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宗宪,字汝贞,号梅林,安徽绩溪人。

嘉靖十七年进士,嘉靖十九年,于刑部外放为官,历任山东益都县县令,浙江余姚知县,因政绩突出,升为御史巡按宣大。嘉靖三十年,巡按湖广,参与平定苗民起义。嘉靖三十三年,由世宗钦点,出任浙江巡按监察御史。

明朝真实帝王胡宗宪 剿倭平乱的大明重臣(1)

胡宗宪 像

朝史暮想和大家聊了太多大明朝堂之上的尔虞我诈,看了太多权力中枢的蝇营狗苟,也知晓了皇权帝术,感受了朝臣私下的暗流涌动,但是我们却还未提及过这么一群人——真正在为大明王朝做实事的中下基层官员。

他们既要面对朝堂之上高官显贵斗争的波及,也要面临下面汹涌的民情政情。高层的一个决定,他们可能就要无休止地干活;好不容易做出点政绩,也可能因为种种原因,被忽视,埋没,甚至断送了性命。

胡宗宪,在朝史暮想眼里,就是大明嘉靖朝,基层干活的地方官中最成功,最典型的代表。

一步一个脚印走上来的地方官,可循其为官之道

胡宗宪出任山东益都县县令的时候,就遇到两个很多地方官都很为难的问题:欠粮和临时摊派。

外官上任,最大的问题往往就是和地方上豪强士族的协调了。当时的益都县,很多豪强士族都拖欠朝廷的税粮不缴。这在当时,是很普遍的。作为上任的外官,如果要是和这些地方上的势力闹翻了,你基本上官也做到头了,因为以后所有的为政措施都得不到顺利实施。

明朝真实帝王胡宗宪 剿倭平乱的大明重臣(2)

胡宗宪 剧照

胡宗宪怎么做?胡宗宪首先表现出雷霆手段,严格定下了收税粮的最后期限,大有一副与当地士族撕破脸面之势。而到了最后的时限时,胡宗宪亲自去拜访这些士族,顾左右而言他,一派官民同乐之景。有人问起收税粮的事情,胡宗宪就装出一副很吃惊的样子:

“限也,我忘之;民何其幸我耶,姑俟来日”

意思也明白,大家今天聊得这么开心,相见恨晚,谈欠粮的事情干嘛。各位如此欣赏看重我胡某人,难道还会欠粮不给胡某面子吗?今天高兴,不说这个,各位过几日补上即可。

典型的软硬皆施。而事实证明这套是真的有效果,之后不但补齐了欠的税粮,地方上今年的赋税也都超额完成了。

而另一个临时摊派的问题,胡宗宪就在赋税超额完成的部分里,直接建了个小金库,专款专项地用以摊派事宜。朝史暮想不清楚这种截留朝廷赋税的做法在当时是否合规,不过毕竟减轻了民众的负担,于民而言,确实是为任一方的好官。

明朝真实帝王胡宗宪 剿倭平乱的大明重臣(3)

胡宗宪 剧照

在浙江余姚担任知县的时候,有一处矿山长期被当地豪族侵占,由于独占其利,私自开采,破坏环境不说,还有重大的安全隐患,当地百姓群情激奋。胡宗宪一上任,就四处走访,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最后居然用自己的俸禄把此处矿山从豪族手里赎回。如此一来,豪族没有损失,百姓的怒火也被平复,困扰了余姚好几任知县的一大难题,在胡宗宪手里就用了半年时间就解决了。

还有他做宣大巡按御史的时候,正巧赶上了兵变。兵变的原因其实不复杂,就是上头要轮换将领和部队,将士们不愿意,哗变。胡宗宪先是问了具体缘由,然后居然把轮换的调令当众给将士们看,问其意愿。当所有人都不愿意遵从调令的时候,胡宗宪冒着丢官的风险,上疏兵部,“请罢其议”。

为什么说这么做风险大?因为当时提出换防的,是兵部尚书兼宣大总督翁万达。虽说胡宗宪做了巡按御史,但分量远远不足以抗衡翁万达。所幸,作为当时大明国防部部长兼宣大军区总司令的翁万达没有为难胡宗宪,兵部同意撤销换防命令。胡宗宪及时阻止了一场哗变。

明朝真实帝王胡宗宪 剿倭平乱的大明重臣(4)

翁万达 塑像

为什么朝史暮想要用这么长的篇幅来讲胡宗宪三次在地方为官的经历?因为想引出胡宗宪的一些特质。而这些特质,在之后胡宗宪执掌大明东南,剿灭倭寇之事上,起到了巨大作用。

胡宗宪在益都县,对于欠粮,其手法是软硬兼施;在待摊派问题上,敢于截留税款,无视规矩的束缚;在余姚矿山问题上,于具体调查后,居然用自己俸禄赎买,可见其重视第一手信息的收集和不按常理出牌;在宣大防线制止哗变,可见其勇于担责,不畏上官的品质。

