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第一次听到钱钟书先生的《管锥编》这本书,应该是在十多年前。那个时节,自己还在读高中,记得某次逃课外,在网吧浏览关于钱钟书以及《管锥编》的信息,谋篇文章评价《管锥编》为“国学大典”,一时间心中视其为天书。很多人认为此书非国学知识扎实的人不能读懂,虽然心中激励想要读上一读,却也一直认为自己一个凡夫俗子,理解不了这样的大作。

钱钟书是怎么学好的(应该以何种心态读钱钟书先生的管锥编)(1)

钱钟书先生

只是后来上了大学,在学校图书馆,第一次见到《管锥编》,已经是三年以后的事情。躺在图书馆的这部《管锥编》排放整齐,页面整洁,没有翻看,涂画翻折的痕迹。这是我第一次翻开《管锥编》,从图书馆来来回回借了很多次,最终离校的时候也没有把《管锥编》册一读完。

四册《管锥编》

上班之后,自己买了一套属于自己的《管锥编》,重新捡拾起来,细嚼慢咽的竟然读了下来,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总算是把这本在心里念念不忘十多年的《管锥编》从头到尾读了一个遍。在读这本旁征博引的巨作过程中,我发现,此书并非是那只属于少数人才能读得懂的天书。对于很多喜欢国学的朋友来说,即便国学基础不足,也可从《管锥编》其中汲取到最够的给养。下面我就说说自己在读《管锥编》时的体验。

“管锥”二字,出自《庄子·秋水》。在《韩诗外传》中有:“譬如以管窥天,以锥刺地。所窥者大,所见者小,所刺者巨,所中者少。” 很多人认为《管锥编》难读,难懂,大多存在从这本书中“窥天”“刺地”的目的,期望能够一览所有,浏览所有,从大处着手,汲取钱钟书先生在书中所有内容。

而对于国学水平有限的人来说,读《管锥篇》不需要从大处着手,从细小处浏览此书,如果《管锥编》是一片浩瀚无际的天空,我们只需要把视线停留在“以管窥天”所看到的那个“小”。如果《管锥编》是一片大地,我们只需要把眼睛集中在“以锥刺地”所刺中的那个“少”。以《管锥编.周易正義一.論易之三名》为例,这一则讲述的在中外文化中“一字多意之同时合用”的内容,以举例的形式讲述一个字在一句话中存在两个,甚至更多的意思,有时甚至一个字截然相反的两种意思,同处一句话的情况。对于很多人来说,由于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汉语言的学习,难以理解“一个字在一句话中有多种意思,甚至截然不同的意思同处一句话”这种情况。这就是,我们前面说的大。而我们只需要看小就可以了啊。在《論易之三名》这一则中,我们只需要读懂下面几处就可以了。

钱钟书是怎么学好的(应该以何种心态读钱钟书先生的管锥编)(2)

《论语》一书中,“论”字含有五种意思,正式这五种意思,涵盖了《论语》一书的所有宗旨和意义。记住一个“论”字,就能明白《论语》这部书具有何种社会目的。《論易之三名》写到:

一云:“論”者次也,言此書事義相生,首末相次也;二云:“論”者理也,言此書中蘊含萬理也;三云:“論”者綸也,言此書經綸今古也;四云:“論”者輪也,言此書義旨周備,圓轉無窮,如車之輪也。

将这段话转换成简体字为:

一云:“论”者次也,言此书事义相生,首末相次也;二云:“论”者理也,言此书中蕴含万理也;三云:“论”者纶也,言此书经纶今古也;四云:“论”者轮也,言此书义旨周备,圆转无穷,如车之轮也。

“事义相生,首末相次”,“蕴含万理”,“经纶今古”,“义旨周备,圆转无穷,如车之轮”,这四点可以用作评价《论语》这本书,也是给这本书性质的盖棺定论。与朋友在外聊天时,说上这么一段,岂不是瞬间高大上。

钱钟书是怎么学好的(应该以何种心态读钱钟书先生的管锥编)(3)

《論易之三名》中,诸如此类的“小”,还有“《白虎通.衣裳》:’衣者隱也;裳者障也’。”说的不就是衣服最本质的含义吗?在阅读过程中还可以加入自己的理解。在读《周易正义.九睽》时,我在书上写下“读此书,不在于读其中的词文字意辨析。而是要看其中的摘抄文句,观摩明晰”,对于我们来说,“此书贵在引用经典与一处”,不需要我们在四处寻找。

如《管锥编.史记会注考证.封禅书》中有“封禅者,合不死知名也”,“中国人死者,云神魂归岱山”,“经来白马,泰山更成地域之别名”,“泰山地域恶鬼畜生道”等句,让我们对古代皇帝封禅,泰山在神话故事中的地位,有不一样的理解。

《管锥编》中诸如此类的“小”和“少”,比比皆是,阅读这样的“小”,并不需要太多的国学常识就能理解,且能够为阅读者打开一扇别样的窗户和视野。《管锥编》中既然有这么多的“小”和“少”等着我们去发掘,为何还要让它埋没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