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历史传说(历史上梁山伯与祝英台是否真有其人)(1)

西方有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国有梁山伯与祝英台,都是人类史上爱情悲剧的巅峰。梁祝传说故事是一部宏伟的交响乐,它奏出了自由的颂歌、爱情的颂歌和生命的颂歌,在那个男女授受不亲的年代,它谱写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段惊世骇俗的同学恋歌。

梁祝传奇故事最早见于唐代的《十道志》和《宣室志》等唐传奇小说故事,尽管故事梗概比较简略,但雏形初具。梁祝故事发展得有板有眼,当数清代俞樾的文集《茶香室四钞》中援引的《祝英台小传》,祝英台生活在东晋时代,出身于浙江上虞大富人家,“生无兄弟,才貌双绝”,英台女扮男装,入书院求学,在路上遇到绍兴人氏梁山伯,两人一见如故、情投意合、惺惺惜惺惺,同窗三载同吃同睡,而梁山伯竟然不知祝英台是个女子。十八相送后,英台种种暗示,梁山伯意识到祝英台的女儿之身,悲剧就此展开。

单就民间故事来说,老百姓塑造的脍炙人口的梁祝艺术形象可能有成百上千种,分散在浩如烟海的文献典籍当中,我们不断地挖掘,便有不断地新的意趣和新的艺术感受。京剧有《英台抗婚》、川剧《柳荫记》,越剧《梁祝哀史》更是以圆润婉转的舞蹈、软浓香甜的唱白、低回悠扬的丝竹,将江南迷离异常情调的梁祝演绎得神鬼共泣,几乎令其他艺术形式的梁祝黯然失色。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典型的同学恋情,跟我们今天大学校园里随处可见,成双入对的小情侣,在本质上其实并无二致。只是在古代,女子并无读书的先例,祝英台大概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走入高等学府的女学生。为何他们的同学恋情能够传唱至今而历久弥新?大概在于他们情感的忠贞纯洁,太令人感佩了。与后来《西厢记》相比,张生与莺莺才刚见上一面,就开始在后花园互赠情诗、暗通款曲,梁祝之爱情实在纯洁至极!

跟我们现代校园爱情相比,他们的爱情不仅纯洁,而且坚贞。他们面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巨大障碍,英台却始终此心不移,且看楼台相会后,英台内心悲苦而不安,看着失意而绝望的山伯兄黯然离去,那一番宣誓剖白自己心迹的话语:

“送兄送到藕池东,荷花落瓣满池红,荷花未老结莲子,梁兄访我一场空。

送兄送到小楼南,你今日回去,我心不安。我和你人世无缘成佳偶,天上和你再团圆。

送兄送到曲栏西,你来时欢喜去悲凄,今日你我分离后,人虽分离心不离。

送兄送到画堂北,劝君回家不要哭。英台不是无情人,一片真心如碧玉。”

梁山伯回到家里,由于极度的失望与思念,从此一病不起。他们三年的同窗生涯结束了,他们的虚拟同学情谊也结束了,但正当他打算将“同学恋”升华为夫妻情的时候,一切都成了镜中花水中月。梁山伯回想起与祝英台三年朝夕相处的点滴,几乎要长使男儿泪满巾了,最后以死来还英台的这段不了情,他忘不了草桥结拜,情同手足;忘不了同窗三载,同食同住;更忘不了十八相送,情深意长。原以为天赐良缘,能成就一段好姻缘,没想到棒打鸳鸯,心上人已经被许配给他人。

梁山伯与祝英台这对才子佳人,之所以未能成功结成佳偶,原因还是门第的齐大非偶,在封建时代,似乎是无可避免的,这是老生常谈的话题,无须细表。马文才究竟是不是膏粱纨绔子弟?为突出他腹黑的反面形象,各种戏曲、野史、传奇小说等将他描述成一个猥琐而极具破坏性的人物,其实毫无历史根据,创作者只为给老百姓带来一丝心理安慰,突出梁祝恋的凄美悲壮。

梁祝旷世绝恋结局虽然凄冷悲惨,但在当时,他们的“同学恋”无疑是为当时人们所接受的,因此人们给他俩幻想出一个浪漫无比、委婉动人的结局,死后化蝶而去,终获爱之自由。

历史的真实中到底有没有梁山伯与祝英台?有版本描述说,英台在山伯死后,出嫁马家,前往山伯墓前凭吊时,突然狂风大作,英台在山伯墓前失声痛哭,忽然大地裂开,英台坠入墓穴,外面仅留下她的衣裙。同时,坟墓里飞出一黄一黑两只大蝴蝶,相传黑色的那只蝴蝶是祝英台,黄色的那只蝴蝶是梁山伯。东晋宰相谢安听了这个故事,上奏朝廷,皇帝感念英台的忠贞爱情,封她为“义妇”。

到了宋朝,又有人一度把梁祝的爱情故事映射到我们所喜爱的杰出女词人李清照身上。考证出来李清照和其丈夫赵明诚就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原型,先不说这样的穿凿附会有几分可信度,可见,老百姓希望现实中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能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对他俩充满了喜爱之情。就像现实中不曾有牛郎织女,也无玉帝的凌霄宝殿和王母娘娘用金簪划出的天河,但在七夕的夜晚,我们仰望星空,不自然会想到小时候在豆棚瓜架下等待牛郎织女相会的情景,他们如同真实的历史人物,一直都贴近着人们的心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