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深圳旅行(在自己的城市旅行)(1)

深圳购物公园(图片来自网络)

(我是@法语朱老师,从1993年开始坚持写作。如果你喜欢我的文字,欢迎你点赞、转发、留言,非常感谢!)

目录

第一篇:在华强北抚摸深圳的肌肤

第二篇:许久不见莲花的美

第三篇:莲花山--回到童年,回归简单

第四篇:莲花山--一个春日,静听鸟鸣

第五篇:莲花山--惊起蛙声一片

第六篇:柠檬桉香气里的笔架山

第七篇:笔架山:绿色海洋里的一尾鱼

第八篇:笔架山--徒步寻访春天

第九篇:深圳新图书馆让这个城市变得柔软

第十篇:在图书馆里消磨长长的暑日

第十一篇:购物公园的免费画展

第十二篇:晃悠在福田中心区的夜晚

第十三篇:少年宫:音乐飞扬的浪漫夜晚


第十一篇:购物公园的免费画展

对于喜欢市井、烟火气和夜市摊的我来说,深圳这个城市让我越来越陌生了:无数高档豪华的购物中心连片冒出来,走在中心书城和购物公园时,亮得耀眼的大理石地板、一丝灰尘也没有的巨型玻璃和精品店里画着精致浓妆洋娃娃般的店员,都让我浑身不自在。

我无意中听说购物公园新开了一家百老汇电影院,那里生意清淡,为了吸引客人,他们每周二全天放映半价电影,其中有一场还是低到十块钱的特价电影。

因为这场特价电影,我在购物公园建成了两年后,才第一次走了进来。那里如此亮晶晶空荡荡,让我觉得陌生又有距离,在一大片雪白干净中,我就像一粒无意中闯入的细菌,那样不合时宜。我手脚僵硬,无处可放。

我对那天的电影《墨攻》没有太深印象了,唯一喜欢的是在只有七八个人的空荡荡电影院关上门的一刹那,我抬头看着一束白筒筒的放映灯光虚浮在半空中,那一瞬间,我沿着时空隧道,突然走回到小时候,那时的我,懵懂地看着一部又一部不太懂的电影时,也总看到半空中虚浮着一模一样白筒筒的光。因为这与旧时一模一样的白光,我喜欢上了星期二去看一场特价电影。

我昨天去购物公园之前并不知道会放映什么电影,到了那里,无意中看到大厅里正在进行一场免费画展,这已经是第二届了,还有一些据说是业界名人的话语醒目地贴在一面墙上,说的是:感谢深圳,这样的展览可以给很多画家一个更大的展示空间,还避免了在美术馆之类的展览场所里展出影响力不够的问题。

这个展览最大的不同之处是在每一幅画的下面全部标着画者希望卖出的价钱,从七八百块到八九万块。很多画被挂在红色底的木头支架上,那些画家的名字都是没有听过的,一些画有很前卫的场景和创意:我看到的第一幅和第二幅就是一个做爱高潮时女人的脸,她缠绵的神情和迷离的眼神用油画的形式来表现出来。

印象最深的一幅画倒更像是影像的记录,它将1992年某人的一封家书几乎完全真实地画了出来,看着那样发黄的信纸,那样故意保留的错别字,还有信末画出的那时的人民币图案,我非常惊讶时间的力量,不过才十多年,这幅画中所包含的很多符号已经显得那么遥远了;不过才十多年,一封用画布放大的家书就已经具有历史的重量了。

我很喜欢看画展,喜欢透过画布看着各种古怪的色彩和构思,喜欢从各种零碎的信息中拼凑出画者想表达什么信息,也喜欢用自己的眼睛去判断哪一幅画是有价值的,哪一幅就是彻底的垃圾。这次无意中看到的免费画展,更让我喜欢。

有一个角落挂着一幅尺度很大的系列摄影作品,很多幅单独的竖形摄影拼成一幅巨大的画面,标题就是《过卡》。平遥古城里一处被人为设置的金属横栏处,每天无数人扛着单车,抬着摩托车,甚至搬着三轮车,默默地从这个完全没必要的关卡处过去的场景。

过卡的人群范围很广:家庭主妇,学生,老人,工人打扮的人,他们的表情各异,平静,无奈,愤怒……大部分人是麻木,但有的人却是欢喜的,笑呵呵的。

一张这样的单幅照片并不算什么,让人惊讶的是无数幅不同的人过卡的照片全部汇集起来,再这样大面积堆积起来所产生的震憾感。那样大面积的人群像海一样扑过来,我就像在看一部无声电影,被它无言的真实感动了。

作者的作品说明写了很长,像一篇优美的小散文,说一方面感谢深圳有这样的海量给他一个空间展出这部作品,一方面写他面对一座古城里一个没必要的关卡给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带来的不便而产生的愤怒。但奇怪的是,我看作品时,并没有感受到图片中愤怒的情绪,而产生的是一种有关市井和真实的感动。

我走上三楼,来到百老汇,才知道今天没有十块钱的电影,唯一的特价电影是三十块的《黄金甲》,我不需要花三十块钱来看那么多女人胸前两个让人恐怖的大馒头,于是放弃了看电影的计划,回家去了。

计划中的电影没有看到,计划外的画展却有滋有味,生活中,是不是经常碰到这样的悖论?

