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陈世美,人们并不陌生。他为了攀龙附凤,不惜抛妻弃子,几乎成了忘恩负义的代名词。最终,他被包拯用铡刀铡死。在民间文学里,陈世美被钉在了道德的耻辱柱上。

不过,如果我们抛开道德维度,抹掉涂在陈世美脸上反面角色的油彩,就能发现,其实,这场“铡美案”大有疑点。

下面,我们就通过京剧电影《秦香莲》来一起探寻一下,陈世美究竟为何被杀。

陈世美是真实历史人物吗(陈世美究竟为何被杀)(1)

电影海报

剧情:铡美案的来龙去脉

1964年,北京京剧院将传统京剧《铡美案》搬上荧幕,推出了京剧电影《秦香莲》。这部电影汇集了马连良、张君秋、裘盛戎、李多奎、马长礼、谭元寿等一流京剧表演艺术家,演出阵容十分豪华。放在今天,就好比《建国大业》那样的明星规模。

陈世美是真实历史人物吗(陈世美究竟为何被杀)(2)

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裘盛戎合影

电影《秦香莲》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北宋年间,荆州学子陈世美告别妻子秦香莲,去京城参加科举考试。在考场内,陈世美表现出色,一举夺魁,中了状元,被国太招为驸马。陈世美走后,秦香莲一直在家中侍奉公婆,等待丈夫归来。不料一转眼三年过去了,陈世美的父母相继离世,陈世美却依旧了无音讯。无奈之下,秦香莲只好带着两个孩子,沿路乞讨,进京寻夫。

陈世美是真实历史人物吗(陈世美究竟为何被杀)(3)

陈世美拒绝相认

在京城的客栈里,好心的店主告知秦香莲,当年却有一个士子叫陈世美在此住店。他高中状元只好,现已做了皇家的驸马。秦香莲得知,就前去驸马府寻夫。在守门侍卫的帮助下,秦香莲见到了陈世美。不过,陈世美犹豫片刻后,还是狠下心来,拒绝相认。

陈世美是真实历史人物吗(陈世美究竟为何被杀)(4)

王延龄和秦香莲

秦香莲被陈世美赶出驸马府后,无计可施。此时,恰逢丞相王延龄下早朝。秦香莲鼓起勇气拦轿鸣冤。王延龄将秦香莲带回府中问清缘由后,表示愿意帮忙。在陈世美的寿诞之日,王延龄借祝寿的机会将秦香莲带入驸马府见陈世美。然而,陈世美仍然拒绝相认,直接驳了王延龄的面子。王延龄一怒之下,示意秦香莲拿自己的扇子去开封府找包拯伸冤。陈世美则指派家将韩琪谋杀秦香莲,以绝后患。韩琪出于恻隐之心,没有动手,自刎而死。

陈世美是真实历史人物吗(陈世美究竟为何被杀)(5)

王延龄和陈世美

开封府内,包拯接了秦香莲的状纸,要拿陈世美过府问案。王朝用巧计将陈世美诓骗至开封府。面对铁面包公的审问,陈世美坚持并无原妻。在证据确凿的情况下,包拯下令将其处斩。此时,国太和皇姑前来开封府要人。包拯顶着巨大的政治压力,将陈世美铡死。

盘点:陈世美犯了几条罪状

从剧情来看,陈世美有这样几条罪状:

一、杀妻灭子

二、逼死韩琪

三、欺君罔上

我们逐条分析。说陈世美杀妻灭子,其实是杀人未遂。说他逼死韩琪,也不合理,因为,韩琪是自杀身亡。说陈世美隐瞒已婚事实而被招为驸马是欺君罔上也十分欠妥。从剧情看,最后,国太和皇姑都知道秦香莲的存在却依然要坚持把陈世美捞出来,甚至不惜大闹开封府。可见,皇室是不太在乎陈世美是否有原妻的。第三条罪状只是在名义上成立,实际上却是不存在的。

陈世美是真实历史人物吗(陈世美究竟为何被杀)(6)

皇姑为陈世美祝寿

历史上曾有一人与陈世美面临相同的境遇。他就是剧中王延龄提到的东汉人宋弘。

据《资治通鉴》记载:

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

陈世美是真实历史人物吗(陈世美究竟为何被杀)(7)