一个手段老辣,恩威并施,善于情报收集和具事具办,且坚持己见的胡宗宪,呼之欲出。

主政东南,清剿倭寇

嘉靖三十三年,明世宗朱厚熜钦点胡宗宪,出任浙江巡按监察御史。任命一下达,胡宗宪就明白,世宗对自己其实是给予厚望的。

时,东南沿海倭寇已经非常猖獗,大明朝久剿不除,大批的人力物力打了水票,朝廷负担日益加重。东南沿海百姓也深受其害。

明朝真实帝王胡宗宪 剿倭平乱的大明重臣(5)

倭寇 图卷

对于倭寇问题,很多人归结到大明的禁海令。诚然,有这部分原因。但大明的禁海令,却要追溯到朱元璋时期。当时陈友谅余部退到了海上,对于建都南京的朱元璋来说,威胁依然存在,更担心其勾结海外势力。再加上沿海走私活动猖獗,故而禁海。

到了嘉靖年间,先是有日本两方使者争贡,引发冲突,明朝直接裁撤了市舶司,断绝了与日本的官方商贸往来。这就使得中日之间走私贸易猖獗。没办法,人家海外的朋友就好你大明的东西,你政府取消了正规往来途径,就只能靠走私。

明朝真实帝王胡宗宪 剿倭平乱的大明重臣(6)

日本武士 形象

而东南沿海地带,普遍存在地少人多的问题。百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你禁海了,很多百姓生计就被断了。再加上走私的利润实在太过巨大,于是沿海很多不安分的人,开始参与到了走私之中。他们中有没土地的破产农民,下不了海的渔民,无所事事的混混,被处罚罢免的官吏,考不上功名的书生,无处安身和尚僧侣。

而正是这些人参与到走私,并与海外势力的勾结,才是导致大明朝倭寇屡剿不绝的真正原因。而其中又以汪直等人为最典型的代表。(关于汪直,朝史暮想今后再专文讲述)

面对如此严峻的局势,胡宗宪做了什么?

第一,建立和强化海防体系,完善预警机制。

说来可笑,以前倭寇来的时候,沿海官兵都是临时去借用渔船出去抗击倭寇。史书记载:

戒备渐弛 , 伍籍日虚 , 楼格朽弊 , 遇警辄借渔船应敌 ......兵非惯战 ,船非专业。闻警辄逃 ,全不足恃 , 以致群盗鼓行而入 , 攻毁县治 , 若蹈无人境耳 ......

所以胡宗宪一来就造船。胡宗宪修了千余艘战舰,船上配置上火器,然后让将领带上兵,坐着船在沿海附近巡视;建造了大量的哨所,预警台和水寨。部署大大小小的部队于其间,形成一个海防体系。一旦预警,可以快速传递信息和协调部队调动。同时参与《筹海图编》的编制,完善海防地图。

明朝真实帝王胡宗宪 剿倭平乱的大明重臣(7)

筹海图编

第二,减轻沿海民众负担,与民为善,断绝祸源。

这个其实也蛮无奈的。沿海百姓去走私,绝大多数都是因为生计所迫。当时很多人,哪怕有一点活下去的机会,都不会铤而走险去从倭。胡宗宪要做的,就是减轻沿海百姓的负担,使得百姓得以存活,自然也就没这么多人去走私了。在胡宗宪主政期间,多次上书朝廷,减免东南沿海百姓的赋税,并且灵活控制部队规模,尽量做到不轻易增加百姓负担。

第三,整顿旧军,编练新军。

旧有的官军,严军令,重赏罚,加强训练。处理了一大批怯战的,贻误战机的,不听号令的,私通外敌的将领。最后看这群兵爷实在不堪重用,顶着压力,让戚继光,俞大猷等人开始编练民团。威名赫赫的戚家军,俞家军就是在胡宗宪主政东南时成军的。

明朝真实帝王胡宗宪 剿倭平乱的大明重臣(8)

戚家军 图

第四,组建自己的班底。

胡宗宪剿倭寇的时候,组建一个豪华的班底。武将中,戚继光,俞大猷自不必说。还有唐顺之,张思维,汤克宽等一批敢打干杀的猛人。文人中,还有名满天下的徐渭。这哥们有多牛,稍微知道那段历史的朋友应该都明白,后来徐渭还做了李如松的老师。李如松后来在朝鲜战场上打日本人立下的卓越功勋,离不开徐渭的教导。