(写于2007年1月23日)


第十二篇:晃悠在福田中心区的夜晚

我喜欢在不用上法语课的夜晚到四周的街区到处闲走,四外游走的人们和不断变化的店铺都是我眼中的风景。上个周四,我沿着景田北路一直走到北环路。这一次,我选择了近在咫尺的福田中心区。

我家阳台正对着福田中心区,每天晚上,亮晶晶的中心区很近很近地挂在眼前,就像一幅镶着水钻闪闪发光的布。但不可思议的是,我几乎有大半年没去过那里了。

我刚走上新洲路天桥,就闻到浓浓的墨香。一大撂写着“天道酬勤”或者“宁静致远”的隶书宣纸字幅躺在地上。我正觉得那些字有些力度不够的时候,突然看到了写字者,他是一个失去双手的小伙子,正用断臂夹着毛笔,一字一字艰难地写。

风咧咧地吹,纸扑扑在飞,他每写一个字,旁边有一个同伴帮助他把纸往上挪一挪。很多人无言地围观。我放了一些钱在他面前,他冲我笑了笑,说:“谢谢你!”,他的声音清澈而阳光。

我沿着市民中心北面的路走,白天太阳的热气还没有完全消散,马路上还蒸腾着细细的热浪。我本想沿着中心书城二楼平台一直朝南走,没想到刚走到楼梯一半处,就看到一对男女在平台上热吻。他们眼光不错,在这个天高云淡空无一人的地方接吻真的再合适不过了。

我被他们惊吓的同时,显然也惊吓了他们:他们迅速地分开,努力装作若无其事。我心里说了句:“抱歉,你们继续。”就打消了去平台的念头,折回原路继续向东。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从建筑设计的角度,市民中心这个耗资惊人的庞然大物非常不受深圳市民欢迎,虽然它由所谓美国的大牌建筑设计事物所设计,但它千真万确是一个垃圾作品:它的横向尺度太巨大,纵向却只有区区五层楼,于是,顶部那花费天价造出的所谓大鹏翅膀根本无法让人看出它展翅欲飞的雄姿,反而使它像极了一只受伤倒地的大鹏鸟趴在那里。

深圳人说,这是深圳最丑陋的十大建筑之首。我听说,一个美国人看到花了二十多个亿建的主体色彩为红和蓝的市民中心惊呼:“你们深圳真有钱,盖这么大这么漂亮的加油站!”虽然深圳这个所谓的标志性建筑那么不得人心,但并不妨碍很多人选择在这里的大草坪上谈恋爱。

一个女环卫工人还穿着工作服,捧着一只快餐盒坐在这片草地上吃着。一个男人,坐在她身边,安静地看着她吃饭。环卫女工还没有下班,她的手推车在草地边停着,那个男人的破自行车紧紧地依着她的手推车。

我猜,他们可能是挤出一点难得的时间,在女人匆匆吃快餐的间隙见个面。我回头看着都是光着脚坐在草地上的他们,以及那两辆破破的但紧紧依在一起的车,被他们感动和温暖着。

市民中心每个入口都有保安值守。一些窗口依然灯光雪亮。走到市民中心南面的一条路上,我看到一个穿保安服的小伙子正在教另一个穿着便装的小伙子怎么样正确地敬礼,那个便装小伙子笨手笨脚,每做完一个动作,两个人都哈哈笑着。

走到深圳广电大厦前,看到一长条生态卫生间。在深圳这个卫生间匮乏的地方,突然在一大片空荡荡的地方冒出这么多卫生间真奇怪。我想了半天,明白了:这里是最初的高交会会馆,几年前它被拆除了,但配套的大量卫生间却留了下来。

这一长溜卫生间的中部几间房子竟然有人住,每个房间只有四五平米,里面的陈设也热热闹闹五脏俱全。一间没有人的房子大开着门,我看到一只擦洗得干干净净的电饭煲。

在另一户人家,一对夫妻正仰头看着架在冰箱上的电视,那个女人坐在小板凳上大张着嘴笑着。他们旁边就是公共厕所,这间房只有四五平米,但是这样一个普通的夜晚,和男人守在一起看电视的女人笑得像一朵美丽的花。