光武帝刘秀

这段记载极为生动,风格类似《世说新语》,它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湖阳公主的丈夫刚刚去世,光武帝刘秀想为姐姐觅一佳婿。一次,刘秀借机和姐姐讨论朝中大臣,看看她对谁有好感。湖阳公主夸赞了宋弘。刘秀答应替她想办法。某日,刘秀召见宋弘,并让姐姐躲在屏风后面观察。谈话刚一开始,刘秀就拐弯抹角地说:“常言道,一个人显达了就嘚换朋友;一个人富贵了就得换老婆。世间人情,皆是如此吗?”刘秀的本意是想暗示宋弘,身为高官,可以放下道德的包袱,休妻再娶。没想到宋弘却回答说:“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刘秀见宋弘态度坚决,只好略显尴尬地对屏风后的姐姐说:“事办不成了!”

陈世美是真实历史人物吗(陈世美究竟为何被杀)(8)

陈世美高中状元

宋弘和陈世美同是被皇室看中的人,但两人却做出了不同的选择:宋弘不弃糟糠,陈世美攀龙附凤。不过,我们不能单从道德上批判陈世美,因为陈世美的阶级出身是无法同宋弘相比的。宋弘的父亲宋尚曾担任西汉王朝的少府,位列九卿。宋弘本人则在东汉开国后担任大司空,位列三公。可见,宋弘有拒绝皇帝的实力。陈世美则不然。陈世美只是普通的读书人,靠着苦读和运气中了状元,被招为驸马。他本人既不想当然也不敢拒绝皇室的邀请。

陈世美是真实历史人物吗(陈世美究竟为何被杀)(9)

太后招婿

我猜,京剧《秦香莲》的故事,很可能就是受宋弘故事的启发创作而成的。作者在剧中塑造了陈世美和宋弘相对照。因为,陈世美的做法可能是大部分普通人的选择。陈世美这一艺术形象也因此具有了普遍意义。另外,还有一个证据证明京剧与宋弘的故事有关联。在《秦香莲》一剧里,陈世美娶的是皇姑而非公主。所谓皇姑,并非是皇帝的姑姑,而是皇帝的姊妹。这个逻辑应该是这样的:古代臣民视皇帝为“君父”,君臣关系犹如父子关系。从臣民的角度来看,既然皇帝为父,皇帝的姊妹当然就是“皇姑”了。那么,问题就来了:一般古代剧,驸马娶的都是公主,也就是皇帝的女儿,这里为何是皇帝的姊妹呢?联想上文提及的光武帝和湖阳公主是姐弟关系,我们就能明白:想必是作者直接将人物关系都原封不动地搬到剧中来了。此外,作者还借王延龄之口点出了宋弘的名字。据此可以断定,《秦香莲》应该是参考了光武帝为姐姐招婿的故事。

陈世美是真实历史人物吗(陈世美究竟为何被杀)(10)

王延龄与陈世美

从历史和戏剧里,我们可以看出:最高统治者是不受道德约束的。刘秀为了姐姐,希望宋弘休妻;国太和皇姑也不在乎陈世美是否有原妻。因此,王延龄和包拯说陈世美欺君罔上,实际上是不成立的。

细数下来,陈世美唯一的罪状就是杀人未遂。杀人未遂罪不至死,为何陈世美最终还是被铡头了呢?

暗战:王延龄和陈世美的席前交锋

在观看《秦香莲》一剧时,人们往往忽视了一个关键人物——相国王延龄。王延龄的出现激化了陈世美和秦香莲的矛盾,使案情朝着不可逆转的方向发展。

让我们回到王延龄接见秦香莲的情节。

陈世美是真实历史人物吗(陈世美究竟为何被杀)(11)

马连良先生饰演的王延龄

王延龄听说秦香莲要告陈世美,大吃一惊。这里马连良先生用抖手、捋须、转眼珠来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可谓精妙。王延龄听完秦香莲的陈诉,出了个主意:在驸马诞之日,秦香莲假扮弹唱的村妇入府助兴,借机将两人之事唱给陈世美听,劝他回心转意。王延龄这么做,反映出他对秦香莲所言半信半疑,故而让她当面弹唱,借机观察陈世美的反应,并以此来验证事情的真伪。

陈世美是真实历史人物吗(陈世美究竟为何被杀)(12)

