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州市位于四川省会成都西北部,距成都市区25公里,人口78万,面积1420平方公里,是成都市人口第三,面积第二的小康市。彭州是古蜀国建都立业的核心地区,自秦汉以来,建县设郡达2000多年,有着悠久的历史文明,素有“天府金盆”、“蜀汉名区”之美誉。

彭州位于东经103°10ˊ— 103°40ˊ、北纬30°54ˊ— 31°26ˊ之间, 属神秘的北纬30°地区。地处成都平原与龙门山过渡地带,山、丘、坝俱全,形成了“六山、一水、三分坝”的自然格局。4814~489米的巨大海拔高差,地貌的多样性,四川盆地亚热带温润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无霜期长的特点,决定了彭州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矿藏资源和旅游资源。

成都彭州有多少个乡镇 四川省成都市彭州市发展史及各乡镇介绍汇总(1)

彭州的特产有很多:

饮食:九尺板鸭 九尺鹅肠火锅 大伞牛肉 田鸭肠 胡子兔 小鱼洞冷水鱼 军屯锅盔 银厂沟老腊肉蔬菜:大蒜 韩国萝卜 蒜苔 莴笋水果:彭州柚 雷英葡萄 红岩西瓜

九尺板鸭是产于四川省成都市彭州市九尺镇的传统名吃,彭州市九尺的人们历来就有养鸭子的习惯,1986年九尺镇被四川省誉为“板鸭之乡”,早在明朝,九尺板鸭已颇有名气,是当地待客宴宾的必备菜式。

成都彭州有多少个乡镇 四川省成都市彭州市发展史及各乡镇介绍汇总(2)

历史沿革

彭州历史悠久,在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时期即有彭人在此生息繁衍,之后立业兴国,建都瞿上(今彭州新兴镇)。

唐武后垂拱二年(公元686年)置彭州。彭州称谓《元和郡县志》释为“彭州以岷山导江,江出山处,两山相对,古谓之天彭门,因取以名”。此为今彭州名称的由来。

彭州历史悠久,相传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时期即有彭人在此劳动生息繁衍。之后立业兴国,建都程上,成为古巴蜀族立国的原始核心部分。《华阳国志》说:“蜀工鱼凫于湔山 ,“后有王日杜字,教民务农,移治郫邑”。今考“程上”即为新兴镇,“湔山”即起于新兴镇附近之阳平山,“郭邑”即桂花镇、隆丰镇、丽春镇、庆兴乡相毗连的“九陇”黄土丘陵。

公元前316年,秦灭蜀后推行郡县制度,始于境内置县,今境内为繁、郫、湔氐三县地,束手蜀郡。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权割据,更迭频繁,彭州的建置沿革也变化纷繁,境内先后置为繁县、南普寿县、南晋寿郡、天水郡、九陇郡、东益州等等。隋统一全国后,推行州县二级制,公元583年罢九陇郡为九陇县,公元602年置蒙州,领九陇、清城、郭县。唐高宗仪风二年(公元677年)又在九陇界南置蒙阳县。

唐武后垂拱二年(公元686年),置彭州。《元和郡县志》说:“彭州以岷山导江,江出山处,两山相对,古谓之天彭门,因取以名”,此为今彭州名称的由来。彭州历唐宋元三代,均以天彭镇西北故繁城为州治,先后领九陇、导江(今都江堰市地)、唐昌(今郫县地)、蒙阳等县。这个时期彭州商贾云集,市场繁荣,为川西重要的商贸中心。元代诗人汪元量〈彭州歌》赞:“彭州昔号小成都,城市繁华锦不如。”足见其盛。明代在地方行政建置上推行府州县三级制,在洪武十年(公元1337年)降彭州为彭县,蒙阳县亦废州为镇。明、清两代,彭县皆隶于成都府。