第五,对倭寇刚柔并进,谋略有方

倭寇的问题,难点在于其行踪难定,匪首常年躲在海外,且势力盘根错节,已成气候。胡宗宪就分化瓦解,毕竟同行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该拉的拉,该打的打,打完也不忘给糖吃,然后是画饼,怂恿,离间,能用上的都用上。比如徐海这一部,就是被胡宗宪这样玩死的。

面对势力最大的汪直,胡宗宪以安抚为主,甚至宣称明朝可以重开海禁,只要你愿意谈,什么都好说。一面这么说,一面还派人找来了汪直的家人,好吃好喝地招待。汪直居然就这么被胡宗宪忽悠上岸了。最后由于大明官场内斗,力主招抚汪直的胡宗宪,无奈杀掉了汪直。

明朝真实帝王胡宗宪 剿倭平乱的大明重臣(9)

抗倭 图卷

就是通过了这一些列的举措,胡宗宪消灭了一批长期危害大明东南沿海一带大的倭寇势力,“两浙倭渐平”。

嘉靖朝官场的艰难求存

胡宗宪给人的诟病,绝大多数都是关于其为了权势主动攀附严党,趋炎附势,贪污受贿,打击异己,挥霍无度等。朝史暮想认为,以上行径,胡宗宪应该都有,指责的也对。但是还是希望各位,把眼光放到当时整个大明朝的政治环境来看待这个问题。

当时什么情况?嘉靖躲在西苑不上朝,只有内阁勉强在推动朝局运转。严嵩当时作为内阁首辅,虽然有其他如徐阶,裕王,景王等党派与其抗争,但都难以撼动他在嘉靖心中的地位。胡宗宪虽然是嘉靖钦点的,但并不是说有皇帝在后面撑腰你就能顺利做事。很多时候,皇帝是搞平衡的,而宰相是可以提供庇护的。

明朝真实帝王胡宗宪 剿倭平乱的大明重臣(10)

嘉靖 像

所以胡宗宪明白,要想真的为大明朝做点事情,剿除倭寇,必须要得到足够的资源支持。放眼朝堂,唯有内阁首辅严嵩有这个实力。所以当严嵩义子赵文华在浙江陷害当时浙江总督张经,浙江巡抚李天宠时,胡宗宪选择依附赵文华。事实证明他的谋划没有错,几经周折,在严党的推举下,胡宗宪顺利坐上了南直浙总督的位置。也只有坐到这个位置,他才能真正地施展自己的才华能力,为朝廷解决倭寇问题。

胡宗宪贪污受贿是肯定的,甚至截留地方财政也不用质疑。这些款项,除了他自己奢靡的用度,一部分用来支持抗倭事宜的款项,也有一部分用来攀附朝中权贵。众人骂胡宗宪无耻,《明史》云:

宗宪多权术,喜功名,因文华结严嵩父子,岁遗金帛子女珍奇淫巧无数......

唉,只得一声叹气。观当时朝局,从严嵩到徐阶,何人不贪,何人不敛。往前说,三杨不贪?往后说,张居正不贪?戚继光不贪?胡宗宪给严嵩父子送礼,除了攀附之外,难道就没一点为时局考虑的动机?就仅仅是允许戚继光,俞大猷等人自己编练新军,这就得担多大的风险。要是朝中无人庇护,这事怎么做?谁敢做?而当时的情况大家不是不知道,就凭原先那批官军几块料,去和倭寇打?

明朝真实帝王胡宗宪 剿倭平乱的大明重臣(11)

严嵩 剧照

毫不客气地说,胡宗宪在剿灭倭寇上取得的重大成绩,和严党的支持,全力调拨政治资源密不可分。严嵩为什么要支持你胡宗宪? 利益交换啊,现在大家拿着这个东西来骂胡宗宪,朝史暮想觉得挺恶心的。

明代官场难混啊。强人政治的官场更难混。想做出点成绩的人,妥协是必须要学会的。胡宗宪最后因为严嵩的倒台收到牵连而下狱。徐阶是真的打算整死他。嘉靖是明白人了,意思是胡宗宪是为大明朝立过功的,现在这么杀了他,以后谁还敢出来做事。

可嘉靖想保他,也架不住徐阶等人的手段“高明”。即便胡宗宪上书表明心迹,诉其攀附严党也不过为了剿倭大计,也无济于事。胡宗宪最后于狱中自尽。

对于胡宗宪,朝史暮想觉得他是功大于过的,是值得被历史肯定的人。

朝史暮想,总有些干货可以在历史中挖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