王延龄给秦香莲出主意

陈世美寿诞之日,作为文官集团领袖的王延龄亲自前来祝寿,陈世美喜出望外。从他惊喜的表情来看,这貌似是王延龄第一次给陈世美祝寿,而此时,陈世美已经当了三年驸马了。可见,两人关系还是比较生疏的。王延龄对陈世美似乎有些瞧不起,言语之间,略带讽刺。

陈世美是真实历史人物吗(陈世美究竟为何被杀)(13)

听说王延龄来了,陈世美喜出望外,嘴里不停地念叨:“老相国来了”

按常理,陈世美作为科场新贵,王延龄不应有如此态度,毕竟官场上要提携后辈才能长保富贵。

陈世美是真实历史人物吗(陈世美究竟为何被杀)(14)

王延龄话中带刺

王延龄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陈世美和自己分属两个阵营。陈世美本人虽是通过科举进入官场,但他却越过了文官集团加入了皇室。我们知道,历史上,统治阶级内部并非铁板一块,故而历史学家在讨论问题的时候引入了政治集团分析法。在古代,皇帝和文官集团就是相互对立的。汉朝时,汉武帝就设置了内朝外朝,任用宦官掌握机要文件,借以牵制丞相。此外,汉朝皇帝还习惯以外戚担任大司马大将军统领内朝,借以与外朝的丞相分庭抗礼。到了宋朝,文官集团势力大增,以至于到了宋神宗时期,大臣文彦博甚至提醒皇帝是在“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暗示神宗不应该为了便民利民而改变国策,进而损害文官集团的利益。

陈世美是真实历史人物吗(陈世美究竟为何被杀)(15)

文官们为陈世美祝寿

因此,皇权要伸张,就必须想办法。剧中的陈世美就发挥了类似汉代外戚的作用。陈世美本人很有才干,很会笼络人,从大批官员给他祝寿就能看出来。文官都是读书人,以清高自居,常常标榜道德文章。如果陈世美仅仅是以权势压人,想必文官们不会买他的账。剧中这些文官纷纷前来祝寿,可见陈世美颇有手腕。当陈世美邀请王延龄和同僚一同入席时,王延龄说,那些人大都是自己的门生,一起饮酒,多有不便。王延龄拒绝陈世美的提议,虽然是因为有事要和陈世美密谈,但是见到自己的门生纷纷前来给陈世美来祝寿,想必他心里也不是滋味吧。这说明,陈世美发挥了一些拉拢、分化和制衡文官集团的作用,因此引起了王延龄的不满。相反,皇室成员却对陈世美十分满意,从国太和皇姑的态度就能看出。可见,陈世美并非庸才,他服务皇室可谓尽心尽力。

陈世美是真实历史人物吗(陈世美究竟为何被杀)(16)

王延龄

这样我们就能看出,王延龄调侃陈世美的背后,隐藏的是文官集团和皇权的斗争。因此,王延龄在陈世美过生日的当天带来秦香莲,无疑是个下马威。王延龄的做法可谓是万无一失:如果秦香莲说的是假话,她并非是陈世美的发妻,王延龄就权当开玩笑;如果秦香莲真的是陈世美的发妻,王延龄就可以借此说和,劝他认了秦香莲。这等于是在暗示陈世美:状都告到我这来了,我帮你压下了。这样做可谓一石二鸟:一来卖个人情给陈世美;二来有个把柄抓在手,毕竟这是一个道德污点,非常容易受文官集团的舆论攻击。

陈世美是真实历史人物吗(陈世美究竟为何被杀)(17)

王延龄

陈世美虽然城府不深,冲动易怒,和王延龄没过几招就露出马脚,但他看得清楚。如果一相认,无疑就是主动把自己的把柄送人,未来难保不遭清算。因此,他坚决不认,还埋怨秦香莲,甚至怀疑她串通王延龄来害自己。

陈世美是真实历史人物吗(陈世美究竟为何被杀)(18)

陈世美起疑

王延龄见陈世美不上钩,就继续诱导他。

陈世美是真实历史人物吗(陈世美究竟为何被杀)(19)

王延龄对陈世美的诱导

在宫廷政治中摸爬滚打了三年,陈世美想必是门儿清。官场上没有永远的朋友,自己做不了主的事是不能信的。如果自己认了秦香莲,皇帝真的怪罪,到时王延龄却撒手不管,他就彻底身败名裂,被皇室和文官集团双双抛弃。因此,他坚定立场,坚决不认。

陈世美是真实历史人物吗(陈世美究竟为何被杀)(20)

陈世美不上钩

王延龄一看陈世美不按套路出牌,不禁恼羞成怒。他见秦香莲执意要伸冤,就让她去开封府找包拯。此时,陈世美也感到了事态的严重,立刻派家将韩琪追杀秦香莲母子。这里的陈世美,六亲不认,做事风格很像刘邦。

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如是者三,曰:“虽急,不可以驱,奈何弃之?”

