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事家中坐,贼从天上来。有时候,“太有钱了”未必是一件好事。

一个王朝要经历18个阶段(对一个王朝而言)(1)

一、波托西银矿

1545年4月。

西班牙人沿着哥伦布的轨迹走了50年后,终于在海拔4000米的安第斯山脉的里科山找到,那份叫人魂牵梦绕的“宝藏”——波托西银矿

波托西银矿有多牛?

那座里科山根本不能叫“山”,准确地说是一座银山,整座山体的含银量高达40%。

为了尽快地攫取财富,西班牙人用极短的时间,支起6000多座锅炉。

从此以后,波托西银矿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银矿,它在开采期间,几乎承包着全球80%的白银产量。

经一座座土炉炼出的白花花的银子,大部分被源源不断地运往欧洲,揣进了欧洲贵族的裤兜。

20年后(即1565年),欧洲贵族已经赚得钵满盆满。他们将波西托的白银用马车运出安第斯山脉,运至美洲的西海岸港口,经过一箱箱打包,满载400吨白银的大帆船,横渡太平洋来到菲律宾的马尼拉。用来交换大明王朝海商手中的茶叶、丝绸、陶瓷瓦罐。

人类历史上,把这段故事称之为马尼拉大帆船贸易。

大明王朝从来不缺这些丝绸、茶叶这些土特产,相比而言更缺少白银。美洲远道而来的欧洲商人不缺白银,他们对中国的土特产趋之若鹜。

于是,双方一拍即合。大量白花花的银子像流水一样,流入大明王朝。

一个王朝要经历18个阶段(对一个王朝而言)(2)

二、明朝版“改革开放”

一时间,大明王朝迎来贸易大顺差的最辉煌时刻。

老百姓手里有钱了,朝廷的府库也充实了。大明王朝上下一片盛世祥和。

殊不知,从第一船白银抵达马尼拉时,已经为大明王朝的覆灭埋下祸根。

有时候,对一个国家而言,“太有钱了”也是一种诅咒。

1567年,在位长达四十五年的嘉靖皇帝,终于实现羽化升仙的愿望,由隆庆皇帝继位。

隆庆皇帝是一个备受争议的帝王。他迷恋美色,不惜服药强行支撑着身体,但他也是一位头脑灵活的帝王。

刚登基便大刀阔斧地改革,起用徐阶、李春芳、高拱作为内阁首辅,一门心思解决明朝历代帝王头疼不已的“南倭北虏”的问题。

在高拱和张居正的帮衬下,大明王朝与蒙古俺答汗达成“隆庆和议”。暂时解决与北部蒙古的矛盾,腾出心思专门对付南部沿海的倭寇问题。

隆庆皇帝的第二项新措施,是搞了一个“隆庆开关”。即废除海禁,允许民间商贩出海到东南亚贩卖东西。

这项举措了不起,可以称得上是明朝历史上的“改革开放”。

明朝自洪武皇帝十四年(1381年),朝廷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为由,严禁沿海的商贩出海做买卖开始,到隆庆元年“闭关锁国”整整186年。

大明王朝重新开放,大明朝的臣民听说又可以出海做买卖,齐呼万岁英明。

随后,大明王朝的土特产贸易做到全球各个角落,全世界的白银齐刷刷地流入大明王朝的裤腰。

隆庆皇帝因为夜夜笙箫,只做了六年天子,在一阵头晕眼花、手脚打颤中,驾崩了。

隆庆皇帝死后,明朝迎来那位赫赫有名的天子,万历皇帝。

隆庆皇帝没有看到由他一手开创的“隆庆开关”盛世,这份大礼留给了儿子万历皇帝。

一个王朝要经历18个阶段(对一个王朝而言)(3)

