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末年六大贼下场(丞相问司寇为何不禁止盗窃)(1)

北宋末年六大贼下场(丞相问司寇为何不禁止盗窃)(2)

北宋末年六大贼下场(丞相问司寇为何不禁止盗窃)(3)

鲁襄公二十一年,邾国的庶其带着漆地和闾丘逃亡前来,季武子把鲁襄公的姑母嫁给他作妻子,对他的随从都有赏赐。

当时鲁国的盗贼很多。鲁襄公在位时,当时鲁国的盗贼很多。季武子对臧武仲说:“您为什么不禁止盗贼?”臧武仲说:“盗贼不可以禁止,纥又没有能力。”季武子说:“我国有四面的边境,用来禁止盗贼,为什么不可以?您做司寇,应当从事于禁止盗贼,为什么不能?”武仲说:“您把外边的盗贼叫来而大大地给予礼遇,怎么能禁止国内的盗贼?您做正卿,反而使外边的盗贼进来,让纥禁止国内的盗贼,怎么能够办到?庶其在邾国偷盗了城邑而前来,您把姬氏作为他的妻子,还给了他城邑,他的随从人员都得到赏赐。如果用国君的姑母和他的大城邑对盗表示尊敬,其次的用皂牧车马,再小的给衣服佩剑带子,这是赏赐盗贼。赏赐了而要去掉他,恐怕困难吧。纥听说过,在上位的人要洗涤他的心,专一地以诚待人,使它合于法度而且使人们相信,可以明确地验证,然后才能治理人。上面的所作所为,是百姓的归依。上面所不做的,百姓有人做了,因此加以惩罚就没有人敢于不警戒。如果上面的所作所为百姓也照样做了,这是势所必然,又能够禁止吗?《夏书》说:‘想要干的就是这个,想舍去不干的就是这个,所要号令的就是这个,诚信所在的就是这个,只有天帝才能记下这功劳。’大约说的是要由自身来体现言行一致。诚信是由于自己的言行一致,然后才可以谈建立功劳。”

正卿是春秋时部分诸侯国的执政大臣兼军事最高指挥官,上卿兼执政卿于一身,相当于丞相。司寇,西周始置,位次三公,与司马、司空、司士、司徒并称五官,掌管刑狱、纠察等事。孔子曾做过司寇。

上梁不正下梁歪,正卿如此处事,让司寇都不好意思执法了。

但是,细想一下,这种荒谬似乎一直存在着。庄子说:“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墨子对鲁阳文君说:“世俗的君子,知道小事却不知道大事。现在这里有一个人,假如偷了人家的一只狗一只猪,就被称作不仁;如果窃取了一个国家一个都城,就被称作义。”

即使是在国外,亦然。法国文论家艾利·福尔在其《拿破仑论》一书中这样给拿破仑辩护:“事实是,他犯法,他杀人,他撒播复仇和死亡的种子。但他又制定法律,追寻并消除罪恶之源,到处建立秩序。他是个凶手,又是个革除,弊害的人。作为一个平常人,他本来是应当被绞死的。但他处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因此是清白无瑕的;他以坚定的手段赏善惩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