辛亥革命后彭县曾先后隶西川道、四川省第一行政督察区。

建国后,彭县隶属温江专区,境内分8区、30乡、4镇;1983年温江地区行政公署撤销后,改属成都市。1993年11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彭县撤县设立彭州市,12月28日召开大会隆重庆典。辖16镇、12乡,从此彭州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历程,今后的彭州将如同彭州市花“牡丹花”一样更加繁荣、富强、昌盛。

天彭街道

一、城镇概况

天彭镇位于成都平原西北部,距成都市区21.3公里,是彭州市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全镇幅员面积82.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9148亩,总人口约16.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8万人,非农业人口9.4万,是彭州市的第一中心城镇。

二、自然资源

天彭镇属亚热带西南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雨热同期,有利于发展农业。年平均气温15.7oC,最冷月份为1月,极端最低气温-6.2oC;最热月份为7月,极端最高气温36.9oC。年降水量900~1300毫米,年日照数在1100~1400小时,年平均无霜期227天,湿度较大,通常在80%左右。

水系有沱江、岷江两大水系贯穿镇域。北面为沱江水系湔江,源出北部高山区,由北向南汇入岷江水系的人民渠。岷江水系的青白江由西向东横贯全境,与湔江分流各河道相交,形成水利网络,地下水极为丰富。

三、历史沿革

天彭镇源起乾隆年间,“天彭”系对山岳之称而得名。建国后1950年彭县人民政府成立,全县划分5个行政区。1950年1月24日正式建为中心镇,隶属彭县第一区。同年6月改建为彭县第8区,隶属彭县。1952年6月改为第8区人民政府,1954年改建为彭县第六区区公所,1956年改建为城关镇人民委员会,1969年1月18日建立城关镇革命委员会,1978年恢复城关镇人民委员会,1981年全国地名普查,镇正式更名为彭县天彭镇,隶属彭县直辖区级镇。2004年9月合并西郊、利安两镇,成立天彭镇中心镇,是彭州市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

四、社会资源

全镇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23,5000万元,农业总产值1,6598万元,乡镇企业5321个,实现销售收入11,7800万元,利税4005万元,其中产销额上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6个,上100万元以上的企业27个。农民人均纯收入3900元,拥有西南地区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东南西北均有一级公路相通,成彭高速公路的竣工通车,为全镇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村镇体系现状

1.空间结构

全镇已初步形成城区、中心村、基层村三级的体系。城区是全镇的中心,社区18个,中心村场镇1个,基层村33个,自东、北、西三方以村道同中心城区联系起来,整个村镇体系以单中心的放射状结构。

隆丰街道

 隆丰镇地处彭州市北部距,彭州市3公里,距成都市44公里,属于“天府之国”的腹心地带。镇政府驻地隆丰场距成都市44公里。省道成(都)白(水河)公路,彭(州)白(水河)铁路呈南北纵贯全境,交通十分方便,是通往省级风景名胜丹景山、九峰山、银厂沟的必经之道。全镇幅员面积47平方公里。这里,物华天宝,交通方便,经济、文化发达,享有“川剧之乡”,“兰花之乡”和“大蒜之乡”的美称,被市委,市政府列为优先发展经济“一条线”乡镇,被列为市首批加快小城镇建设重点镇,连续两年被列为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地区,并被推荐为全国文化模范乡镇。   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镇政府驻地隆丰场建于清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取“发达兴隆,人寿年丰”之意故名。历来是彭州西山7场之门户、商品交易之中心、商贾云集、市场繁荣。建国以来,隆丰镇行政区划有过两次变化:1955年8月撤区并乡,隆丰、堋口合二为一名隆丰;1992年10月撤区并乡建镇,将百贤、楠木、九陇三镇的11个村划入隆丰镇。   资源丰富,经济繁荣。隆丰镇山、丘、坝皆备,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湔江支流7条河渠由北向南纵穿全境,全镇自流灌溉,旱劳保收,是“天府金彭”重要粮仓和副食品及中药材生产基地。矿藏富有白泥、砂石和天然气等,尤其天然气资源有着广阔的开发前景。该镇现已形成了以建筑工程、建材,医药、化工,机械加工、食品加工、商品流通为主支柱产业。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近年来,隆丰镇根据本地自然生态条件和资源优势,积极发展“三高”农业,被列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区,并先后建立了小麦商品粮,优质蔬菜、中药材、彭州柚、食用菌、五倍子,蚕桑等商品基地,其中,大蒜、蒜台盛销西北、东北各省,享誉全国,素有“中国大蒜、蒜台第一乡”之称。   对外开放,加强合作。自改革开放以采,全镇已先后同台湾、香港、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的一些友好人士及商社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台湾同胞也在我镇投资千万建立了“亿资建材厂”。   以花为媒,广交朋友。隆丰镇人民爱花种花,蔚然成风,千家万户广种兰花。“大红朱砂”、“金鸡黄”名晶闻名国内外。兰花已成为隆丰镇的一个“特色生产”,从而具有“兰花之乡”美称。   2019年,撤销隆丰镇、军乐镇,设立隆丰街道,以原隆丰镇和原军乐镇所属行政区域为隆丰街道的行政区域,隆丰街道办事处驻兴府街103号。

