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说起历史上最负骂名的皇帝,就不得不提起汉高祖刘邦。现有的文学作品或影视作品里的刘邦,总是以一种流氓、无赖的形象示人。可刘邦本人真的如此吗?其实现在我们见到的刘邦,其原型都是出自司马迁《史记》中的记载。大量的文学作品将刘邦“污名化”,其实也不是完全无根据的,只是大家片面地、错误地截取了《史记》的部分片段,这显然并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从学术的角度来说,刘邦还有不为人知的另一面。在研究者的眼中,刘邦的政治能力卓越、慧眼识人、知人善任,论起功劳无数,很少会提及其负面、小人的形象。

刘邦儿女被骂 父亲被绑他见死不救(1)

一、刘邦是“流氓”?听历史说话

文学史学家李长之曾在其著作中,将刘邦及其义军定义为“流氓集团”,称刘邦是个无赖。而《史记》中关于刘邦的真实记载却是赞其“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两者相比,我们就能发现二人描写刘邦的形象大不相同。

首先,我们先来学习一下“流氓”这个词的本身意义和概念。《辞海》中是这样解释的,流氓通常指一些不务正业、放刁撒泼、无赖至极、经常施展下流手段的人。而《史记》中记载的刘邦,人至而立就任了泗水亭长,并非没有正经工作。

此外,人们会认定刘邦为“无赖”,最关键的就是《史记》中刘邦说的这一段话,“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 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其实这段话本意是在记载刘邦和自己二哥比较家产的对话,而后人却多加揣测认定刘邦是为无赖。

更何况在当时,“无赖”多指的是“没有钱财和能力照顾亲人的人”,与现在意义上的“无赖”大相径庭。是以刘邦自嘲自己不能治理家产,而并非其真的无赖,这并不涉及刘邦本人的品德问题。后人根据这只言片语,在不了解其背后真正含义的情况下,就给刘邦加上恶名实属冤枉。

除了流氓无赖,刘邦还背负着“小人”的骂名,这就牵涉到当初项羽俘虏刘邦父亲刘太公,并试图“烹其父”的事情。公元前203,刘邦与项羽在广武涧刀兵相见,项羽兵势落在下风,无奈项羽绑了刘邦的父亲刘太公,想要以此来威胁刘邦撤兵。可是眼看擒拿项羽在即,刘邦并不愿就此放手便回应道:“当初我们结为兄弟,那么我的父亲就也是你的父亲,你如果一定要煮了你爹,那记得煮好之后分我一杯肉汤。”

刘邦儿女被骂 父亲被绑他见死不救(2)

其实,刘邦并非全然不顾自己父亲的性命而只要江山。刘邦曾和项羽结为兄弟,二人朝夕相处,自然十分了解对方。虽然项羽性情残暴、易怒,但刘邦知道他其实是很重情义的,所以断不可能杀死自己父亲的。而且,《史记》开篇也叙述了项羽出身世家,注重名声,所以其断不会让自己背上不仁不义的骂名。

刘邦正是想清了这几点,料定项羽肯定不会杀掉自己的父亲,而事情的结局也正如刘邦所料。其实,在研究学者看来,刘邦的那句话可以看作是政治家的一种策略,事实证明也非常奏效,所以并不能以此来认定刘邦是个“小人”。

刘邦还富有争议的一点,就是论其贪图美色。刘邦曾有次进入秦朝宫内,见到美女无数,便有心想要留宿寝宫。后得随从提醒劝诫,刘邦也虚心听从、归回霸上。虽然,史书上多处写道刘邦喜爱美色,但在大是大非面前他能控制住自己的心,可见并不是个昏君。

史书也写道,刘邦居住在上东时期,虽其贪财好色,但在入关之后却没有掠夺分文,也没有抢夺妇女,可见其胸怀大志,并不被眼前俗物艳女所困。而对比项羽西屠咸阳之时,"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这样一看刘邦的品行倒在项羽之上。其实,在那时男子三妻四妾的社会背景之下,贪恋美色几乎是所有男人的通病,尤其是历代帝王之家。并不能因此就证明刘邦品质低下,是个无赖流氓。

刘邦儿女被骂 父亲被绑他见死不救(3)

二、无赖形象背后,是被人低估的智慧与眼界

历史上的刘邦,并不像现在传言中的那样不堪,反之,他有很多的优秀品质令人称颂。我们都知道,刘邦出生在乡野之中,而立之年才能够当上一个小小的亭长。要是换做其他人,恐怕就认定自己一辈子就当个亭长,而刘邦偏然不。当时的他,早已心怀大志,这一举措已经足够让人震惊。

不仅如此,刘邦还是个敢做敢为的人物。在担任亭长期间,刘邦曾奉命押送戍卒前往骊山,途中大部分的戍卒从队伍中逃亡。按照当时秦朝指定的戒律,一旦押送过程中有戍卒逃亡,那么负责押送的官员也要受到刑法。可谁知,刘邦发现有人逃跑后竟也将剩下的戍卒全部放掉了。当时的秦朝戒律森严,黎民百姓苦不堪言,身为亭长刘邦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正是因为他深知百姓的痛苦,才不顾砍头之罪放走所有的戍卒,可见刘邦敢做敢为的性格特点。

刘邦的勇毅还远不止于此。秦二世元年,陈涉起义后,沛县响应号召也杀掉县令,沛县由此被成功攻下。可是,沛县也失去了一县之主,究竟让谁来当这个县令呢?原先萧、曹一辈的文吏都不愿意摊上这桩事,他们害怕一旦起义失败,反遭到秦朝的报复。只有刘邦一人不惧权威、不怕困难,再次顶着杀头之罪担任沛令,主理一县之事。在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刘邦大丈夫之风范。