越来越多的白银流入,使得万历皇帝不用上朝,都不必担心天下大乱。

但是所有人沉浸在财富的糖衣炮弹时,没有意识到一场巨大的通货膨胀正在酝酿。

朱元璋立国之初,明朝的贵金属汇兑为,一两黄金折四两白银。

两百年过后的万历初期,变成一两黄金兑换五两白银。

再到万历中期,黄金与白银的兑换比例高达1:8。

而崇祯一朝时,已经到了一两黄金折十八两白银的地步。

只讲黄金与白银的兑换,多少有点抽象。不妨拿古代社会最看重的粮食来说。

明英宗正统皇帝刚即位那年(1436年),一两白银可以买到四石米。

到万历初期,中间过去150年,一两白银能够买三石多一点米。

万历十五年时,一两白银只能买一石米,有的地方二两白银才能买一石米。

这只是一个开始……

后面的泰昌皇帝、天启皇帝、崇祯皇帝,米价一路飞涨。基本维持在四两白银买一石米的价格。

一个王朝要经历18个阶段(对一个王朝而言)(4)

三、钱去哪了

当时的人没有“通货膨胀”的概念,总觉得有钱赚,有银子流进腰包是好事,但是所有人都在疑问“钱都去哪了”。

明明赚得比过去多,但是钱越来越不够花,这是为什么?

实际上,是包着糖衣的“白银之毒”开始发作了。

不要说普通人,哪怕是贵为帝王的崇祯皇帝都深感头痛。

他时常感叹天下事太多,到处都在用钱,问题是钱入账不少,但是无钱可用。

不能说所有人都没有钱。

从能量守恒定律来看,社会财富的整体总量是基本不变的。大量的社会财富被贵族和商贾巨富所吸收。

明朝的盐铁、铸币都有皇族垄断。他们是大明王朝最有钱的人,其次是朝堂上那帮权贵。

因为长期以来,中国缺少银矿资源,所以古人用得最多的是铜钱。

白银在明朝以前是稀有硬通货,贵族看到白银后,眼珠子都能瞪出血来,他们用抬高盐价、私自铸币的方式“回收”老百姓手中的白银。他们的“回收”不是为了再次流通发行,而是像美酒佳酿一样,一罐一罐窖藏起来。

相当于如此庞大数量的白银流入后,并没有在明朝社会通行,而是舒舒服服躺在王府的地窖里。

所以,在一开始,白银的价格很坚挺,受欢迎程度极高。

随着波托西银矿的开采力度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白银流入明朝,大家慢慢地意识到,似乎白银并不是什么稀罕东西。

一船一船源源不断的注入大明王朝后,直到十七世纪,老百姓意识到白银“奇货可居”是假象,纷纷对白银失去兴趣。

一个王朝要经历18个阶段(对一个王朝而言)(5)

一时间,白银不断贬值,购买力也在急剧下降。

贵族和商贾巨富在地方胡作非为,崇祯皇帝并不知晓。

当明朝末年社会危机爆发时,崇祯皇帝需要钱去摆平,地方贵族又不肯出钱。

于是,匆忙颁布圣旨,让那些买卖人补缴所得。

虽然多多少少弄了一点钱,但是为时已晚,爆发了各种自然灾害。

实际上,如果明朝能早一点应对这场白银带来的通货膨胀的话,明朝尚可以延续国祚。

比如,多地的水渠河坝开始出现年久失修的问题,要是地方和朝廷拿得出钱帮忙修一下,也不至于因为决堤引起洪灾饥荒。

或许是天亡大明王朝。

历朝历代,“治疗”饥饿最后的一招便是“暴力”。

大量的饿民流民集合在一起,四处游逛讨饭。讨不到饭,就聚在一起攻打州县抢夺粮食。慢慢地,发展成为一支抗衡朝廷的军事力量。

最终,这场起于“有钱”灾祸,以崇祯皇帝自缢煤山画上句点。

一个王朝要经历18个阶段(对一个王朝而言)(6)

四、文末讨论

说完大明王朝的通货膨胀危机,我们不妨讨论一下,穷人与富人哪个更受伤?

我认为是穷人受的伤害更大。

富人有的是钱,哪怕财富缩水百分之九十,富人有一百万,他的实有资产还能剩余十万。穷人只有一万,实有资产只能一千。

富人的财富不可能只投资一个领域,哪怕是在经济危机大背景下,依然有一些赚钱的行当。

穷人呢,那就有各位自己掂量掂量了。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明智的富人不会因为通货膨胀,财富数字增长而呼唤雀跃,穷人也不会看到破产的富人而幸灾乐祸。

唯一的差别是,富人有可能变成普通人,穷人则继续保持贫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