濛阳街道

濛阳镇位于成都市北郊、彭州市东南部,距成都市区22公里、绕城高速公路16公里。濛阳镇地处成都市辖区内彭州、青白江、新都和德阳市辖区内什邡、广汉等几市县交界处,幅员面积82平方公里,总人口6.8万人,辖21个村、7个社区居委会;城镇建成区面积1.5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1万人,流动人口超过1万人。是医药宗师唐宗海、川剧大师阳友鹤、抗日名将李宗舫、革命先烈杨达的故乡。   悠悠濛江水哺万千濛州人万年不衰,沧桑濛州城育代代濛阳人千年不息。在1400年的浩荡文明史中,濛阳以其独特凝聚力和辐射力,成为古代重要商业物资集散地,成为彭州市最大的区域中心镇,将成为一颗在成都北郊冉冉升起的明珠。   濛阳镇历史悠久,素有“濛州左都、天彭重镇”之称。隋仁寿二年(公元602年)置濛州,领九陇、清城、郫县;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废濛州所辖县改隶蜀郡;唐初,改蜀郡为益州,复置濛州;唐高祖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分益州之九陇、绵竹、导江三县置濛州;唐高宗仪凤二年(公元677年),因位于濛江之北改置濛阳县,隶属于益州;武后垂拱二年(公元686年)置彭州,辖濛阳县;历经唐、宋、元、明四朝,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彭州改州为县,濛阳也改县为镇,称濛阳镇至今。2004年,濛阳镇与三邑镇、竹瓦镇合并为现濛阳镇,并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镇。2005年初,濛阳镇被确定为成都市14个优先发展重点镇之一。濛阳镇拥有距今3000年的商周文化遗址和濛阳古城遗址,拥有江西会馆、福建会馆、湖广会馆等文化场所,是医药宗师唐宗海、川剧大师阳友鹤、抗日名将李宗舫、革命先烈杨达等名人志士的故乡。   境内名胜古迹纵多,歌谣“东塔南桥西石头,北街有个魁星楼”简单概括了濛阳境内东塔、南桥、西石头、魁星楼四大主要古迹。但是由于历史上的人为破坏,许多文化古迹都损坏严重。近年来,濛阳镇充分利用历史资源,正积极对遗址进行重建或修复。最为著名的要属濛阳镇青龙村境内的距今3000年的商周文化遗址,与闻名全国的广汉三星堆文化遗址同在一个台地之上,遗址总面积达1平方公里,先后在该遗址出土了数十件青铜器,包括刻有精美纹饰的青铜酒器和大量青铜兵器,属于距今3000年左右的商末周初时期之物。