刘邦儿女被骂 父亲被绑他见死不救(4)

成为县令后的刘邦广施善政,他召集父老乡亲豪言道:“父老乡亲们受秦苛待已久,只要有不同的意见就会被灭族,就连发句牢骚都不行。如今我成为一县之主,以前秦朝的戒律都不作数了,乡亲们只需要知道这三条规矩即可:县里凡杀人者死,伤人或者患盗窃罪的按情节严重程度处理。我们来到这里就是为民除害的,就对不会危害大家的。”

虽然刘邦此举有意在招揽人心,但也确实是处于为百姓考虑,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减轻百姓的负担。不然的话,百姓又怎么会争相拿上好的酒肉来犒劳刘邦的军队呢?面对百姓的好意,刘邦常常是表示拒绝的,唯恐会增加百姓的负担。也正是因为刘邦心系百姓、忧国忧民,才能收获一大批民心。除此之外,刘邦还将原属于秦朝的苑囿园池的土地均分给百姓耕种,有利地解决了黎民百姓的困苦生计问题。从这几点我们可以看出,刘邦其实是一个合格的帝王家。

刘邦儿女被骂 父亲被绑他见死不救(5)

另外,刘邦还知人善用,是个爱才惜才的好君王。有次,刘邦与高起、王陵谈起他与项羽何成、何败的原因。高起、王陵的回答是:“陛下您傲慢而爱侮辱人,项羽却仁慈而爱护人。然而陛下您派人攻城略地使,城池一攻下就封给了他,让大家荣辱与共。可是,项羽这人妒贤嫉能,常常是有功的人遭到陷害,贤良的人被他怀疑,战士们打了胜仗还不论功行赏,将领们攻占了土地也不论及好处。这就是项羽为什么会失去天下。”

刘邦听后,摇了摇头,说道:“你们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谋权划策灵活利用军力,我不如张良;供给军饷安抚一方百姓,我不如萧何;领兵打仗夺取一方城池,我不如韩信。但是我却能很好地任用这三位人中豪杰,也因此我能攻取天下。反之,项羽有一位贤才范增却始终不用他,这也就是他被我擒拿的原因。”

这一来二去可以让我们明白,刘邦对自己的长处有着很清醒的认知,而且还肯定了这一路走来三位贤才能将的能力和贡献。反观项羽刚愎自用,不仅在鸿门宴上轻易放走了刘邦,还在楚汉战争进行到最关键的时候中了刘邦的反间计,怀疑了自己最有能力的亚父范增。本来一个一心只为项羽谋事,被项羽称为亚父的贤才,最终却因为项羽的疑心而离他而去,这也导致了后续项羽的失败。由此看来,刘邦知人善用的品质极其可贵。

刘邦儿女被骂 父亲被绑他见死不救(6)

三、君王与吾肝胆相照,吾士必誓死相随

综上文来看,刘邦绝非小人也,而实实在在是个拥有雄才韬略、知人善用的帝王家。正是因为刘邦身上有着天生帝王的品质,才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投奔他、追随他。在其夺取攻打江山的一路上,萧何、张良、韩信、陈平等等都是他核心团队至关重要的一员。

我们都知道陈平是帮助刘邦死里逃生、将其从项羽手下救回的人。其实,陈平在投奔刘邦之前曾事两主,他最先投奔的是魏王,可魏王不能采用他的意见,后又投奔项羽,可谁知项羽信赖的都是他的宗室兄弟,他虽身有奇才然还是无施展拳脚之地。直到归附刘邦麾下之后,陈平才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抱负。

除了用离间计救回刘邦,陈平还在刘邦去世后为巩固刘氏江山做出了巨大贡献。吕后在位时,陈平忍辱负重,假意贪色迷醉来放松敌人警惕,暗地里悄然蛰伏以期出头之日。终于在吕后崩盘后,他一举推倒了吕氏集团,又将江山送回了刘氏手中,实可谓忠贞义胆。

刘邦儿女被骂 父亲被绑他见死不救(7)

除了陈平,刘邦营内还有一位贤才值得称颂,那就是萧何。萧何原是秦朝时期沛县的主吏掾,但他并未像秦朝其他官员一样残暴,反而能做到以文无害,可见其公正、仁爱的为官之德。除了是个善于为百姓着想的好官员,萧何还十分欣赏有才之人,从其包容韩信、为刘邦广招贤士就可以看出来。

`

当时,韩信因为不受项羽重用而欲另寻明主。萧何听闻这条消息后,就立刻前去追韩信劝告他归附刘邦。外人看来,韩信进入刘邦麾下无疑会成为萧何的竞争对手,可在萧何眼中,韩信却可以成为为刘邦勇夺天下的“计事者”,所以他才不断向刘邦力荐韩信,足可见得萧何的容人之量

韩信、陈平他们原先都是项羽营下之人,后来他们投奔刘邦无疑是看中了其赏识才人、知人善用的人格魅力,从刘邦这些跟随着来说,也能在侧面反映出刘邦并非是后人口中的“流氓、无赖”

刘邦儿女被骂 父亲被绑他见死不救(8)

结尾

分析某一历史人物形象时,我们千万不能人云亦云,更不能断章取义、篡改史料意义,要真的站在当时的环境去体会人物性格。从上文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刘邦是个胸怀大志、目光长远并知人善用的好帝王,也正是因如此,越来越多的杰出人才前去追随刘邦,帮助其建立霸业。所以,后人仅根据史记中的“无赖”字眼以及其不救父、贪酒色就断定刘邦是个流氓,实在有失偏颇。只有从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下研习他本人,才能完整地体会到他的真实形象和性格。

参考文献:

《史记·高祖本纪》

《史记·萧相国世家》

《郦食其列传》

《辞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