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维特(作者原创授权)

一代英豪袁绍袁本初虽然优柔寡断,不过他还算得上是能在河北四州镇得住场面的一个人物。官渡战后,袁绍随即身亡,袁氏集团内部就开始了内斗不断,最终被曹操一一击破。

但这个问题,还要从袁绍生前对诸子的安排说起,袁绍共有四子,依年龄顺序为:袁谭、袁熙、袁尚、袁买(一说袁买为其孙),除此以外还有一个外甥高干。袁买没有长大成人,我就先把他放下。

先说老大袁谭,袁谭在袁绍平定河北的过程中屡建战功。公元196年(建安元年),袁绍将袁谭过继给亡兄袁基为继子,并让袁谭出守青州为都督,后曹操封其为刺史,袁谭到青州之时,所控制地盘只有平原,于是在北排田楷,东攻孔融,终于占有整个青州,之后便留守此地。百姓欣喜,但后因用人不当、到处掳掠、赏罚不公而大失民心。在建安五年(200年),他还收留了先前对付公孙瓒时期的老对手刘备。这大抵还算是一位微有瑕疵的翩翩佳公子。

再看老二袁熙,袁绍在消灭公孙瓒以后,就让这个儿子担当幽州刺史,也算是占有了一方土地,成了个地方实力派。

袁谭向后方的袁尚抱怨己方铠甲不精,所以上次被曹操打败。眼下曹操撤退,人人想着回家,趁着他们没有准备,出其不意发兵进攻,可以彻底击溃曹军。袁尚因怀疑而没有同意,既不给袁谭增派兵力,又不更换铠甲。袁谭大怒,郭图、辛评藉此机会对袁谭说:“要将军的父亲把将军过继给哥哥做后代的,都是审配用来构陷您的。”袁谭觉得有道理,就率兵攻打袁尚,双方在外城城门交战,袁谭战败,就率领部队退回南皮(今河北南皮县)。别驾王脩率领官吏百姓从青州来援救袁谭,袁谭想回去再攻打袁尚,问王脩:“您有什么主意?”王脩说:“兄弟好比左右手,假如一个人准备同人格斗而弄断自己的右手,说‘我一定胜你’,像这样行吗?丢掉兄弟情分而不相亲,天下还有谁同他亲近?近来有人从中挑拨离间造成争斗,用来谋取一时的利益,希望您堵住耳朵不要听。要是杀掉几个阿谀奉承的手下,兄弟重新亲近和睦,来抵挡四方的敌人,可以横行天下。”袁谭拒绝建议。

刘表亦写信给袁谭劝他与袁尚和好,但袁谭仍不接受。袁谭部下刘询此时则在漯阴叛变,诸郡响应,唯独东莱太守管统抛弃妻儿到南皮支持袁谭。及后袁尚大举进攻,袁谭兵败退回平原。袁尚围城,袁谭于是派遣辛毗向曹操求援,但辛毗见曹操时反而建议曹操应以此机会吞并河北,曹操于是派大军攻袁尚,袁尚立即退兵回救邺城。此时袁尚部下吕翔、吕旷叛变归顺曹操,袁谭却暗中刻将军印绶意图招降他们二人。到了此时,袁谭真的倒向于曹操了,但是他心里对曹操有几分顺从,尚且存疑。毕竟袁谭身为袁氏长子,虽未能继承父位,但对于家族的自豪感,还是颇有几分的。

曹操知道袁谭并非一心归顺自己,但为了不让袁谭再与袁尚联手,于是让其子曹整娶袁谭女儿为媳妇以安其心。曹操还封其为青州刺史。此时的曹操,已经占领了冀州的南部地区,但对于青州,还得需要袁谭的羁縻统治。

曹操借着招降袁谭,就趁势攻击袁尚袁熙,攻破了袁氏的老巢邺城(时在建安九年,公元204年)。破城之后却又要面对反目的袁谭,而同时远在辽东公孙度也在对河北虎视眈眈,虽然公孙度在动过念头后不久就告别了人间。

但总的来说,这次曹操破邺城,他也收获了两大礼物,其一是著名的文士,“建安七子”之一,曾经以檄文治好了自己头风病的陈琳。曹操让他担任司空军谋祭酒,也就是一个负责起草军中文书的秘书,陈琳这个伙计干得很好,他写的文书,甚至曹操见了都不能修改一字。其二是一位美女,那就是袁氏继承人袁熙的夫人甄姬。

郭嘉是病死的还是被曹操杀死的(袁氏兄弟祸起萧墙)(1)

《世说新语》甚至有载:甄姬德色双全,跟袁熙的时候就非常受宠爱。曹操打下邺城后,就急忙下了一个命令:“快,快去把袁家儿媳妇甄姬给我带过来!”底下人回报说:“大人,您晚了一步,五官中郎(曹丕)先去了。”曹操心里咯噔一下:“先去了?好吧好吧,去了就好,我那么急着破邺城,不就是为了想早点给他找这个媳妇吗?”这个段子八成是出于后世曹黑的编撰,因为曹丕此时还是白身,获封五官中郎将都要等到赤壁之战以后了。试想,曹操刚刚攻破邺城,最重要的还是发榜安民接收财物这档子事,而不是找美女作陪吧?