致和街道

 一、概况   致和镇地处彭州市南大门,幅员面积64.5平方公里,农业人口67294人、居民人口4700人。成彭高速彭州的起点,成灌铁路贯穿全境,可谓交通四通八达。致和镇有优越的地理位置,是彭州市向南发展的主区域,也是彭州市的工业开发区所在地。同时也是成都市半小时经济圈的发展区域。其投资环境优越,目前已先后有联邦制药、力思特制药、联泰化工、宜尔爽制衣、东太印染、茂良皮革、华明电器等诸多大中型企业到致和落户,发展势头良好。加之本镇原有的民办企业,如:双虎家私、齐心家私、齐心包装厂、世豪冶业等较大私营企业的带动和发展,使致和不但是工业重镇。而尼众佛学院的建成,彭州重点名校彭州中学地处境内,加之在不久即将建成的规范化学校,致和镇将成为彭州市的教育名镇,同时也是农业发展重镇。   二、投资环境   1、交通优势:致和镇位于成都北郊,地处彭州市南大门,是城乡结合部。境内交通发达,青灌铁路贯穿全境,年货运量可达4000万吨,也是成彭高速的起点,成彭高速全长19.92公里,从致和到成都用时只要10分钟。出境公路有成彭路(全长20公里)、成彭高速(19.92公里)、彭郫路(15公里)、汉彭路(40公里),并且实现了村村通水泥公路,为企业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2、能源优势:致和镇境内有丰富的水源水能,人民渠一、二、三、四、五、六、七号支渠贯穿全境,为辖区内工业用水、灌溉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青白江绕境而过,水能优势强大。境内有两个大型水利发电站──太平电站(地处棋盘工业区)、致和电站(地处彭州工业开发区),装机总容量7070千瓦,年发电量3200万度。致和境内有大小变电站2个,为工农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能源保障。天然气管道铺设到位,能保证企业发展用气。   3、劳动力优势:致和镇有人口6.7万人,其中农村剩余劳动力2万余人。近年,致和镇加大了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培训,提高了剩余劳动力的素质,为企业用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加强对剩余劳动力的档案建设,方便企业选人用人。一般企业职工年工资6000~10000元,管理人员年工资10000元~100000元。

龙门山镇

位于彭州市北部山区,距彭州市区40公里,有省级成白公路相贯其间,并有小火车(彭白铁路)通往市区。全镇幅员面积368平方公里,全境皆山,层峦叠障,磅礴巍峨。最高太子城海拔4,812米,山麓平地海拔也达1,073米。北接阿坝州,西连都江堰,东邻什邡县,南靠小鱼洞镇,龙门山镇清代末设场,因境内矿藏丰富,取“宝藏与焉”之义,故名宝兴场。民国于此设乡,以驻地得名宝兴乡。1990年撤乡建镇取名龙门山镇,镇人民政府驻地白水河。  龙门山镇景色宜人。境内风光奇异,山水秀丽。被游人誉为“天然大空调”的避暑胜地──国家级风景旅游区九峰山、银厂沟,具有壮、险、秀、幽的风格,有峡谷栈道、龙潭飞瀑、彩虹幻影、奇峰怪石、原始森林、云海佛光等,四季有景,别具情趣,是旅游、疗养、度假之胜地。   龙门山镇资源丰富。境内处于龙门山脉的过渡地带,雨量充足,物产丰富,林木茂密。森林覆盖率达56%,木材蓄积量21万立方米,盛产名贵中药材和山珍植物,还有国宝大熊猫等珍奇动物。矿藏有铜、镍、铁、磷、沙金、石棉、石墨、滑石、石灰石、蛇纹石、石英石、花岗石、无烟煤等。   龙门山镇能源充足。境内处沱江水系湔江上游,又是龙门山断裂带,山泉多、水流急、落差大,水利资源丰富,是兴办小水电的最佳境地。目前,全镇已建小水电站总装机容量居全国乡镇前列,被誉为小水电之乡。   龙门山镇设施齐全。村村通公路,还有彭白铁路纵贯南北,交通十分便利。全镇经济和各项事业迅速发展。龙门山镇,山青、水青、人更亲。是投资开发的“风水宝地”。

