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祁镇可以说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宣德二年,明宣宗贵妃孙氏生下了宣宗的长子朱祁镇,因为宣宗皇后胡善祥无子,所以孙贵妃生下的庶子朱祁镇实际上是明英宗的长子,由于孙贵妃深受宣宗宠爱,所以朱祁镇出生后仅四个多月,便被明宣宗立为了皇太子,不久胡皇后被废,孙贵妃母凭子贵成为了宣宗的继后。

明16帝之英宗朱祁镇(一生为帝两度在位)(1)

宣德十年,三十八岁的明宣宗驾崩,九岁的皇太子朱祁镇继位,次年改年号为正统元年。这位继位时仅九岁的皇帝朱祁镇是大明王朝开国以来的第一位幼帝,因为年幼无法理政,所以正统初年的朝政事务实际上由英宗的皇祖母太皇太后张氏和杨士奇、杨荣、杨溥四人共同主持。这四人实际上是正统元年至正统七年这段时期的辅政集团,在这个时期,太皇太后张氏扮演了国家元首的角色,而“三杨”则负责了具体朝政事务的处理,张太皇太后与“三杨”治国有道,执行了仁宣两朝以来的积极政策,正统初年的明朝,国力依旧蒸蒸日上,仁宣之治的盛治得以持续。然而,这种大好的形势随着正统七年一个人的离去戛然而止了。

明16帝之英宗朱祁镇(一生为帝两度在位)(2)


人生第一变--土木之变:亲征被俘,成为上皇

正统七年,历经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六朝的太皇太后张氏病逝,随后正统九年,杨士奇去世;正统十一年,杨溥去世,加上已于正统五年去世的杨荣,随着这些治世能臣的谢幕,年轻的朱祁镇逐渐荒于朝政,而明朝的大权则逐渐被宦官王振所把持。王振掌权后,倚仗英宗的宠信,结党营私,祸乱朝纲。至此明朝开启了宦官专权乱政的先河,直到明朝灭亡。

明16帝之英宗朱祁镇(一生为帝两度在位)(3)


正统十四年,明英宗在王振的怂恿下欲效仿曾祖父明成祖朱棣北征蒙古,建立不世之功,因此亲率明军精锐之师及六部九卿全部官员北征瓦剌,由于政治腐败加之王振的乱指挥,明军贻误战机,又遭瓦剌埋伏,大军行至土木堡时,八十万明军全军覆没,六部九卿几乎全部战死,明英宗本人也被瓦剌俘虏,成为了有明一代唯一被俘的皇帝。因为该事件发生于土木堡,所以史称土木堡之变,这是明英宗38年的人生中经历的第一次惊变,当时的明英宗时年23岁。


英宗被俘的噩耗传至明廷,留守京城的明朝官员如五雷轰顶,皇室内部,孙太后默默垂泪,钱皇后痛哭失声,相比明朝内部的群龙无首而言,来自外部的威胁更是明朝开国八十多年来最为危机的时刻,瓦剌大军挟持英宗,欲南下进攻明朝京师,此时的京师,只有留守的老弱残兵万余人,根本不足以抵御乘胜南下的瓦剌大军。就在这种关乎明朝生死存亡的万分危急时刻,朝堂之上一个人的振臂一呼,顿时让乱成一团的明朝官员有了指望,他就是时任兵部左侍郎的于谦。

明16帝之英宗朱祁镇(一生为帝两度在位)(4)


人生第二变--夺门之变:二度登基,冤杀功臣

英宗被俘后,摆在明廷面前的当务之急有两项事宜需要马上解决,首先,英宗被俘,明朝需要解决群龙无首的情况;第二,瓦剌即将进攻京师,无兵可用的明廷需要立即组织北京保卫战。面对这种万分危急的情况,因为英宗太子朱见深年仅两岁,因此于谦当即上奏英宗之母孙太后,请求册立监国的郕王朱祁钰为帝,与此同时,于谦奏请郕王以监国名义向全国各地下诏,要求各地兵马火速进京勤王。

