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是南阳还是襄阳人(什么时候成了襄阳人)(1)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小时候,谁都读过刘禹锡的《陋室铭》,没读过,也被动读过,因为它太有名了,几乎很多人都把它挂在嘴上,来抒发心志。所以,说起河南的城市,你可以不知道郑州,不知道洛阳、开封,但你不能不知道南阳。

就连诸葛亮自己也是这么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很多时候,这常常让人忘记诸葛亮本是山东人,而把他当成了河南人。

今天的南阳,有一个区叫卧龙区,显然是来自诸葛亮。因为他在当时的外号,就叫卧龙。这无疑彰显出南阳对这位名人无比热爱和尊崇之心。除此之外,卧龙区还是南阳市党、政、军机关所在地,是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中心。

多少年来,关于诸葛亮的纪念胜地,在大家的心目中,一个是成都,那里是他事业走向巅峰之地,另一个则是南阳,那里是他人生的转折点。

正是这种根深蒂固的认识,所以,当襄阳也开始向外界隆重推荐诸葛亮,并将诸葛亮躬耕于野以及刘关张三顾茅庐,于是也就有了诸葛亮全面分析天下群雄割据局势,提出三分天下,而后一统天下的谋略——亦即著名的《隆中对》的故事,按在自己的头上时,大家都以为自己听错了耳朵,以为它说的不是诸葛亮,更应该是郭靖。

但人家不仅这么说了,还这样做了。今天,距离襄阳市以西13公里的西山环拱之中,便立有“古隆中”的牌坊。这个古隆中,不仅处于襄阳的行政区划内,而且从襄阳市区坐公交便能到达。在古隆中景区某个小门的一侧,便是中央与地方共建高等学校——湖北文理学院(原襄樊学院)。

诸葛亮是南阳还是襄阳人(什么时候成了襄阳人)(2)

【图说:襄阳古隆中】

只可惜的是,在这个景区之内,已经见不到诸葛亮当年的草庐,代之的是后人重修的一个草庐亭。旁边的介绍将罪魁祸首指向了明朝的襄简王朱见淑,据说他迷信此地风水,将其霸占作了自己的陵墓。但天算不如人算,李自成起义后,把陵墓建筑捣毁,但土坟仍在。所以,今天去这里的草庐,你看到的将是一段大煞风景的历史。不过,相对于草庐,诸葛亮躬耕的田亩似乎还完好地保存在草庐下面的山岙中。

这种对名人资源的明争暗夺,让襄阳的历史又增添了厚度,但相应地,也留给了南阳无尽的悲伤:卧龙区无卧龙,这岂不是成了天大的笑话?!

更让南阳觉得悲哀的是,它现在似乎连抗议的资格,都快失去了。

当年的襄阳,只是南阳的小弟

襄阳和南阳,分属湖北和河南,但两者是近邻。虽然不同省份,但在历史上,比起很多同在一个省内的城市,显得还要亲密。

在很长时间内,襄阳都和南阳共处于南阳盆地,汉朝时它们曾作为一个整体出现,都属于荆州的管辖范围。

只不过比起南阳,襄阳更像是一个小弟。今天的襄阳,地跨汉江,但它在西汉初建时,还只是窝在汉江南边的一个小县城,属于荆州南郡。汉江北边的樊城,也就是今天的襄阳市樊城区,在当时还是归属南阳郡。

也正因为地处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南阳始有今名(在中国的传统地理观念中,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襄阳则是因为它位于襄水之阳。

诸葛亮是南阳还是襄阳人(什么时候成了襄阳人)(3)

【图说:南阳、襄阳等城市共处南阳盆地之中】

相比襄阳有汉江之险,南阳却像成都,周边大山阻隔,但盆地之中却是一马平川。

在南阳四周,除了北面的伏牛山,和秦岭,西面是大巴山、武当山,东面则是桐柏山、大别山。三面环山,中间形成近3万平方公里的盆地,是天然的形胜之都。

在水文上,其大部分位于汉水长江流域,东南部的桐柏县则是淮河发源地,分属淮河流域。所以境内河道纵横,有白河、唐河、湍河、老鹳河、丹水等大小河流,水文资源丰富。

更重要的是,盆地位于南北过渡带,北部的秦岭山脉抵挡了部分来自西北的干燥和寒流,同时也抵消了来自南部荆楚的高温和湿热,造就了南阳日照充足,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气温宜人的盆地小气候。这让南阳的农业自古就相对发达。

