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阶层的现状(国庆回乡见闻谈阶层固化和阶层流动)(1)

国庆期间,带着小孩一家四口回去了岳父岳母家。依稀记得上次回来,已经是6年前了,当时儿子还不到一岁。

我和太太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向往大城市,从来没有所谓的乡土情结。

自从读大学后,回老家的次数逐渐递减。平时,忙于工作和带娃,回老家更加变得“奢侈”。

本次回乡探亲,主要是惦记父母,而不是怀念家乡。

虽然太太常说对家乡谈不上热爱,但是,这片土地毕竟养育过她,况且离别多年,在路途上,还是难以掩盖内心的激动。

小孩第一次跟着父母远行,心中对远方充满了好奇和期待,不知道这片养育自己母亲的土地是怎样?这里的人、这里的山、这里的水又是怎样的?

伴随着车上的音乐,女儿随歌起舞,儿子东张西望。太太看着这两娃,随车行驶过曾经多次走过的路,看似熟悉但又感觉陌生,于是逐渐逐渐彷佛被时空拉回了自己的孩儿时代。

此时,太太思念父母的情感,再次被儿女和熟悉的场景推向了高点。回到娘家,岳父岳母看到女儿远道而来,还是以往常读书时代回家的方式寒暄几句,然而看着这两个外孙可爱的模样,表现特别的开心。

父母还是那时的父母,家乡还是那时的家乡。除了岁月的摧残,父母和家乡并没有太大变化。超妈看着自己父母,精神和脸色都非常好,心中充满着欣慰。压在心中的那块大石,暂且缓慢放下来了。

由于高铁票紧张,原本计划呆多几天的,后来抢到了更早的票,便提前返程。

在这几天,拜访了长辈,与晚辈闲聊,对一些人、一些事、一些物感触颇深。以下观点不一定正确。

草根阶层的现状(国庆回乡见闻谈阶层固化和阶层流动)(2)

一、一定要主动拥抱大城市一个不得不承认的事实,城乡二元结构形成了以“农民”为主体的农村阶层和以“城镇居民”为主体的城市阶层。

作为农民的子女,要实现这一阶层的跃迁,不得不拼尽全力!

太太娘家是潮汕一个偏远的山区农村。这里的人靠山吃山,依山而住,依山而行。千百年来,人们在这里辛勤耕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繁衍生息。

这里山地居多,经济结构单一,以种植业为主,总有一些“不守本分”的人,不断努力突破局限,走进外面的世界。他们努力读书,精明做生意,在外面有了立足之地。他们心系乡亲父老,在近代年复一年,带着思想高远的人走出了这片养育自己的土地。也有一些后觉悟者,不断尝试为子女迁徙至更宽阔的土地而尽咆哮之力。然而,也有一些走出去了,因水土不服,而再次回到家乡,结婚生子,繁衍生息。

叔公是一位很有远见的人,吃苦勤劳,精明能干。在他三个儿子而立之年,支持和鼓励他们在广州发展。

据我所了解,叔公消耗了自己多年的积蓄在广州购入小产权房,动用自己的关系为儿子谋发展,甚至为自己小儿子读书而花重金交学费。叔叔之所为,确实消耗了毕生的财力物力精力用在三位儿子身上,寄望未来儿子能够踏踏实实,有所建树,立足于千年商都的广州。这是叔公的一生心愿。试问有哪个家庭或个人拥有这种魄力。可见,叔叔的眼光具有超前的战略思维,具有大局意识。

我认为,叔公为下一代远离低能级的乡村而迁徙至高能级的城市,做得完全正确。夏虫不可语于冰,井蛙不可语于海,人一定要往大城市迁徙,这是人类迁徙的最终目的地。

但是,他儿子们也许没有醒悟叔叔的用心良苦,也许是其他原因,导致浪费了大量财力和时间。

目前,三个儿子还是折返家乡,跟着叔叔干回老本行,重复叔叔旧的赛道。

我们看到叔公这几年日渐消瘦和沧桑,觉得太心疼,太惋惜了。希望,这一切是为了积蓄力量,准备再出发。

草根阶层的现状(国庆回乡见闻谈阶层固化和阶层流动)(3)

小姨,早年在珠三角地区读书和工作。后来,也回来家乡发展。广州,甚至珠三角地区,整改大湾区都是人才的聚集地,聚集了全国乃至全球的人才,充满着竞争的硝烟。

不善于学习,不够勤奋和努力,没有强大的内心,难以在大湾区这片土地立足发展。我和太太早年毕业后在广州工作,没有任何依靠,也是非常辛苦。

妹夫也是同村人,原来也在珠三角工作,他俩认识结婚后,妹夫辞掉工作也回来了家乡工作。

小姨和妹夫,在村里有着舒适的房子,跟着父母生活,平时也能照顾父母,总得来说,舒适得意。对于双方父母来说,有子女留在身边也是不错的,一来未来能够方便照顾孙子,二来子女能够照顾年老的父母。一举两得。

草根阶层的现状(国庆回乡见闻谈阶层固化和阶层流动)(4)

我悄悄问太太,如果是你,你是否愿意留在家乡?