丽春镇位于成都市西北45公里处,距彭州市区5.8公里,距都江堰市30公里,距郫县25公幅员面积79.1平方公里,人口6.6万。丽春镇东接彭州市天彭镇,西与桂花镇相连,北靠隆丰镇,南与致和镇接壤。

丽春镇

属彭州市的经济开发试验镇,1999年即被四川省政府列为“一条线”试点建设集镇。丽春镇原名丽春乡,宋时即以广植牡丹著称,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建场,遂以“美丽的春天”命名,是为丽春之名的由来,丽春场镇始建于民国24年,驻地名花街子,建场以来,因河水为患,场址三迁,初在北君平乡沙埂村,名汪家场,继迁至平桥东岳庙,罗汉寺一带,后又以现址花街子作场,直到现在。

丽春镇域内地势西北高于东南,相对高差为85米,其余都属湔江冲积平原,新开河,清白江支流由北至南纵贯境内,人民渠自西向东横穿镇域中南部,全镇土壤肥沃,灌溉便利,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摄氏15.5度,年降雨量1000毫米左右,属四川盆地亚热带季风温润气候,农作物产量稳定,多种经营有较大发展,农业生产以粮食作物为主,分大春小春作物和晚秋作物三类。

丽春镇主导产业为建材、机械加工、食品加工、粮油、茶叶、被服、运输以及饮食服务业等。

九尺镇

位于彭州城区东南,距市区8公里,幅员面积27.68平方公里。镇辖社区2个、行政村9个、农业合作社151个,总人口29799人。2005年,全镇乡镇企业增加值14922万元,农业增加值7890万元,增长6.1%;农民人纯收入达4496元,较上年增加484元,增长率达12%。   一、农业和农村工作   2005年,全镇加强对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技能培训,其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2000人,取得绿证70人;职业技能培训410人,取得技能资格证书361人;农民就业前引导培训806人。实现生猪出栏4.5万头,小家禽出栏135万只,畜牧业总产值增长4%,农民人均纯收入4496万元,在2004年的基础上增加了484元,增长率达12%。   大力发展九尺镇小家禽产业经济,2005年成立了九尺镇家禽业联合社和九尺家禽联合会2个规范化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立了孵抱、宰杀、腌卤等分会,会员人数达120人,农村专合组织和龙头企业吸纳农民务工520人。在双土、金沙等村新引进发展制种和养殖业土地承包业主3个,实现新流转土地250亩。

通济镇

位于彭州市西北部,距彭州市25公里,距成都市65公里,是彭州市西部山区的一个中心场镇,也是三河七场的中心地,东界葛仙山镇,西接小渔洞镇,南连新兴镇、磁丰镇,北邻龙门山镇、白鹿镇。   通济镇在清代属西乡梯云里,始建于清乾隆年间,驻地向家场,后因避湔江水患于清乾隆四十五年始迁于今址。   取其地处“三河七场”的中心,湔江渡口的要津并有接济交通发展经济之意,命名为通济场。原来是彭州市山区文化经济的中心,商品交流的集散地。1992年撤乡建镇,1992年将思文乡并入。   通济镇幅员面积73.5平方公里,农业以粮食、林业、食用菌、三木药材为优势,工业以煤炭、矿石、建材的采掘、加工业为主。   通济镇地处龙脉山褶断带及青藏高原冰川漂砾层所形成的丘陵、低山带,镇域内地质地貌复杂,湔江、甘溪河、麻柳河、白鹿河,“一江三河”贯穿境内。   通济镇属严热带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200C,年降水量1300毫米,夏无酷暑,秋多阴雨,冬无严寒,主要风向为西北风。   通济镇有十分丰富的矿产、水利、林业、药材资源,其中煤炭资源十分丰富。境内河流纵横,三条河流贯穿全境,水资源比较丰富,镇内有凤鸣桥梯级电站和镇办天台山电站,通济镇有林地上万余亩,彭州市国营林场座落境内,年木材采伐量可达万立方米以上。通济镇还是彭州市的食用菌生产基地,有食用菌,木耳、姬菇、香茹、金针茹等 。还有丰富的""三木""药材,雪山大豆、洋芋、黄瓜、蕨苔、黄花、竹等土特产。   2019年,区划调整后,通济镇辖原新兴镇和景山社区、通济场社区、崇德村、红山村、大坪村、筒西村、麻柳村、花溪村、春芽村、黄村、桥楼村、羊叉村、龙定村所属行政区域,通济镇人民政府驻三明路3号。