根据资料,早在距今两千多年的汉代,南阳在农业上已实行稻、麦两作的农耕制度了,南北作物差不多都能在南阳种植。

大概是因为易攻难守,没有天险,秦统一六国之后,“迁不轨之民于南阳”。相对于阿房宫,这里算是边远之地。另外,大概是觉得这些人在这里难以搞出什么花头,秦王才有此举。然而,这倒是成全了南阳。因为,那个时候哪有那么多的土匪豪强,所谓的不轨之民,也许更多是那些有思想、有主见,却又不肯轻易归顺秦国的六国贵族、小知识分子、手工业者、城市游民。这些人在当时是能人。正因为他们的到来,南阳的知识沉淀就比其它地方高。诸葛亮到南阳隐居、学习,倒是显出它的合理性。

与此同时,它也促进了南阳经济的发展,尤其冶铁业发达,进而助其成为全国冶铁中心。

汉代的南阳,经济因此一度鼎盛。东汉时其人口240万,为全国各郡之冠,比京都洛阳还要多。所以,今天的南阳能成为河南这个人口大省唯一一个人口过千万的地级市,也不是无缘无故。

不过,所有的事情有利有弊。易攻难守,也让中国在南北对峙时,北方势力一旦南下,常常会选取南阳-襄阳-荆州的作战路线,在这之中,只要打下襄阳,就所向披靡。当年蒙古人围着襄阳打了好多年,因为汉水之险,再加上金庸先生又派来了郭靖大侠守卫襄阳(一笑),所以很久都没打下来。但是襄阳一旦得手,偏居杭州的南宋小朝廷便很快行将末路。因为攻破襄阳,北方军队就可以顺江而下进入长江,兵锋直指武汉、南京。或者,沿长江溯流而上,可以西去扼守荆州、宜昌长江要塞,掐住四川东出的大门。

诸葛亮是南阳还是襄阳人(什么时候成了襄阳人)(4)

【图说:位于汉水之南的襄阳古城】

正因为对襄阳所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有所认识,东汉初平元年(190年),荆州刺史刘表将荆州治所由湖南汉寿迁至襄阳。尽管刘表实际只控制着南郡、江夏郡,还有半个南阳郡(新野以南),但迁至襄阳,便能很好控制北方领土。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取荆州,分荆州南郡北部部分和南阳郡南部的邓城、樊城,设立襄阳郡。自此,襄阳开始和南阳分庭抗礼。

也正是在这段时间,父亲早逝的诸葛亮和弟弟诸葛均,跟随着政坛失意的叔叔诸葛玄,投奔其故交刘表。但刘表“外貌儒雅,而心多疑忌”,不久诸葛玄便在郁郁之中病逝(当然还有一说是被人所害)。此时只有17岁左右的诸葛亮只好自谋出路。《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然而,史实记载不详,加上南阳和襄阳的行政区划在日后数度变迁,造成了诸葛亮“躬耕陇亩”所在地,竟成了历史上一个不大不小的悬案。

诸葛有大计,也算不出襄阳和南阳为他起纷争

相比襄阳有“古隆中”景区,南阳也有卧龙岗。卧龙岗位于南阳城西,南濒白水,北障紫峰,遥连嵩岳,曲折回旋,势如卧龙。不过它的原名为八里岗。时人以为诸葛庐曾在其内,遂以其卧龙之号,号其所居之岗。

魏晋时,投魏蜀国故将黄权及其族人在此首次建庵祭祀诸葛亮。它也让卧龙岗成为中国历史最早建庵祭祀和纪念诸葛亮之地。元朝延祐四年(1317年),元仁宗命名南阳卧龙岗古建筑为武侯祠。清朝康熙五十年(1711年)重修武侯祠,并且按照前人的“龙岗全图”重新兴建了卧龙岗十景和卧龙书院。

诸葛亮是南阳还是襄阳人(什么时候成了襄阳人)(5)

【图说:南阳卧龙岗】

这种人文景观曾一度影响了诸多文人。唐朝大诗人刘禹锡因参加过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知县看人下菜碟,对其颇为刁难,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剩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斗室。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下那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柳公权刻上石碑,立在门前,文中便有此文开头那一句: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诸葛亮在南阳闲居以待明主,扬雄(字子云,为西汉文学家、哲学家、语言家)则淡薄于功名富贵,潜心修学……他们的处变不惊、处危不屈、坚守节操、荣辱从容,成了这个世界文人志士的刻度。

刘禹锡也不例外,他大概想要用它来表达,自己既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又想逢明主一展抱负,若无明主,也甘于平淡的那种志向吧。

也正是在这个卧龙岗上,随处可见“刘禹锡”。进门之处,有“汉昭烈皇帝三顾处”石碑,碑的背后则是“真神人”三个字。其两侧还有其它的石刻,基本是以《出师表》中的“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和刘禹锡的“南阳诸葛庐”为主。这在给卧龙岗增添人文景观的同时,也似乎利用刘禹锡等人,来给南阳站台、背书。