太太坚定地说,这曾经是非常矛盾的问题,现在是坚定的事实。心中的向往已经变成了事实,这是一直以来坚守的最初梦想。

我觉得,对父母的好唯一的办法就是让自己发展得更好,否则,选择回来农村发展之后就重走父辈的赛道,自己子女重走自己的路,陷入一个死循环。

从古代战乱到现在和平年代,迁徙本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战乱时期面临死亡威胁,和平年代面临竞争压力。

但是,为了下一代更好的生活和发展,迁徙在所难免,迁徙必然要付出一定代价,甚至做出一定的牺牲。

长津湖之战,是新中国立国之战,是为了新生的中国而必须而战,如果选择退缩,国家将陷入停滞沉沦,更不用提复兴。无论国家层面,还是家庭层面和个人层面,为了最好的选择,牺牲在所难免。

当然拥有足够的实力,则一切安好。

太太说,小时候父亲常常跟兄弟姐妹说,要好好学习,走出这里到外面的世界生活。现在多年过去了,父亲这话还时刻在她的耳边缠绕。看来,只有太太一人能听进老父亲的话并坚定践行。

草根阶层的现状(国庆回乡见闻谈阶层固化和阶层流动)(5)

我坚定认为,脚下的土地决定了每个人一生的命运,决定了是否重走父辈的赛道,决定了子女未来是否重走自己的路。只要有一张通往大城市的火车票,便是你一生中最大的幸运。

二、解放思想

今年,小舅子已经24岁。以家乡的视角,应该成家立业了。

特别对于年老得子的岳父岳母来说,更加渴望能早点抱孙子,毕竟随着年龄的增长,带孙子都会显得有心无力。

岳父岳母一辈子养育五个子女,四个女儿均大学毕业,还在村里建造在一座4层的房子,算是成功的了。

眼下最为操心的是这个“不够出息”的儿子。太太看着父母的操心而心疼。

我觉得,这“不够出息”是有因果关系的,绝对是父母造成的。家庭唯一一个男孩,而且晚来得子,对于传统潮汕家庭的重男轻女思想,父母对他的成长绝对是家庭的宠儿,心疼得不得了。

晚上,太太跟父母探讨其弟是否可以在大湾区其中一个城市买套房子,以后定居在高能级城市。

太太认为,弟弟有份稳定的工作,吃苦耐劳,埋头苦干,按揭买套约100万的房子,绝对没问题,而且是最佳的出路。

但是,父母认为,按揭买房,每月供房,供30年,太辛苦了,心疼不已。

太太细说,在广州周边城市买套房,也有利于取媳妇,成家之后就是两个人一起供房,根本没有压力。这样也算是从穷乡僻壤之地走出来了。

岳父岳母穷其一辈子花了不少积蓄建造了一个4层高楼房,其最重要目的就是为儿子而建,估计也为了方便儿子能够照顾日渐年老的自己,也许具有私心。

太太还跟父母探讨其弟取媳妇的事。如今,越来越多家乡年轻、能干的女孩子都外出发展,逃离家乡。因此,要找个本地的女孩结婚,越来越难了。如果找省外的女孩,按照惯例起码要二三十万礼金。

太太听了之后非常惊讶,认为这二三十万礼金娶媳妇,几姐妹是不同意的。

礼金如此之高,用30万作为首付在大湾区外围城市买套房子该多好。

草根阶层的现状(国庆回乡见闻谈阶层固化和阶层流动)(6)

一代伟人说过一句话,非常有远见,那就是解放思想。

真正能做到解放思想的人,都是有远见的人,能做到的都已经富有了。

我觉得,我们真的需要好好学习先进的思想。

一是解放思想。这是做任何事情的思想基础,人必须从原生家庭的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敢于肯于接受新的、有用的思想,才能以全新的面貌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比如,克服困难,要远离农村,拥抱大城市。