丹景山镇幅员面积64.4平方公里,是四川省第一批百镇试点镇,又是四川省战时人口疏散基地。原名九陇镇,因九陇山而名,即关口到唐昌的横山子。《太平寰宇记》说:“九陇山至永昌连亘至县界,曲曲而九折也。”古老的湔江滚滚南流,蜿蜒如带;巍然屹立的寿阳山、牛心山,夹江对峙。九陇镇坐落在彭州市北面,13公里的湔江出山口,雄居湔江分流之堰首,扼山区七场之门户,早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地形非常险要,故人们又称她“关口”。

丹景山镇历史悠久。相传,两三千年前,蜀族先民就在这里立国兴邑,垦创农业。以九陇为中心的古繁、郫、瞿上地区是蜀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是古天府之国农业经济的摇篮。在南北朝至宋朝的几百年间,曾在这里设九陇郡、县治所。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这里成了附近区、乡、镇交流政治、经济文化和信息的中心,越来越引人瞩目。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于1987年1月8日正式成立了九陇镇。由于九陇自唐朝以来,广种牡丹至今,诗人陆游在牡丹谱中说:“牡丹在中州洛阳第一,在蜀天彭第一。”因此九陇又称牡丹之乡。

敖平镇位于彭州市城区东北、小石河北岸,东接什邡市。1985年镇、乡合并仍名敖平镇。幅员面积33.83平方公里,年未耕地面积28736亩,辖敖家场2个社区和平安、曙光、石泉、双凤、下泉、中泉、凤鹤、枷担、定光、漆树、石音、济泉、民主、罗林、方桥、高河、河北17个村。总户数9013户,总人口32986人。境内敖(平)关(口)公路与彭什公路呈“丁”字形相连,是川西旅游环线的重要通道。我镇2001年被四川省命名为“川芎之乡”,1998年被成都市命名为“风筝之乡”。   镇内经济发展基础设施齐备,投资环境良好。天燃气到镇;有线电视网络、电话已进村;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网络覆盖全境;文化、娱乐、商业服务网点遍布镇区主要街道,是彭州市北部第三区片镇的商贸物流中心。   全镇地势平坦,河渠纵横,人民渠横贯南北,地下水资源丰富,耕地以水田为主,土壤肥沃,自流灌溉,有利于精耕细作,气候宜人,全年无霜期长。全镇年种植川芎面积达12607亩,总产达3156吨,是敖平镇的特色农业。

桂花镇位于彭州市的西部。距彭州市18公里,都江堰市17公里。东与隆丰镇交界、南靠都江堰市的天马镇、西依都江堰市的驾虹乡、北接磁丰镇。幅员面积64平方公里。   桂花镇丰乐场是三国历史著名人物张松故里,境内蒲阳河畔的三圣寺就是张松的故居,现在是我镇的重点旅游开发项目,这里古树参天,四面环水,又几百棵楠木树,遮天蔽日,高大挺拔,是罕见的楠木树林景观。   桂花镇山丘坝齐全,地理位置优越,水源丰富,蒲阳河、土溪河、桐麻河流经全境,在桂花场附近有占地近600亩的罗汉洞水库,内有罗汉寺,有近480米的天然溶洞,洞内有清晰可见的石佛,库区周围绿树成阴,景致宜人,是最佳的旅游休闲的理想去处。