刘邦被项羽追击的时候,情急之下,三次将自己的儿女推下车。若非驾车的滕公施以援手,恐怕两个孩子早已死于非命。陈世美为了保全自己,做的事和刘邦差不多。可见,陈世美是一个没有人情味的政治化人物,做事情只论利害不问是非,缺乏道德感。

杀庙:义士韩琪的两难选择

王延龄的出现让陈世美意识到了危机。如果不能封住秦香莲之口,自己的政治前途将会断送。然而,陈世美本人缺乏王延龄的圆滑老辣,人情也不够练达,情急之中,就想出让家将韩琪去杀人灭口。

情节进展到“杀庙”这个小高潮。剧中,韩琪见秦香莲母子三人可怜,就放了他们一条生路,但自己又苦于无法交差,最后自刎而死。

陈世美是真实历史人物吗(陈世美究竟为何被杀)(21)

韩琪杀庙

韩琪这个人物形象恐怕不是凭空创造出来的,我们可以在《左传》中找到他的原型——杀手鉏麑。

鉏麑的故事是这样的:

晋灵公与大臣赵盾的政见不合。赵盾多次劝谏,惹恼了晋灵公。晋灵公本人生性残暴,于是就派鉏麑去刺杀赵盾。

清晨,鉏麑来到赵盾家准备动手。这时,他见到赵盾早已穿好朝服,利用等待上朝的间隙打个瞌睡。鉏麑心想,赵盾在家都能如此恭敬,是个好官,因此不忍杀害。他转念一想,如果不杀赵盾,就是违抗君命,就是不忠。左右为难之际,鉏麑选择了撞树而死。

公(晋灵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陈世美是真实历史人物吗(陈世美究竟为何被杀)(22)

韩琪杀庙

相比于鉏麑,韩琪自杀恐怕还有另一层原因——信仰崩塌所造成的幻灭。陈世美对韩琪有恩,韩琪将陈世美引以为知己和榜样。最后,他发现陈世美人面兽心,与之前的形象反差极大。他难以接受自己竟会效忠于这样的人。现实和信仰的对立促使他选择了自戕。

陈世美是真实历史人物吗(陈世美究竟为何被杀)(23)

韩琪杀庙

从另一个角度看,陈世美能够笼络到韩琪这样的人才效忠自己,可以佐证他有能力、有野心。韩琪的死坏了陈世美的事,想必他一定后悔当初为什么没有找一个像自己一样冷血的杀手。

铡头: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

秦香莲的状纸和韩琪的死讯都已被开封府列为重要证据。包拯此时正要传唤驸马,没想到陈世美倒先来兴师问罪了。原来是王朝冒充杀死韩琪的响马,将陈世美诓骗至开封府。

陈世美是真实历史人物吗(陈世美究竟为何被杀)(24)

清代《百幅京剧人物图》中的包拯画像

包拯见到陈世美,劝他认下秦香莲。假如陈世美有罪,直接审判即可,为何还要进行劝说和道德上的教化呢?只要陈世美认了秦香莲,就无罪;不认,就有罪。怎么看都觉得这不像司法审判,倒是像政治交易。

陈世美是真实历史人物吗(陈世美究竟为何被杀)(25)

包拯对陈世美的劝导

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他的《万历十五年》的序言里一针见血地指出:

中国两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极,这就是一切问题的症结。

包拯的做法明显就是牺牲法制来维持道德:陈世美认了秦香莲,也就维持了表面的仁义道德,那么也就可以饶了陈世美。在许多戏曲中,包拯都是以儒家伦理道德的捍卫者形象出现的。这个特点使得他在文官集团中有着特殊的作用。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如果说丞相王延龄是美剧《纸牌屋》中的民主党党魁,那么包拯就是负责整顿纪律的党鞭。

陈世美是真实历史人物吗(陈世美究竟为何被杀)(26)