虽说后来甄姬在曹丕称帝以后死于宫斗,但她毕竟也给曹家贡献了一位不错的接班人,魏明帝曹叡。在当时,曹操的文胆孔融在许都也听说了这事,就给曹操去信一封,说“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曹操看罢,觉得没听说过这事,回信问孔融细节。孔融答道:“以今度之,想当然耳。”算是不动声色把老曹父子损了一通。不过曹操虽然对于老大哥的家人不大恭敬,但是他在邺城见到了袁绍的坟墓,还是大作声势哭祭了一场,这一是为了拉拢人心,二也是出于真心,大概曹操见了已归于尘土的袁绍,也会想到当年在洛阳跟着本初大哥一起耍流氓飞鹰走狗的逍遥“游侠”岁月吧。

再来看看袁氏诸兄弟这边,袁谭叛离曹操以后,攻取了甘陵、安平、勃海、河间诸郡。还在中山攻击袁尚,袁尚败走故安,投靠袁熙。袁谭吞并袁尚部众,屯兵龙凑。曹操知道袁谭叛变后大加训斥,归还袁谭的女儿。十二月,曹操征讨袁谭,在城门口扎下营寨,袁谭连夜逃往南皮,靠近清河边驻守。乌桓峭王苏仆延欲领五千骑援助袁谭,但却被曹操派出的使者牵招说服,决意不出兵,同时还回绝了公孙康方面使者韩忠要求乌桓人归附的要求。建安十年(205年)正月,曹操兴兵进攻南皮,袁谭奋力抵抗,终于在曹操急攻之下战败,袁谭披头散发,死命打马逃跑,追赶他的虎豹骑士兵料想他不是一般人,加紧追赶。袁谭从马上掉了下来,回过头来说:“喂,放我过去,我能够使你富贵。”话没说完,头已落地。这时候曹操杀了郭图等人,将他们的妻子儿女也杀了。

袁氏青年一代中最有才俊的袁谭就这样告别了人间,剩下的几个兄弟,自然也不会有好果子。

郭嘉是病死的还是被曹操杀死的(袁氏兄弟祸起萧墙)(2)

由于焦触张南二将叛变,袁尚袁熙二人就只好带上小弟弟袁买北上投靠乌桓人。曹操就打算进一步北上讨伐乌桓人。再来看看西线的并州,早在曹操克邺城以后,袁绍的外甥高干就以并州投降,依然担任并州刺史。但到了建安十年(205年),赵犊、霍奴等人杀幽州刺史、涿郡太守。三郡乌丸在犷平攻打鲜于辅(此时的刘虞余党已经全面倒向曹操了)。八月,曹操率军救援犷平。

高干见曹操后方空虚,准备举兵叛曹,于是询问名士仲长统的意见,仲长统说:“你有做大事的志向却没有做大事的才干,喜欢招揽士人却不善于选择人才。这就是您要十分戒备的事情。”高干向来自视很高,没有采纳仲长统的意见。不久就在并州反叛曹操,擒拿上党太守,举兵拒收壶关口,并密谋派兵攻打邺城,但最终被荀衍发觉,以失败告终。

随后曹操令乐进西进壶关,但未能攻克。于是曹操也只好在建安十一年(206年)正月从邺城发兵,经由“太行八陉”中的太行陉西进壶关,平定了并州的反叛,在这一路上,曹操看到冬季翻山越岭征伐不易,留下了《苦寒行》这一诗篇,称这一路上“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此时的曹操已经五十有余,以当时的人眼光看来,已经是个很老的老人家了,但他还要做如此征伐,可见曹氏江山也来之不易。

高干见势不能敌,便亲自跑到南匈奴单于呼厨泉那里去讨援兵,呼厨泉自平阳之战大败而归,名义上归附曹操,畏惧曹操强大的实力,自然不肯再跟高干等反曹残余有所牵连,拒绝了高干的请求。求援不成,高干就西入河东郡濩泽,正逢张白骑攻略河东东垣,与卫固、范先等河东势力响应,当时上党犹在高干手中,弘农反曹势力也劫持了曹操所置的太守,高干还可放手一搏。而杜畿与卫固等人公开决裂反曹,赴张辟拒守,数十天得到四千余兵。高干与卫固、张晟等联兵一同进攻杜畿不下,只好攻略河东诸县,却一无所获。此时,张既从西方征调了马腾等凉州兵马,加上钟繇的关中军团会合在了一起。使得高干再次落败,卫固等人被杀。

