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浪计划# 语言是一种非常有趣的东西,每种语言中都有外来语,外来语以各种方式进入到某一种语言里,有时候甚至还会出现变异,中文便是如此包容性极强的语言。

出租车,英文TAXI,几乎在全国都被译为“的士”,而这个译名是用粤语方言音译的,因为粤语中的“的士”读作“desei”,音和英文中的TAXI一致。中国人,包括中文最有意思的就是能够接受外来的新词,并且将其进行进一步的同化,变成中文的词,而且是和各地不同的方言进行结合。的士被大众接受为出租车的代名词之后,一切和出租车的功能沾上边的都变成了的士。

Taxi的中译名及其在方言中的变异(Taxi的中译名及其在方言中的变异)(1)

Taxi 的士

在北京,一种小面包车成为出租车的一种,为了与其他的出租车区分开来,北京人把面包车的“面”字留下,加上的士中的“的”字,造出了一个新词----面的。这种车便宜,能容纳的客人较多,在九十年代很受青睐,现在估计已经没有了。据说北京还有一种的,叫板的,就是大板车,因为是出租自己的力气帮别人拉活儿,所以虽然只有两个车轱辘,也算出租车的一种,获得了这么个称呼。

在武汉,最初拉黄包车的据说都是一些好酒的人因为老婆不给酒钱,要赚一些小钱买酒喝,才去拉黄包车,而武汉人把喝酒的人称为“麻木”,于是黄包车就被称为“麻木”,残疾人助动车因为要用能源,被称为“电麻木”。因为这两种也都属于车,而且也都是出租给他人使用,所以就有人把它们称作“麻的”。

在成都,听说也有这样一种车,是自行车旁带一个车斗,起初都是用来载老婆的,成都人把怕老婆的人叫做“耳朵”,因此这类车就叫“耳朵车”,而当这类车用来出租载他人时就也被称为“的”。

最好玩的是在抚州,一种是黄包车,但不是拉的,而是类似三轮车,车夫在前面骑,后面的人都坐得很舒服,一般车篷是红色,抚州人也利用了“的士”这个外来词,加上骑这种车的特点,即人们常说蹬三轮,给它取了个形象的称呼----蹬士,也就是蹬着的的士。而另外一种残疾人助动车起初设计都是给腿脚不方便的人外出使用的,可是后来有人也把它改造成可以出租载人的车了,于是结合的士和残疾人的特点,把它叫做“拐的”。不过现在在抚州市区已经看不到蹬士和拐的了,因为据说蹬士有损市容,拐的很危险,污染又大。拐的确实应该取缔,不过我对蹬士倒是情有独钟,因为我晕车,坐蹬士则非常舒服,而且价钱也不贵,其实我认为如果好好管理,蹬士可以成为我们市的一道风景线,就像北京的黄包车和成都的黄包车一样。这两种的士之前还可以在抚州市管辖的县和镇上看到,这两种车辆没有了以后,在抚州又出现用摩托车出租载人,结果又出了一个新词----摩的。

Taxi的中译名及其在方言中的变异(Taxi的中译名及其在方言中的变异)(2)

抚州的蹬士是红色车篷,更好看些

不知道在别的方言中还能否发现的士的变异词?欢迎分享。

语言真是一个奇妙的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