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后,魏晋之际中国进入了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司马家族的内斗几乎赔上了整个民族,这是中华文明距离中断最近的时刻。

幸好,朝廷内部的部分在逆向选择中落败的明智之士,开启了延续民族血脉的南朝时代,记得有一部老电影《笔中情》就是描述这段王谢世家子弟们在曾经的蛮荒之地延续文明之光的高雅故事。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作为中华文明高度发展的不可多得的瑰宝,让后人可以长久仰视这座巍峨雄伟的旷世杰作。即使我们早就失去了最珍贵的原件,仅仅几位后进大师的摹写本就让我们这些不懂书法的俗客钦佩不已,即使抛开外在的视觉圣象,仅仅阅读或朗诵文采飞扬的文字内容也会让我们如同经历了一场丰富异常饕餮大餐似的收获满满。

与志同道合的大批才华横溢的友人,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之间,“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岂不快哉!

只可惜幸福的时光太短暂,偏安的幸福更缥缈,利益的纷争与习惯性的逆向选择并没有让东晋小朝廷走多远,当人们彻底对贵族政治失望之后,来自寒门的刘裕成为了江南小朝廷的新主人。

然而,刻意用寒门子弟掌管社会治理的中枢要冲之后,人们对这些更加贪婪、更加无耻,也更加愚蠢的寒门子弟更加失望。

这些彻底背叛了养育自己的草根社会的新权贵们,迅速与老权贵们结成了动态变化的利益联盟,宋齐梁陈的小朝廷更替并没有动摇他们的根基,只是让他们在貌似绚烂的浮华文化中彻底忘却了朝堂之外的一切不快和危机。

而北朝的废墟旁风雨飘摇的文明之光却在群魔乱舞的背景中逐渐闪亮起来,没有了老牌名门望族的帮衬,找不到才华横溢的寒门凤凰男来卖身投靠的北朝社会治理者逐渐用制度来努力恢复中原大地曾经的荣光。

不靠门第出身、不用卖身权贵,只需一管笔、一张纸就可以实现治国理政理想的作法也许让无数南朝的新老权贵们讪笑不已,只论文学造诣的话,北朝与南朝相比相差何止百年!

然而,小小的一个本来的变通之法却让中国的山野中、朝堂外的淳朴老乡们能够倾尽一家乃至几家之力,耗费数代的时间刻意培育国家的可用之才,社会风尚为之一振。

多年后,当北方四面八方的才俊之士纷至沓来之际,优秀的文学青年陈叔宝却只能带着他的高端文化团队束手就擒,之后不久的盛唐气象需要继续花费上百年的时间才能超越这朵纤弱、变态的“恶之花”。

从桓灵之前到贞观之治,经济社会的发展这才算形成了可以感受得到的上升趋势,对这段远远超过个人生命周期的曲折过程,如果只凭个人的直接观察,只会越看越乱,如果没有跳出时代局限、区域偏见的客观视角,哪里找得到正确方向的影子?

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科学论断只有在观察完这一整段历史之后才能被我们借助当时的历史记载所认识,而其中数十代人民群众面对社会变迁的选择却因为史料的缺失难以形成完整的证据链条供后人参考,只不过,彰显社会公平的科举制度的形成发展可以从间接的角度彰显草根社会的选择。

管理学制定计划的作用(道路的选择与制度的创设发展)(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