晃悠在中心区的这个夜晚,让我无意中看到了很多:没有手却写着漂亮毛笔字的小伙子、无人的平台上热吻的男女、坐在草地上谈恋爱的环卫工人、一遍遍教别人敬礼的小保安、公共厕所管理人员只有四五平米小屋里灿烂的笑容… …

晚风吹来,轻暖细腻,回头望了望星星灯火里的中心区,我心头忽然涌出无限的柔情。我在想,回到家,点亮那盏灯,我得拿出日记本,写写久不动笔的日记了。

(写于2007年7月4日)


第十三篇:少年宫:音乐飞扬的浪漫夜晚

我第一次发现这三个小伙子是在少年宫前的广场上,那时我正游荡在中心区宽宽的马路上,灯光朦胧,行人寥寥,夜色迷离,晚风微拂,流畅的电吉它和一个沙沙的男人歌声随着风传过来。

循着声音,我来到少年宫广场,看到一个小乐队正在演唱,一个主唱,一个吉它手,一个敲非洲鼓的鼓手。歌手唱得非常好,几乎就是唱片里的效果,两个伴奏的小伙子自得其乐眯着眼睛很享受的样子。他们前面的台阶上,已经坐了一排人,认真安静地听着歌。

我站了很久,一首接一首地听,因为有了这只乐队华丽感伤的音乐,我这个无所事事东游西逛的夜晚,突然显得没有那么空了。

昨天晚上,我又去少年宫前找他们。我没想到一路会碰到那么多流浪歌手和自娱自乐的乐队,他们云集在以音乐厅为圆心一两公里的范围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小片范围,在这晴朗的夏夜里,互不打扰地唱着各自的歌。

一个穿白色格子衫的小伙子,站在儿童医院公交站后面,用细腻的嗓音唱着《外面的世界》,他的嗓子有些唱哑了;一个仙风道骨的白胡子民间艺人,拉着二胡《二泉映月》;再走过三十来米,一个长发歌手孤独地唱着自己的原创歌曲,立在他前面的大牌子上写着:“为了梦,独走天涯路”,可他这里没有一个听众。

马路对面的那个乐队前云集了几十个听众,人们散散地站着,听罢一曲就热烈地拍着巴掌。我走过去,发现他们正是我想找的乐队。主唱今天多了一只长笛,他正在演奏的是《绿岛小夜曲》,他先吹一段清亮的笛子,再深情地演唱着;那个戴着眼镜敲非洲鼓的小伙子有着戏剧化的表现欲,他像梦游一样摇着身体在空地前晃来晃去,一双手像急促的雨点,把那只鼓打得帅极了。

今天晚上音乐厅有一场音乐会,它刚刚散场,从那里和中心书城出来的人很多都被这只高水平的乐队吸引了,它面前围着的圈子越来越大,甚至不远处环形木椅上也坐满了人,每个人都安静而专注地听着。宽宽的马路上偶尔奔跑着车辆,朦胧路灯下,这只乐队用高水平的演唱让此时此刻城市的夜晚充满了浪漫和感伤。

再走四五十米,是六个像是九〇后的男孩子,穿着前卫的衣服、反扣帽子的他们正在玩着奇怪的音乐,从麦克风里传出节奏感很强的“嘟嘟咚嘟嘟咚”的口技,一会儿那声音又像是金属感的噪音。

等我走远了,依稀听到他们在唱节奏很快的RAP。他们不是卖唱的歌手,因为前面没有摆出收钱的盒子,这几个孩子纯粹就是自己玩音乐组成的小圈子。

真奇怪,今天晚上的中心区怎么会突然云集了这么多歌手和乐队?那情景几乎像法国每年6月21号的音乐节,来自世界各地的乐队在广场上通宵演奏,我一直很想有朝一日去那个现场,感受晚风中由音乐带来的快乐狂欢。

没想到,无意中闲走来到的福田中心区却给了我一个充满音符和浪漫的相似夜晚,空气中像醇美的酒一样飘满了音乐,广场上聆听的人们安静而专注,这一切,突然出现在这个城市,几乎像做梦一样。

(写于2009年5月17日)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待续)

(我是@法语朱老师,从1993年开始坚持写作。如果你喜欢我的文字,欢迎你点赞、转发、留言,非常感谢!)

---------------------

学法语必看的公众号: 微型法语课堂

喜马拉雅: 微型法语课堂

知乎: 法语朱老师

今日头条: 法语朱老师

小红书: 法语朱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