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甘肃,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茫茫寥寂,其实在这片看似贫瘠的土地上,沉淀着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在甘肃,千年古县、古镇可谓多不胜数,每一个都藏着众多的历史故事和文化,位于甘肃省中部,定西市东侧的通渭县就是其中一个。

陕西书画之乡(黄土高原上的甘肃古县)(1)

通渭县,因境内的牛谷河通往渭河而得名,自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置县,迄今已有2100余年的历史。由于通渭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降水少、蒸发量大,境内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极度脆弱,曾是全省23个深度贫困县之一。

陕西书画之乡(黄土高原上的甘肃古县)(2)

然而严酷的自然条件不仅没有扼杀通渭人的文化热情,反而锻造了通渭人崇尚书画的人文情怀。早在东汉时期,这里就诞生了著名的“夫妻诗人”秦嘉和徐淑。据统计,明清时期通渭县共走出进士8人、举人102人、贡生338人、文童秀才数以万计。

陕西书画之乡(黄土高原上的甘肃古县)(3)

许多在外地当官经商的通渭人,接触字画艺术后,将欣赏、收藏字画的习惯带回了家乡。当地习字练画、收藏书画的氛围也逐渐传承下来。1900多年来,通渭人崇尚书画的传统一直盛行不衰,民间素有“家中无字画,不是通渭人”之说。

陕西书画之乡(黄土高原上的甘肃古县)(4)

近年来,通渭县先后被评为“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书法之乡”、“中华诗词之乡”,著名作家贾平凹为此还撰写了长篇力作《通渭人家》。著名作家张贤亮也被通渭的文艺气息所倾倒,在此写下了“人间繁华在长安,世上书香数通渭。”的佳句。

陕西书画之乡(黄土高原上的甘肃古县)(5)

自2011年起,通渭县还在贫困村设点开展书法、写意国画和书画装裱培训,实施书画文化扶贫工程。随着书画产业在通渭县蓬勃发展,如今全县30余万人口中,近十分之一都在从事与书画艺术相关的产业,全国各地的通渭籍画家数不胜数,形成了独特的“通渭现象”。

陕西书画之乡(黄土高原上的甘肃古县)(6)

“锄含云水笔含墨,耕罢梯田耕砚田”堪称是对通渭耕读文化的真实写照。走进通渭,第一个感觉就是墨香扑鼻,县城内的画廊店铺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让游人时刻感受到千年古县的独特韵味。

陕西书画之乡(黄土高原上的甘肃古县)(7)

位于通渭县城西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悦心国际书画村,更是将通渭“中国书画艺术之乡”的美誉表现地淋漓尽致。据介绍,悦心国际书画村总投资3.6亿元,占地214亩,整个景区由书画长廊、悦心美术馆、温泉水世界和园林度假酒店组成。

陕西书画之乡(黄土高原上的甘肃古县)(8)

作为通渭县实施“文旅名县”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悦心国际书画村融书画文化、温泉文化和红酒文化为一体,不但是当地众多书画家的聚集地,更是一处全国知名的书画人才培训基地和书画文化旅游目的地。

陕西书画之乡(黄土高原上的甘肃古县)(9)

据介绍,通渭悦心国际书画村现入驻有270家工作室,规模堪称西北地区之最。走进景区里的悦心书画长廊,各种风格的现代书画、明清古字画、古玩奇石、文房四宝等藏品,以及书画艺术家进行书画创作的场景令游客沉迷其中,流连忘返。

陕西书画之乡(黄土高原上的甘肃古县)(10)

除书画艺术外,通渭县的民俗文化也丰富多彩。在悦心国际书画村,许多艺术家现场展示麦秆画、通渭剪纸、通渭砖雕、木雕、烙画、瓷刻等各类独具匠心的民间非遗文化,极具艺术感染力,让游人沉浸式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