣悲怀其一诗歌鉴赏(郑思肖的一首咏菊小诗)(5)

注:本文系刘玲子candy原创, 谢绝搬运和抄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联系立即删除,谢谢您的关注和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