高干此时进退失据,只能南下荆州,投靠刘表,但在途中被司隶校尉王琰所杀,首级被送到了曹操那里。虽然高干的反曹活动失败了,但他的堂弟高柔还是一条心归附了曹氏,且没有跟随兄长叛乱,但曹操却想因事而诛杀他,命他为刺奸令史,但高柔做得十分好,处法允当,狱中无滞留未判的犯人,每晚都看文书到深夜,抱着文书睡着了,曹操见此才对他改观,辟他为丞相仓曹属。后来高柔一路高升,一路高升至三公之太尉,在魏元帝时期才去世。

最后看看北逃的袁氏诸兄弟的命运。

本来,曹操想在建安十年就继续进击他们的人马,不料后方高干先造反了就得先放一放。这哥仨(袁尚袁熙袁买)本是中原的翩翩佳公子,到了隆冬苦寒的北地,怕是也遭了不少罪(魏晋南北朝时代适逢小冰期气候,气候较今日还更为寒冷,袁氏兄弟所居的幽州北三郡大概到公历4月份才会开冻)。同时,曹操的征伐也很不顺利,本身曹操和手下诸将都担心此时刘备会借机北上,不愿再做北伐,曹操也有此虑,郭嘉却劝道明公不必担心,因为刘表只图自保,不会让刘备大做文章的。事实上,此时的刘备也只能在荆州慨叹“髀肉复生”。

郭嘉是病死的还是被曹操杀死的(袁氏兄弟祸起萧墙)(3)

听取郭嘉意见后,曹操于建安十一年(206年)下令开凿沟通呼沱河、鲍丘水的平虏、泉州二渠(今天津市南北),以输送军需。次年夏,曹操统军出无终(今天津蓟县),东攻乌桓。时雨涝道路阻塞,乌桓军扼守要道,曹军受阻。曹操采纳当地名士田畴出偏僻小道以攻其不备的建议,乃回师,诈称待秋冬进军。乌桓军因此戒备松弛。曹操以田畴率部曲为向导,上徐无山(今河北遵化东),轻骑出卢龙塞(今河北喜峰口一带),于崇山峻岭中疾行数百里。

建安十二年(207年)八月,两军相遇于白狼山(在今辽宁建昌)。乌桓军队的数量很多。当时,曹操的主力重兵还在后方,尚未到达前线,而曹操身边只有少量的军队。曹军将士们希望等待后续部队,并对当前的危险局面都感到恐惧。在“左右皆惧”的曹军氛围中,张辽力排众议,反对等待后方的重兵,极力劝说曹操应当趁着胡虏的阵势不整,立刻进行交战,劝战气势壮气奋发。曹操十分欣赏张辽的雄壮斗志,又看见乌桓的军队尚未排好战斗阵形,于是,曹操采纳了张辽的建议。曹操亲自将自己所持的麾,授予给张辽暂用,下令由张辽指挥先锋部队出战。于是,张辽指挥先锋部队直冲敌阵,曹军的精锐骑兵与乌桓骑兵在白狼山下一场血战。徐晃、张郃、韩浩、史涣、鲜于辅、阎柔、曹纯奋勇争先,数万骑兵的大混战,可以想象战斗的惨烈。

乌桓原本就人心惶惶,一看曹军如此勇猛,其阵行开始崩溃,混战中,蹋顿被张辽临阵斩杀。尔后曹军又进一步占领了柳城(今辽宁省朝阳市南),清洗了乌桓人的余党。而袁氏诸兄弟,只得进一步东逃,跑到了辽东公孙康那里。不料刚一到,袁尚袁熙二兄弟就丧命于公孙康之手,二人的人头也成了公孙氏表示向曹氏政权臣服的凭证。小弟弟袁买不知所踪,不过怕是也死在公孙氏手里了。至此,从前招致董卓、后又兄弟分别割据一方的汝南袁氏一族,在汉末的舞台上,彻底地下场了。

纵观汉末舞台上的袁氏两代人,都有一些贵人家子弟的特点,都贪图虚名又妄想一举建立大业,而且还都好内斗,从袁术袁绍斗到袁谭袁尚。可以说,他们体现了士族地主阶级好儒家大义名分又多谋寡断的特点。继承了这一特性的,正是后来的司马氏,陈寅恪先生也有言:“曹、司马之争,寒豪两族之斗也。司马承继袁绍‘以宽济宽,使豪强擅恣’,民心归之,终得天下心。”虽然司马懿父子杀伐果断,但到了他们的儿孙辈,实在看不出有多高明来,最后还撤了郡国兵,让地主私兵和蛮族雇佣军打出了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可见,如果要是袁氏当年侥幸赢得官渡之战胜利,只怕后果也不会太美妙。更何况袁氏内的兄弟之争屡动兵戈,可不像后来曹家子桓子建的争夺,顶多就是意气之争。正是因为这两大原因,所以袁氏为曹氏所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