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曾经说过,作为诗人,屈原具备两大特质,第一,就是极高寒的理想,第二,是极热烈的感情。

公元前208年项羽(公元前318年国殇上演)(1)

高寒的理想和热烈的感情,我们在山鬼身上,可以领略一二,在屈原的其他作品当中,同样可以体会得到。

在风雨雷电营造出的一片萧瑟气氛中,美丽绝伦的“山鬼”,凄凉地退场了,屈原塑造的这位率真、痴情的少女形象,令合纵大典中的各国君王们大开眼界,那么,接下来,还有什么精彩内容在等着他们呢。

公元前208年项羽(公元前318年国殇上演)(2)

当观众们还在为山鬼的美丽和忧伤唏嘘不已的时候,舞台的布景又迅速被撤换掉了,马上换上的是苍茫辽阔的原野的背景。

而所有的笙瑟竽,这一类的乐器也被换掉了,代之而起的是轰隆隆的战鼓声,伴随着这个战鼓声,一大群身披铠甲头戴面具,手里握着盾牌,或者戈,矛等各种兵器的楚国武士,踏着战鼓的声音,走上了舞台。

这些战士们中间还簇拥着一辆驷马的战车,战车上站立着一位非常威武的将军,手里握着鼓槌,隆隆隆地在敲响战鼓,原来这就是《九歌》祭祀的最后一部分《国殇》了。

公元前208年项羽(公元前318年国殇上演)(3)

所谓国殇呢,其实就是为国捐躯的意思,作为《九歌》祭祀的压轴大戏,场面之隆重,自然我们不必细说,那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国殇》是充分地展示了楚国人不怕死的尚武精神。

公元前208年项羽(公元前318年国殇上演)(4)

《国殇》里面,是详尽地描写了战争场面的严酷,而战争的记过是什么呢,是我方将士全部阵亡(霸王项羽不也是被刘邦逼到了这种境地吗),“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九歌·国殇》,那些佩戴长剑,拿着秦弓的楚国将士们,首身相离,而他们仍然是无所畏惧,无怨无悔。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九歌·国殇》,英雄死后,他们的魂魄还会显灵,继续震慑敌人,他们的鬼魂,也一定是魂魄当中的雄杰。

楚国人这种不怕死的尚武精神,对后代的很多诗人,都有很深远的影响,大家一听听过李清照的这两句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就明显是受到了屈原《国殇的》影响。

诸侯们看到这里,一个个都是深为震撼,楚怀王更是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对于屈原的苦心安排感到非常满意。

公元前208年项羽(公元前318年国殇上演)(5)

五国诸侯,不约而同站起来,举起手中的酒杯,向楚怀王祝酒,愿与楚王一道,同心协力,共同抵御强秦。

《九歌》的惊艳亮相,可以说让屈原的才名,在中原诸侯那里名声大噪,后人曾经用这么四个字,来评价屈原的文学才华,“惊采绝艳”,辞藻华美,文采飞扬,情感激荡,令人惊艳,古往今来的历代文人当中,能当得起这四个字评价的人,除了屈原又还能有几个呢?

公元前208年项羽(公元前318年国殇上演)(6)

《九歌》的大获成功,其实并没有让屈原飘飘然,忘乎所以,作为一个年轻有为的政治家,他不可能仅仅就沉浸在诗歌的成功当中,因为他很清楚地知道,合纵大典结束之后,真正残酷的现实考验,才刚刚开始。

公元前208年项羽(公元前318年国殇上演)(7)

因为六国合纵大典结束,各国诸侯回去之后,马上接下来就要进入紧锣密鼓的筹备六国联军对秦开战的大事了。

那么六国联军对秦开战的结果会怎么样,而屈原在这一次合纵抗秦当中,又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

作者:王腾(历史粉创始人)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打天下学习明太祖,治天下学习隋文帝。关注【历史粉】,每期都不错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