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村71条街,91栋楼。”

36岁的李志宏介绍自己村子时,忍不住哈哈大笑,作为洛古河村卸任不久的党支部书记,那种对村子发展的高度自信和极度自豪扑面而来。

当我真正置身于黑龙江省漠河市北极镇洛古河村时,看到“其实一条街,就是一栋楼”,也忍不住被这个“谐音梗”逗笑了。

一条街,就是331国道,自东而西穿村而过。

一栋楼,就是村子西头水文站的4层小楼。

美丽的大兴安岭我的家乡(大兴安岭深处的乡愁)(1)

洛古河风光

美丽的大兴安岭我的家乡(大兴安岭深处的乡愁)(2)

洛古河的夫妻警务室

黑龙江源头第一村

所谓“地窨子”,就是在地上挖个坑,砍几根木头搭个架子,用兽皮或者草木覆盖,这就是当年洛古河人用以抵御野兽和风霜雨雪之所。

331国道在村东头拐了个弯,拐弯的地方,有一个硕大的石雕,“洛古河”三个红色的大字夺人眼球。石雕旁边,一条沧桑的木船横在眼前,似乎在诉说村子与大江的缘分。

这条大江是粗犷大气的界江黑龙江。来自内蒙古的额尔古纳河与来自俄罗斯的石勒喀河在洛古河上游交汇,便形成了黑龙江。洛古河,是黑龙江源头第一村,与村子隔江相望的,是邻国的波夫洛夫卡村。

拐过弯就进了村,从东边村口至西边村尾,不到1000米的街道,两旁全都是木头建造的房屋,“古道驿站”“源头缘”“龙江源”……一个个仿古招牌如同从古代走来的美女,在街道两旁施礼。客栈与农家乐隔着国道上鲜艳的国旗深情对望,331国道随着河流的方向往前延伸,临江的木刻楞民居绵延逶迤送行。

李志宏说,洛古河村距离漠河市区110公里,距离北极镇90公里,处于大兴安岭森林的腹部,最冷时零下57摄氏度,从1886年建村,就开始陆续建造适合极寒天气下居住的木刻楞,现在,全村民居全部都是木刻楞。

听李志宏这样一说,我才注意到,洛古河村几无片瓦,全村都是木刻楞,即使是背街里巷也无砖房土房。漫步小村,木刻楞的房子,木头的栅栏,全都是森林的气息,如同在森林中行走。

木刻楞,顾名思义就是用木头垒砌的房屋,它一般都很高大,房中竖有几根作为支撑的圆柱,外围护墙以圆木两端上缺口互相咬合衔接叠垒而成,尖顶窄窗,屋顶覆以圆木或木板。

这种用原木层层叠置,转角处交叉咬合的建筑,形如古代井上的木围栏,在建筑学上叫做井干式木结构,有棱有角,规范整齐。房屋制造粗犷而精美,具有冬暖夏凉、结实耐用等优点。

我们在道边选了一家名叫“龙江源”的宾馆住下。这个外墙涂着黄漆的木刻楞看起来很新,老板李兰庆说,整栋房屋没用一根铁钉,全靠榫头咬合。做这样的房子,需先把木头钻孔,再用木楔加固,木头交接处垫苔藓,好处是不透风,即使零下50摄氏度的冬天,有苔藓压底,等于是水泥夹在隔缝里一样,非常暖和,而夏天又异常凉爽。

61岁的李兰庆是地地道道的洛古河人,他听村里的老人讲,离村子不远有个老金沟,很早就有人前来淘金。1887年,清朝名臣李金镛奉旨前来开办“漠河金矿”,产量最高时,年产黄金六万两,缓解了清政府当时的国库困窘。金矿周边,聚集了数十万人,洛古河就是以前采金人落脚的地方。1951年,老金沟闭沟,不再采金,以往的繁华渐渐烟消云散。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没了金矿,洛古河人便开荒种地,下江捕鱼,闲时采山。大自然是慷慨的,洛古河人凭着勤劳的双手也能混个“肚儿圆”。

55岁的老支书刘维方8个月大的时候跟随母亲来到洛古河,记事时,“全村13户人家,大部分都住地窨子”。所谓“地窨子”,就是在地上挖个坑,砍几根木头搭个架子,用兽皮或者草木覆盖,这就是当年洛古河人用以抵御野兽和风霜雨雪之所。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开发大兴安岭拉开序幕,前来开发的铁道兵们惊奇地发现,都解放10多年了,还有群众靠“地窨子”栖身。大兴安岭,最不缺的就是木头,“铁锤砸开千重岭,壮志融化万年冰”,在铁道兵和政府的帮助下,各家各户陆续都盖上了木刻楞,现存的木刻楞,大多是从那个时候留下来的。