景泰元年,郕王朱祁钰在群臣的拥戴下即位,这便是历史上的明代宗。代宗即位后,在于谦的支持下,驳斥了部分大臣扬言“南迁”的言论。同时代宗还重用于谦,召集人马,组建军队,成功的组织了北京保卫战,明朝自此转危为安。瓦剌进攻北京失利,明廷又已册立新君,因此手中握有的英宗已经没有了价值,成为了包袱,因此急于将英宗送回明朝。而明朝一方,尤其是景泰帝,对于英宗的还朝确是有着深深的顾虑的,虽然此时的英宗已经被尊为太上皇,但是英宗还朝后,明代宗的皇位确实非常尴尬,于谦察觉了景泰帝的顾虑,因此当众说了一句:“大位已定。”景泰帝因此不再有所顾忌。

明16帝之英宗朱祁镇(一生为帝两度在位)(5)


明英宗还朝后,被以太上皇的身份安置于南宫之中,实则为是软禁,英宗与钱皇后共同居住与南宫之中,虽然饮食有所保障,但是却没有任何人身自由,基本上与囚徒无异。这期间,除了英宗之母孙太后能够定期来探望英宗夫妇之外,其余人都不能与英宗接触。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了八年之久,让英宗最为绝望的是景泰三年,自己的儿子的皇太子之位也被废黜,这让明英宗彻底失去了指望。就在明英宗以为将老死于南宫之中时,景泰八年的一个夜晚,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

景泰八年,徐有贞、石亨、宦官曹吉祥等人趁代宗患病,发动夺门之变,将囚禁于南宫之中的明英宗接出,拥立其复位,31岁的明英宗至此开始了第二次皇帝时期。这也是明英宗人生之中经历的第二次惊变,史称夺门之变。夺门之后,明英宗将景泰帝废为郕王,并追废景泰帝太子朱见济以及景泰帝继后杭氏,同时为了师出有名,英宗还听信了徐有贞的话,将力挽狂澜救大明于危难之中的功臣于谦冤杀,同时,改年号天顺元年。明英宗此举不仅为人所诟病,亦对不起庙号中的“英”字。

明16帝之英宗朱祁镇(一生为帝两度在位)(6)


人生第三变--曹石之变:铲除乱臣,晚年悔悟

明英宗复位后,石亨、曹吉祥等人因为拥立之功而备受明英宗宠信,二人因此倚仗功劳,开始相互勾结,朝中官员见石亨、曹吉祥得宠,因此争相攀附,石亨,曹吉祥因此大肆卖官鬻爵,景泰一朝刚刚扭转的见好的形势再次颓废,不仅如此,原为王振党羽的宦官曹吉祥还获得了监军之职,开启了明朝宦官担任监军的先河。

天顺二年,曹、石二人的种种不法行为愈演愈烈,因此引起了朝中忠正之士的反感,大臣李贤和御史等官员联合上奏弹劾曹吉祥和石亨,原本十分信赖二人的明英宗开始对二人有所疑心,曹吉祥和石亨见皇帝疑心自己,担心被清算,因此密谋发动叛乱,推翻明英宗统治,曹吉祥和石亨的的叛乱还未及实行,便因消息泄露而失败,最终,石亨被下狱,病死于狱中,曹吉祥被凌迟处死,亲属大都被杀,其余流放岭南。因为该事件主谋者为曹吉祥和石亨,因此史称曹石之变,这也是明英宗人生中经历的第三次惊变。

明16帝之英宗朱祁镇(一生为帝两度在位)(7)


在平定了曹石之变后,一生经历了三次大起大落的明英宗的生命也即将走到了尽头,不知道是受家族遗传疾病的原因还是自身体质不佳的缘故,英宗与其父宣宗一样,都没有活过四十岁。天顺八年,一生两度在位,历经三次惊心动魄的惊变的明英宗驾崩。明英宗并不漫长的人生中,实际上并不太光彩,他打过败仗,当过俘虏,做过囚犯,杀过忠臣,就冲这些,他绝不是一个好皇帝,但是要说他是个好人,恐怕争议不大,连被俘期间,伯颜帖木儿都与其成为了好朋友,更值得一提的是,明英宗临终前废黜了明朝开国以来便一直实行的惨无人道的嫔妃殉葬制度,并且释放并赦免了建文帝的后人,这些都不难看出,他人性中闪光的一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