裘盛戎先生饰演的包拯

包拯执纪严明,不留情面,有利于保证文官集团的活力,防止腐化;同时向士农工商各个阶层输出儒家道德教化的意识形态。王延龄深知包拯的能耐,因此叫秦香莲去开封府找包拯,以四两拨千斤的巧招,将陈世美送上死路,正所谓“姜还是老的辣”。总的来说,王延龄和陈世美之间的恩怨有权斗的因素,而包拯和陈世美之间存在的则是理念的不同。

评述:陈世美其人

陈世美为人和包拯不同,和韩琪也不同。包拯和韩琪都是恪守、维护儒家的纲常名教之人。陈世美则有强烈的跨越阶层的野心,这显然违背了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秩序观。这一点,陈世美和电影《太极张三丰》中的董天宝一样,反对命定论,相信命由己造。他们都为了出人头地而不择手段,成为了被异化政治机器。

陈世美是真实历史人物吗(陈世美究竟为何被杀)(27)

陈世美和董天宝都有强烈的主宰自己命运的渴望

其实,中国历史上不乏与陈世美相似的人物,比如战国时的卫人吴起。吴起为了成名,辞别母亲说:“不为卿相,不复入卫。”他跟随曾子学习时母亲去世。想到自己还没成为卿相,就没有回去。对此,“曾子薄之,而与起绝。”曾子秉承儒家思想,因此会鄙薄吴起的行为而与他绝交。包拯和陈世美之间的对立也同样基于此。

陈世美是真实历史人物吗(陈世美究竟为何被杀)(28)

陈世美被铡头

吴起到鲁国后,鲁君想任用吴起为将而抵御齐国,但考虑其妻是齐国人而犹豫不决。吴起为了得到这个机会,不惜杀了自己的妻子,这和陈世美的行为也没什么分别。

陈世美是真实历史人物吗(陈世美究竟为何被杀)(29)

《红与黑》中的于连

在西方文学作品中,也有类似的人物,比如《红与黑》中的于连。于连为了向上流社会攀爬,追求侯爵家的小姐玛蒂尔德。后来,侯爵收到了一封揭发于连的信。于连误以为信是他曾经的情人德·瑞纳夫人所写,于是就在教堂里对着她连开两枪。陈世美和于连一样,对妨碍自己实现阶级跨越的人痛下杀手,最后却都功败垂成。

追问:秦香莲的结局如何

看了全剧,我们就会发现,王延龄是最大的赢家。陈世美死了,对他来说相当于是铲除一个政敌。但秦香莲得到了什么呢?好像除了所谓的“天理人情”外,什么也没得到。

陈世美是真实历史人物吗(陈世美究竟为何被杀)(30)

秦香莲

鲁迅先生曾有一篇文章叫做《娜拉走后怎样》,被收录在杂文集《坟》中。娜拉,是易卜生《玩偶之家》中的女主人公。她在意识到自己不过是丈夫的傀儡后,就决定离家出走。鲁迅先生探讨了娜拉在离家出走后会怎么样,指出,如果女性不掌握经济权的话,纵然摆脱家庭依然是傀儡。

陈世美是真实历史人物吗(陈世美究竟为何被杀)(31)

杂文集《坟》,封面是鲁迅先生自己设计的

正如文章中所写:

梦是好的;否则钱是要紧的。钱这个字很难听,或者要被高尚的君子们所非笑,但我觉得人们的议论是不但昨天和今天,即使饭前和饭后,也往往有些差别。凡承认饭需钱买,而以说钱为卑鄙者,倘能按一按他的胃,那里面怕总还有鱼肉没消化完,须得饿他一天之后,再听他发议论……自由固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

陈世美是真实历史人物吗(陈世美究竟为何被杀)(32)

秦香莲拒绝陈世美的银子

剧中的秦香莲,拒绝了陈世美百两银子的分手费,也拒绝了包拯三百两银子的安家费,只为了伸张正义。这其实是不现实的。京剧《桑园会》中,秋胡对妻子罗敷女说:“男子无妻家无主,女子无夫口无粮。”在古代社会,女性是很难单独生存下去的,更何况秦香莲还有两个孩子要抚养。因此,钱对她是很重要的。她应该接受陈世美的分手费或者包拯给的安家费,这才是顺乎人情的。剧中的秦香莲如此执意复仇,恐怕是作者受了宋明理学的影响。理学讲究“存天理,灭人欲。”在这套价值观指引下,接下来,秦香莲恐怕会陷入生活的困顿。难怪清代学者戴震会说“后儒以理杀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