白鹿镇位于彭州市北部、白鹿顶东南、白鹿河上游,距彭州市区36公里,东部与什邡市接壤。全镇幅员面积78.8平方公里,属山区和林地。全乡动植物资源丰富,分布有多种珍稀动植物品种;气候凉爽宜人,年平均气温12摄氏度;矿产资源以煤炭、石灰石为主,蕴藏量较大。   全镇旅游资源丰富,森林植被良好,景观秀丽独特,尤其以“青藏高原冰川漂砾”地质奇观蜚声中外,省级白鹿森林公园位于境内,塘坝子风景区更是国家级龙门山地质公园核心景区。   白鹿生产的无公害蔬菜久负盛名,农业主产玉米、马玲薯等旱地作物,经济作物以无公害蔬菜、“三木药材”和黄连为主。是彭州市“三木药材”基地,更是全国闻名的“黄连之乡”。   白鹿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宗教人文资源。《华阳国志》载:周慎王五年(前316年)秋,秦伐蜀,蜀王败绩,为秦军所害,其傅相及太子退至逢乡,死于白鹿山,开明氏遂亡。由此可见白鹿之名源远流长。全镇共有寺庙宫观遗址17所,均为佛、道两家所建,道教二十四治之漓沅治也位于境内。清代末民初,法国天主教传教士在此创建教会活动场所多处,以-院(领报修院)和下书院(无玷书院)最为知名,其中-院为培养高级神哲人员的高级修院,至今保存完好。

葛仙山镇位于彭州市中部,东接红岩镇,南邻敖平、军乐、隆丰三镇,北界白鹿、通济镇,西与丹景山镇接壤,地理座标北纬31o08’,东经130o57’,距天彭镇20公里,成都60公里。本镇以鸭子河为界,北是丘陵、低山区,南是广袤平原,幅员面积72.4平方公里,辖24个行政村,235个村民组,场镇社区居委会2个。全镇12134户,36378人,其中场镇776户,非农业人口3007人。耕地面积32925亩,其中水田30673亩。   全境自然条件优越,山、丘、坝俱全,地势由南向北逐步升高,最高点尖峰顶,海拔1362米,最低点涌泉村刘家院子,海拔662米。气候属四川盆地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年降雨量1000毫米左右,年平均气温15.5摄氏度,日照1000小时左右,无霜期长达278天,夏无酷暑,冬无严寒,为发展经济提供了良好条件。

东汉末年,葛永贵(亦名葛贵)道长修道于白石山,后羽化,因他能驱邪辅正,遂名葛仙山。晋末,成汉政权创始人李特,被广汉益州刺史罗尚追击至繁县之官桑(今官仓村),李特战死(见《华阳国志》)。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于咸亨二年应九陇县令柳太易之邀到九陇,游葛仙山,著有《山中》诗:“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并著《莲花峰赋》,曾朱书于葛仙山殿壁,惜失传。唐四川节度使韦皋,微时师事葛贵,经仙翁指点,后果高官,皋为葛立祠,并作记。“泉名富贵,韦节度之故步犹留;峰矗莲花,王子安之佳篇可读”联语,记述了王勃、韦皋来葛仙山游历的佳话。清代四川按察使黄云鹄多次游葛仙山,在其《天彭记游》等篇中均有记载。清代才子李调元,留有咏葛仙山的诗篇。大曲境内云居院塔为宋塔。花园村内宝台寺石牌坊系清代康熙年间建造。熙林村境内一巨大岩石上镌刻有清代四川按察使黄云鹄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