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有家庭添丁,就有父亲满心欢喜发朋友圈“母子平安,喜当爹!”

先浇盆小凉水!

可不是添个丁就能称“爹”,按传统说法,当爹是有指标要求的。有1-2个孩子的父亲只能叫“爸”,只有3个及以上孩子的,才有资格被称为“爹”。

为什么这么说呢?

下面有图有真相地逻辑安利一下。

清代学者梁章钜在《称谓录》中曾总结出80余种关于父亲的称谓,如父、严亲、翁、家翁、阿公、尊、家尊、叟、老儿、阿爹、阿八、大人、夫子、公、爷、爹爹、君、爸、老子、老汉、大大等等。

其中“爸爸”这个称呼最早源于吴地方言。到了民国年间,洋文盛行,爸爸“Pa Pa”逐渐成为通用语替代了“爹”、“大大”、“阿爹”等称呼。

按甲骨文会意,“父”是手持石器劳作的人,是负责“赚钱养家”的核心劳动力。

古代皇室成员怎样互相称呼(没有三个孩子都没资格称)(1)

父的演绎

我们再看“巴”字。

古代皇室成员怎样互相称呼(没有三个孩子都没资格称)(2)

巴字演绎

有大概三种的解读,张秉权先生理解“巴”为“蛇”的象形,有的专家理解为怀孕的女人;知名甲骨文专家郭沫若先生解释“巴”为胎生“儿”。

另,“巴”有粘合、亲昵之意,“巴结”、“锅巴”、“尾巴”均取其意。

“爸”为“父”、“巴”相叠,会意:有一子,且宠溺疼爱。

再看“多”字。

古代皇室成员怎样互相称呼(没有三个孩子都没资格称)(3)

多字演绎

王国维先生解释“多”为祭祀用的肉,二份肉为“多”。

清代学者汪中的《述学·释三九》,其中讲述了文言文中“三九”虚数的由来和区别:

“凡一二之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三以见其多;三之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九以见其极多”。

也就是说“多”代表“三”及三以上的数。

“爹”为“父”与“多”相叠,其会意三子以上的父亲为“爹”。

古代知名历史人物大多是多子多福的家道形象,史料记载黄帝有25子,周文王有百子。寻常百姓也以“四世同堂”、“五子登科”作为幸福人生的归旨。

著名词人辛弃疾在江西上饶目睹乡村五口之家的岁月静好,留下了脍炙人口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古代皇室成员怎样互相称呼(没有三个孩子都没资格称)(4)

古代皇室成员怎样互相称呼(没有三个孩子都没资格称)(5)

国家统计局公布数字显示,全中国有4.94亿户家庭,家庭有三个及以上的孩子的只占2.5%,也可以说中国有97.5%的家庭,没有资格当“爹”,只能勉强作“爸”

好在国家“三孩政策”放开,大家都有了当“爹”的国策支持,当然真要当“爹”除了有政策支持,还要有能生的身体本钱,能养的经济基础,能教的父道修养。

当“爹”利国利民,任道重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