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一代抗金将领岳飞统军过南阳。这一年,金兵入侵,朝纲腐败,正是南宋与金议和,爱国与卖国,主战与媾和之间的矛盾达到高潮之际。在国家危难关头,岳飞特意拜谒武侯祠,“遇雨,遂宿于祠内。更深,秉烛细观壁间昔贤所赞先生文词诗赋及祠前出师二表,不觉泪下如雨。是夜竟不成眠,坐以待旦。道士献茶毕,出纸索字。”最后笔走龙蛇,抄就诸葛亮出师两表。

多年后,清代南阳知府任恺从彭城(今徐州)购回岳飞在武侯祠所书诸葛亮出师表拓本,并于清光绪二年(1876年)立碑于卧龙岗上。

正是这些人物和卧龙岗之间的故事,加深了南阳争夺诸葛亮的信心。但襄阳的说法也同样很自信:南阳诸葛庐,并不只是指今天的南阳,应该指的是当时的南阳郡。而襄阳古隆中位于南阳郡范围之内。所以南阳诸葛庐应该就是古隆中的这个。

而且,刘备三顾茅庐时,占领南阳的张绣已经投降曹操,很难想象刘皇叔能一而再、再而三地深入曹管区去找寻诸葛亮。

但是,南阳又反驳了,襄阳古隆中在历史上从来没有被南阳郡管辖,在汉水之南的它,归属的是南郡。一字之差,可是谬以千里。

襄阳又不高兴了,你说没有被南阳郡管辖就没有被南阳郡管辖啊,南阳人自已编写的南阳地方志都说,隆中属南阳郡邓县管辖。

南阳更不相信,隆中正北隔江而望为邓城县,再北为邓县,再北为南阳。而且几者连成一条直线。南阳郡断断不会越过襄阳郡邓城县去管辖隆中……

总之,这一场笔墨官司自魏晋开始,便不曾断绝。双方各自摆事实,讲道理,反正谁也说服不了谁。加上文人骚客相继加入其间,引经据典,彻底地把诸葛亮的隐居地,变成了一塘无法澄清的浑水。

不过,尽管各持见解,但有人发现,今天无论走进襄阳古隆中,还是来到南阳卧龙岗,你会发现它们在争议辩论的同时,不谋而合地存在着许多共同相似之处。

一篇博文就这样谈到,从自然环境上,都是苍松翠柏、茂林修竹,庐亭岩台洞庵桥石,布置精巧次序井然,这正应了《三国演义》中“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的描述。

而且,书上说诸葛庐旁边有一口六角井——乃是诸葛亮躬耕期间的生活用水井,偏偏两个地方也都有。

精神内涵上就更不用说了。两地都是通过各种的祠、堂、亭,以及历代名家的题词、对联、碑刻等等,表达了对诸葛亮不出茅庐而三分天下的雄才伟略,未卜先知、用兵如神的智慧聪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格的尊崇与赞颂。

这让作者慨叹,历史没有真相,只残存一个道理。那就是诸葛亮究竟在哪里躬耕隐居、在哪里策划三分天下虽然还不能确定,但是我们可以看出,他居住生活的是个清雅所在,他的智慧品格永远值得怀念推崇,这都是有目共睹、毋庸置疑的。

对看热闹的人,他们自然可以这样宽慰自己,但对南阳来说,它必须要跟襄阳“理直气壮”地争上一回,这不仅关乎历史的本源,更关乎面子。

此文为吾球商业地理《加水就能跑的汽车背后,折射的是失落城市的产业焦虑》第一章,欲知南阳故事,请继续关注本号《加水就能跑的汽车背后,折射的是失落城市的产业焦虑》第二章:《汽车“加水就能跑”?闹出笑话的南阳,需要请回诸葛亮》(或标题为《郭靖大侠守的襄阳,今天竟成了汽车城》)。


采写 | 王千马(中国企业研究者,中国商业地理写作第一人。出版有小说《媒体这个圈》、《无所适从的荷尔蒙》,主编有《无法独活:致喂大的年轻人》、《不焦虑的青春》,近年来相继推出《重新发现上海1843-1949》、《海派再起》、《宁波帮:天下第一商帮如何搅动近代中国》、《盘活:中国民间金融百年风云》、《玩美:红星美凯龙30年独家商业智慧》以及《新制造时代:李书福与吉利、沃尔沃的超级制造》等作品。)

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

编辑| 大腰精

制作 | 粉红女佩奇


文章在头条号首发,并于齐鲁壹点号、微信公号、网易号等平台随后推出,敬请关注,并转发、评论。如需和作者探讨,请加作者个人wqian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