二是发展才是硬道理。解放思想是为个人发展奠定思想基础。发展才能让自己充实起来,才能让自己强大起来,才能从落后的区域顺利迁徙至大城市并打下物质基础。比如,在陌生的城市,吃苦耐劳,敢于打拼。

三是与时俱进。时代在发展,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顺势而为。人在时代的洪流是非常渺小的,做到与时俱进,可以使我们看清楚大势大局,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比如,在城市购买可以流通的商品房,而不是小产权房。

四是科学发展观。简单明了,做事情要符合科学规律。人类社会的发展要符合人类发展规律,教育事业要符合教育规律。任何事情不能拔苗助长,特别在事业壮大之后,必须按规律出牌。比如,买房要买城市发展壮大的区域。

五是新时代思想。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处于所有朝代最强盛的时期,城镇化进程进入白炽化,阶层固化逐渐形成,在高速发展的和平年代,要尽力购入可传承的资产,为下一代积累更多的财富,固化下一代的阶层。

我暂时对这里的人和事不发表任何评论,但是未来时间会给出正确的答案。

草根阶层的现状(国庆回乡见闻谈阶层固化和阶层流动)(7)

三、教育促进阶层流动

这里籍贯人口约有3000人,但是常住人口只有700人之多。赚钱谈何容易。

太太大部分亲戚,都在农村干着粗活,比如,卖猪肉、卖鸭肉等。

村里的农耕经济比较单一,自给自足,收入主要是依赖低廉的经济作物。

因此,长辈都是非常重视教育。一切教育,现实角度都是为了寻找杠杆,来解决阶层提升问题。

这里的人们世世代代只能用足用好教育这一实现阶层跃迁的利器,逃离这里,走进外面宽广的世界。

然而,却有一部分年轻人,不懂得利用这利器,被社会猛猛捶打。甚至,这辈子的债要让下一代去还。

太太对我说,这里的女孩子都很能读书。

我深深叹了口气,也许女孩子能够真正理解父辈的不容易。

当然,也有很多人读书不多也能够在外面混得很好,只是因为我们没看到别人学习和奋斗的心酸而已。

如果把阶层的突破大致分一下类,可以分为两种,即贫困阶层通过教育进入中产阶层,以及中产阶层设法变成精英阶层。前一种要比后一种容易得多。

我和太太一致认为父母对子女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主要通过教育得以完成。因此,读书才是贫穷家庭的制胜法宝,促进农民阶层向上流动。

古语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的黄金不容易获得,一般需要读书万卷,行万里路,才能实现。

读书少的人,思想容易被别人左右;读书多的人,有自己的见解,即使面对权威,他们也敢提出自己的质疑。

读书,能深度思考后,多角度地看待这个世界;知道有些问题,其实不只是一个答案;能明辨是非,亦懂得这个世界不是非黑即白。

草根阶层的现状(国庆回乡见闻谈阶层固化和阶层流动)(8)

四、人不能被教育,只能被天启

叔公有三个儿子,却没有一个儿子能够继承叔叔的精明能干。

岳父岳母有四姐妹一弟弟,只有儿子没能够继承其父母吃苦耐劳的精神。

太太与父母难得相聚,谈天说地交流感情是常事。有时会看到太太和岳父岳母说着说着就神情凝重。

为何?沟通思想是最困难的。

太太提议父母因该助力“不够出息”的弟弟在大湾区买房,走出这个人生的死循环。

太太想让其弟找份技能性的工作,继承父母吃苦耐劳的品质,而不是从事一份华而不实的工作。

虽然太太苦心婆心,但是他们是不会认同这个观点。

要改变一个人的思想,不如努力改变自己。

当一个人成长之后,思想会被其经历所左右,有些人会表现激进,有些人会表现懦弱,千奇百态。

我觉得,要让别人思想发生改变,最起码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自己足够强大,具有示范效应;另一种是对方被社会猛力捶打之后痛定思痛。

社会的任何活动,都是意识形态的碰撞和改变。

商人做生意,说服对方的想法,达成交易。

家庭成员交流,达成一致想法和近期目标,实现家庭进阶。

单位经常开会,统一思想,统一战线,完成工作目标。

改变一个人的思想谈何容易。

五、小结

目前,已返穗,这一别又是何年何月何日再回家乡。太太看到父母的状况,生活的日常琐碎会再次拉长牵挂父母的漫长岁月。

阶层固化和阶层流动是历史的两个常态,只是现今流动的频次和维度加强了,下滑和逆袭的门都是敞开的。不够努力,就会往下滑。

关于阶层跃迁,短期看教育,中期看认知和终身学习能力,长期看格局和性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