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逃之夭夭”这个成语,形容一个人快速地逃跑。那么“夭夭”是什么意思呢?

是形容逃跑的动作快速而轻灵?

或是形容逃跑的距离遥遥不可及?

实际上这些理解都是错误的。

-1-

因为逃之夭夭来源于桃之夭夭,桃之夭夭的原意与如今广泛使用的逃之夭夭根本没有太多关联,此“桃”非彼“逃”。而最早的桃之夭夭则出自《诗经》中的《国风·周南·桃夭》这首诗,本意是形容桃花盛开茂盛而美丽的样子。

桃之夭夭一叶障目(逃之夭夭与桃之夭夭)(1)

也许逃之夭夭这个词本身就是一种误用,或是一种故意的错用。就像我们在广告里经常看到的“咳不容缓(刻不容缓)、痔在必得(志在必得)、默默无蚊(默默无闻)”等词语一样。

-2-

我们先看一下《诗经》中原汁原味的“桃之夭夭”。

《国风·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花盛开,鲜艳似火。姑娘出嫁,夫家兴旺。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花怒放,果实累累。姑娘出嫁,后嗣兴旺。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桃花娇美,绿叶繁密。姑娘出嫁,夫家昌盛。

这首《桃夭》是当时嫁女时的歌谣。新娘子就要出嫁了,贺喜的人们齐声歌唱。祝福新人像盛开的桃花一样,鲜艳似火、果实累累、绿叶繁密;称赞新娘美丽多福,为嫁入的夫家带来好运,家族平安昌盛、人丁兴旺。

-3-

还有一个成语叫“夭夭如也”,出自《论语》。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是说孔子闲居在家,身体舒展,神色和悦。形容孔子修行在家时十分舒适自如,心境恬淡平和,修养儒雅高深。

这个夭夭倒和桃之夭夭比较接近,桃花在山谷独自静静盛开,虽远离人世热闹,却自在喜悦、心情舒展。

-4-

让我们再看一下翻译大师许渊冲老先生用英文对桃之夭夭的解读,别有一番意境。

Peach Blossoms Beam

The peach tree beams so red,

How brilliant are its flowers!

The maiden's getting wed,

Good for the nuptial bowers.

The peach tree beams so red,

How abundant its fruit!

The maiden's getting wed,

Good as family's root.

The peach tree beams so red,

Its leaves are manifold.

The maiden'd getting wed,

Good for the whole household.

正是:桃树花开颜正红,景盛、果丰、叶茂;美丽姑娘将下嫁,福至、家和、族昌。

-5-

逃之夭夭第一次出现,是在明代冯梦龙“三言二拍”《醒世恒言》中的一篇《卢太学诗酒傲王侯》。

“那知卢才听见钮成死了,料道不肯干百休,已先逃之夭夭。”古文用法中,“桃”通“逃”。因此不知那时是误用还是错用。

从此逃之夭夭开始流行,而原先的桃花盛开的原意反而被慢慢淡忘了。

如此看来,现代人说逃跑的人脚底抹油般地逃跑,逃之夭夭、溜之大吉倒也形象,细想更是一种高深、诙谐的讽刺。

大家“祝福”逃跑的人逃到山谷中,像桃花一样夭夭绽放,像孔子一样夭夭心舒,像新娘子一样夭夭荫福。

实则讥嘲:“你逃啊!你咋不逃上天呢?”

桃之夭夭一叶障目(逃之夭夭与桃之夭夭)(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