建筑是时代的高清投影,在最北的洛古河村,现存的55栋木刻楞犹如身处桃花源中的古人,保持着森林民居的原始风貌,吸引了海内外游客前来观赏,成为“神州北极”的另一个“金字招牌”。

对路的渴望

危急之下,当时的村支部书记郭世兴派他去县城接医生来,然而,等他接到医生把拖拉机开回来时,人已经没了。

第一次来洛古河村那年,王荣芳31岁,那是她第一次离开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高里镇老家。从此,老家在记忆中便成为一个模糊的影子。

95岁的她清楚地记得,那是1958年的3月,老家的后山上,青草已经萌发出新春的第一片嫩芽,她带着12岁的大儿子跟着丈夫李垦堂从潍坊、烟台、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一路奔向洛古河。乘火车,坐轮渡,转班车,搭卡车,蹭牛车……越往前走,冰雪越厚,北风吹着冲锋号“吼”着她向前进,走到黑河,大路突然消失,天地只剩白茫茫的一片冰雪。

李垦堂告诉她,前面还有800公里江道,大半个月后才能到。初春5月,坐在马拉爬犁上的王荣芳终于看到洛古河的模样,她也似乎看见了自己的眼泪在风中乱转。

25年后,20岁的于乐水沿着王荣芳的足迹,从潍坊市寒亭区的双杨店镇嫁到洛古河,这个时候,火车已经通到了距离洛古河180公里外的阿木尔林业局,小火车伴随着哐当哐当的声响在大兴安岭中驰骋。当她从火车上走下来时,发现洛古河村拖拉机已经在车站等着了,这一路,于乐水花了10天时间。

时间又过了30年。2014年,1500公里外的黑龙江省海伦市的姚伟嫁到洛古河时,她从哈尔滨乘坐当天的航班到了漠河,然后再乘汽车2个小时就到了洛古河的家。

王荣芳、于乐水和姚伟分别是李志宏的奶奶、妈妈和爱人,李家的娶亲史,几乎是浓缩了的洛古河对外交通发展史。

李志宏的父亲李兰庆是村里首任拖拉机手,1979年,18岁的李兰庆开始驾驶村里的拖拉机,农忙时耕地,农闲时拉木头。后来拖拉机换成了大家伙,可以走雪道进城,他也是靠着这台拖拉机娶回了媳妇于乐水。分田到户之后,他买了141大货车帮林场运木头,成为村里第一批发家致富的人。

关于洛古河的路,李兰庆有一段悲伤的记忆。1979年冬天,村里有孕妇临盆,齐腰深的大雪阻挡了送往医院的路,接生时孕妇难产,接生婆刘妈也毫无办法。危急之下,当时的村支部书记郭世兴派他去县城接医生来,然而,等他接到医生把拖拉机开回来时,人已经没了。

“岭积千秋雪,花飞六月霜”,百年的洛古河村被千年的冰雪“封印”在大兴安岭的深处、黑龙江的源头,时间在这里似乎停止,村里的木刻楞一直保持着最初的模样。

洛古河,这个距离中国最北点不足100公里的小村,这个一年当中有半年被大雪封锁的小村,对于一条路的渴望是那么的急切。

在刘维方55年的人生阅历中,1969年是一个重要的年份。那年,没有路的洛古河,突然冒出来许多穿着绿军装的人,他们沿着黑龙江修建的“国防公路”经过村子,说是公路,其实就是把江边清理出一个小道,部队巡逻时能走过去,外面的世界对于洛古河来说,依然十分遥远。

在洛古河人眼里,时间在2009年才长出脚来。国庆节那天,投资1.3亿元、全长89.2公里的漠河市至黑龙江源头——洛古河村口岸公路全线贯通,这条水泥路穿过莽莽苍苍的大兴安岭修进村里。

在洛古河村,老百姓杀猪宰羊,都像过春节一样,庆祝公路进村。村民袁老四说:“过去公路不通,什么东西都卖不出去,如今,公路通了,我们岭上打的山货、地里产的粮食、江里的渔获有了销路。”

李志宏心里明白,路通了,人来了,资源就活了,洛古河“与世隔绝”的岁月结束了,一个新的时代到来了。

历史大年

开关一拉,黑暗就跑得比大兴安岭里的狍子还快,整宿都能亮的电灯让王荣芳高兴得合不拢嘴。2010年是洛古河村的历史大年。

2010年2月6日,洛古河村接入了国家电网,那一刻,全村的木刻楞被点亮。

2010年7月1日,北极边境派出所洛古河夫妻警务室落成,民警贾晨翔携妻驻村,同时兼任村党支部副书记,这是村党支部成员中的第一个大学生。

这几件大事都是老书记刘维方时常摊在手心里的骄傲:电的到来,拉开了洛古河发展的序幕;路的开通,标志着游客眼中的“诗和远方”从此不再遥远;民警驻村,给村党支部带来了新鲜血液。

