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杨澜在采访中问翁帆:“你对于杨振宁的尊敬或是崇拜,是什么时候变成了爱情呢?”

翁帆的回答足见内心强大。

杨振宁出生于1922年,中国还处于民国时期。

杨振宁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正处于于内忧外患中。

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是清华大学的数学系主任,后来清华北大南迁,合称为西南联大后,杨武之继续出任西南联大的数学系主任。作为一位大学教授,杨武之对杨振宁的教育也非常重视。

杨振宁在清华园中长大,16岁在西南联大读大学。20岁进入清华大学读研究生。从清华大学研究生院毕业后,他考上了庚款公费留学生。

因为有那样一段国弱、民穷、受外族欺辱的经历,杨振宁与近代的知识分子都有着同一种思维,学习近代科学,除了追求知识的乐趣以外,也有着对中华民族的拯救意识。

1950年8月,28岁的杨振宁与23岁的杜致礼在美国举行了婚礼。杜致礼是蒋介石手下高级将领杜聿明的女儿,典型的民国名媛。可以说,他的夫人杜致礼见证了他人生最辉煌的时刻。

翁帆说杨振宁(对杨振宁的崇拜何时转化为爱)(1)

图|前者为杨振宁与杜致礼,后者为杨振宁与翁帆

7年后,在瑞典举行了诺贝尔奖,35岁的杨振宁凭借“宇称不守恒定理”与另一位华人物理学家李政道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杨振宁也因此成为了最早获得华裔物理诺贝尔奖的科学家。

除了这个奖项外,杨振宁还在理论物理学方面取得了很多科研成果,如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和巴克斯特方程等。

杨振宁的这些科研成果,不仅对科学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也让华人在世界物理研究领域争了一口气。

业内人表示,假如没有杨振宁与李政道的理论物理,今天的理论物理会是什么样子?

翁帆说杨振宁(对杨振宁的崇拜何时转化为爱)(2)

图|杨振宁在诺奖的领奖现场

杨振宁却说:我一辈子最大的贡献就是改变了中国人自觉不如人的心理。

除了枯燥的物理研究外,杨振宁与自己的太太杜致礼也是非常恩爱的,他们育有三个子女。

但是,2003年10月,杜致礼却因病去世了。

据杨振宁的同事回忆,在杜致礼去世的那段时间,杨振宁一个人很孤单,他每天晚上坐在卧室里的一张单人沙发上,看电视到很晚。

一位物理学界的翘楚,也经历着人生的至暗时刻。

在杜致礼去世一年后,也就是2004年,十一黄金周期间,杨振宁和翁帆相约在广西北海旅行,并留下了一张两人骑着自行车穿梭的在小道上的合影。其中,杨振宁精神矍铄,翁帆的脸上也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翁帆说杨振宁(对杨振宁的崇拜何时转化为爱)(3)

图|杨振宁与翁帆在北海游玩

当然,在这之前,两人也曾有过交集,那时候杨振宁到翁帆所在的大学做演讲,翁帆作为杨振宁与杜致礼的向导,给杨振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期间也有书信往来,当然也仅是师生之间。

在杜致礼去世后,随着两人的交往频繁,便产生了不一样的情愫。

从北海回到北京,两个多月后,杨振宁与翁帆便办理了结婚登记手续,当时的翁帆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一名在读研究生。

因为两人年龄差距过大,一时间舆论哗然。

此时的杨振宁82岁,而翁帆只有28岁,两人的爱情被称为是“爷孙恋”。

翁帆父亲的态度也受到大家的关注。翁帆的父亲翁云光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态说:自己完全支持和理解女儿的选择。并称,女儿如果愿意为杨教授的晚年生活做出牺牲,也是一种光荣。

此外,作为一个父亲,他也不希望媒体给女儿与女婿造成精神压力和生活困扰。

因此,杨澜在采访中提问翁帆:“你的父亲对于你跟杨教授的爱情用到了‘牺牲’一词,你觉得爱情是一种牺牲吗?”

翁帆的回答是:“从父母的角度,他们这样想我很理解,但是从我自己的角度,既然我做了这个决定,就没有觉得是牺牲。”

杨振宁也觉得既然彼此都是奔着爱情,大家都并没有觉得是一种牺牲。但是从客观因素来讲,不得不承认,两人的结合确实有牺牲的成分,因为翁帆毕竟还年轻,杨振宁已经进入耄耋之年。

爱情除了初识时的喜悦外,还有大部分是责任。

翁帆说杨振宁(对杨振宁的崇拜何时转化为爱)(4)

图|杨振宁与翁帆的结婚照

杨振宁出于责任,他也有着担心,他担心自己将来不在的时候,翁帆还有几十年的时光要活,所以杨振宁希望在有生之年,能为翁帆多做一些事情。

但是翁帆也觉得,自己跟杨振宁在一起,并不是一种牺牲,而杨振宁也给了她一种不受打扰的纯净的世界。她也很享受这种状态。

在房间里,挂着他们多年以来出游的一些留影照,如,在青海源看油菜花,在奥地利游玩,在家门口看雪。

在清华园中,他们经常牵着手来散步,杨振宁从小在清华园中长大,散步的时候,又会给杨振宁讲一些自己小时候的故事。

翁帆说杨振宁(对杨振宁的崇拜何时转化为爱)(5)

图|穿着情侣毛衣的杨振宁与翁帆

杨振宁还写过一首小诗,诗中说翁帆是上帝赐给他的一个最好的礼物。

两人的相处,也向大家演绎着一段罗曼史。

而大家也更多的关心翁帆,是不是错过了杨振宁那么多年的精彩人生,人生会不会有所缺憾。翁帆却觉得,自己并没有错过,而是见证了有着丰富经历,沉淀过的杨振宁,而恰恰是这样一个人,成为了她生命中的带路人。这是年轻时的杨振宁给不了她的。所以,她并不觉得人生有所缺憾。

所以,当杨澜在采访中向翁帆发问,是什么时候对于杨振宁的尊敬和崇拜,转化成爱情时。

翁帆回答说:“是不知不觉中。”

言下之意是,崇拜之情在两情相悦的情况下,很容易转化为恋情。

爱情是浪漫的,但现实是残酷的。毕竟杨振宁要大翁帆54岁,两个人属于两个时代的人。作为一位耄耋老人的杨振宁,生命也在旦夕之间。他也担心自己走后,翁帆还有那么长的生命之路该怎么走的问题。

他跟翁帆说:“我走后,你可以改嫁。”

翁帆却生气的说:“你不爱我,你如果爱我的话,绝不会说出这种话。”

杨振宁说:“年老的我希望你改嫁,但年轻的我绝不希望。”

也许,他们之间有着常人无法理解的感情依恋,毕竟大家都是旁观者,而不是当事人自己。

可是这段忘年恋,竟然在世界上引起了轩然大波,甚至上升到文化层面的交锋。几乎遮掩了杨振宁在物理界的重要贡献。

翁帆说杨振宁(对杨振宁的崇拜何时转化为爱)(6)

图|杨振宁与李政道

《中国青年报》曾评述说:“杨振宁和翁帆背后的文化交锋,它反映的是传统的道德观念与现代道德观念的交锋。”

无论传统的道德观念也好,现代的道德观念也好,只要杨振宁与翁帆两位当事人享受他们现在的生活,那我们作为旁观者就祝福他们,不道德绑架,也不网暴。

人的感情本身是复杂的,不是单一的,阅历不同,悲欢不同。

#创作挑战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