据当地媒体的报道,2006年,大兴安岭地区电业局划归国家电网公司以后,他们就将解决大兴安岭地区偏远农村供电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他们投入资金1.5亿元用于农网完善,2.5亿元用于无电村屯通电,漠河供电局和漠河送变电工区工人用了2个月的时间,把电送到洛古河村。

开关一拉,黑暗就跑得比大兴安岭里的狍子还快,整宿都能亮的电灯让王荣芳高兴得合不拢嘴。而比她更高兴的,是她儿媳妇于乐水,再也不会发生电视剧看着看着就没电的情况了——村里发电机每天供电2小时的历史已经作古。

通电之后,电信运营商就在村旁建了个信号基站。从此,洛古河也有了手机信号,不再是通讯孤岛。由于电力供应稳定,无线通讯也随之发展,村里接入了互联网,有了网络,这个“秘境村庄”就“再也捂不住了”——独特的自然环境,吸引了五湖四海的游客,村民们办起了农家乐,搞起了界江游,来村里旅游的客人一天比一天多。

以前打鱼、采山、种地的日子彻底打破,那年夏天,李兰庆家的小旅馆经常为房间不足而苦恼。

“李叔,你们家院子那么大,多盖几间屋指定错不了。”贾晨翔帮他出主意。

李兰庆也不是没想过盖房子,可一想到冬天没人来,盖的房子空置了,那就惨了。

“现在有了电,有了网,你把你家旅馆往网上一挂,我敢打包票,不管夏天还是冬天,都会像现在这样火爆。”贾晨翔说。

李兰庆狠了狠心,“干,如果亏了,大不了从头再来。”

2011年,李兰庆投入几十年的积蓄,贷款50万元,新盖了11间木刻楞,一跃成为全村最大的家庭旅馆,冠之以“龙江源”之名。

几年后,门口的水泥路升级为“醉美国道331”,院子里,络绎不绝的游客相机的咔咔声,是对当年“一咬牙”建房决定的深情抚慰。

李德柱家喂起了小尾寒羊,刘洪波家买了车跑旅游专线,刘维方等好几家也开起了家庭旅馆……就连常年打鱼的那几家村民,渔船也改成了旅游船,载着游客饱览界江风光。而妇女们上山采的蕨菜、野生蓝莓、毛尖蘑则成了游客眼中的“奇货”,争相购买。

李兰庆让儿媳妇把旅馆图片传到网上,订单就一个劲地来,当年的贷款,不到4年就还清了。作为打鱼“好把式”的李兰庆,夏天依旧下网,冬天仍然钻冰,不同的是,打鱼成了游览的展示项目,至于能打几条鱼上来,不再是他关心的选项,只要游客开心就好。

以往,村民有10条小舢板船下江打鱼,载客观光,风浪一大容易翻船不说,还极易造成越界风险。2020年,警务室新来的民警史先强给村委会支招:“可以把小船换成大船,不仅机动性能好,还有定位系统,安全性能高,能有效防范越界。”

渐渐地,村民的小舢板都换成了大马力游艇,在政府的支持下,洛古河村成立游艇协会,5条游艇收归村集体所有,旅游收入可以给全村村民分红。

点亮木刻楞村落

这点亮的木刻楞村落,是大兴安岭深处居民生活越来越好的高清投影。

有几个数据李志宏烂熟于心:2018年底,洛古河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9万元,一举摘掉“贫困村”的帽子;去年,人均纯收入达到24587元,几乎是黑龙江省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的2倍。洛古河村先后获评国家级生态村、中国最美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

64年过去了,当年飘在风中的眼泪,重新又溢满了王荣芳的眼眶。儿子李兰庆开的家庭旅馆越来越红火,当了10年村支书的孙子李志宏,从优秀村(社区)干部考试中脱颖而出,被录用为公务员,2021年底被组织上任命为北极镇党委委员、武装部部长。

“俺们老百姓,图个吃喝就够了,能吃公家饭,咱想都不敢想,多亏了党的好政策啊。”王荣芳浓浓的山东口音里,包含着满满的幸福。

今年年初,刘维方重新又挑起了村党支部书记的担子,他记得一个来村体验生活的作家对他说的话:“这里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些木刻楞保住了,历史就保住了。”因此,他下定决心,和村民们一起,让木刻楞这个招牌越来越亮。

这点亮的木刻楞村落,是大兴安岭深处居民生活越来越好的高清投影。

(原题:大兴安岭深处的乡愁)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邱小平

流程编辑:u0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