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里,如果要评选一对文化上的好友作为文化史上的标杆,我想,绝大部分中国人都会把那层次最高的一组评给这两个人吧,没错,他们就是在中国文化典籍里闪耀了一千三百年的李白和杜甫,正如唐代大文学家韩愈说的那样:“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有了这两位诗界大宗师的照耀,中华文明就显得更加的恢弘大气、熠熠生辉。

诗圣杜甫和诗仙李白哪个厉害(同为仕途不顺且是好友)(1)

这幅画是不是把两人画老了点,杜甫当年才三十出头啊。(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李白和杜甫是一对好朋友,他们算是一对忘年交。其中,李白生于公元701年,杜甫生于公元712年,所以,李白比杜甫大了整整一轮,但这依然不妨碍他们成为好朋友。


一、李白和杜甫这对好朋友“找仙人、采仙草、炼仙丹”的趣闻

公元744年的春天,嗜酒如命、有些恃才傲物的李白最终也没有被唐玄宗李隆基重用,唐玄宗就打发了他一些黄金珠宝,让他继续去大唐的山河景色里面悠游自在。于是,又一次,李白走上了浪迹天涯的道路,他的一辈子总是这样,不停地追求着心中的理想(成大业、立大功,作一个功高盖世的英雄),却总是在不断的流浪中消磨意志并自我安慰(他的浪漫主义诗人形象就是这样出来的)。

李白这次的第一站是洛阳,记住这个地点,中国文化史上最伟大的文人之间的会见,好像总跟这个地方有关系,以前的孔子和老子,还有现在我们马上要说的李白和杜甫。

诗圣杜甫和诗仙李白哪个厉害(同为仕途不顺且是好友)(2)

洛阳定鼎门,这是一座文化史上的传奇城市。(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好巧不巧,这一年32岁的杜甫也正好在洛阳。和李白落寞的心情有点相似的是,杜甫的科举考试也落榜了。虽然这时候杜甫的父亲还在任兖州司马一职,杜甫也算是一个正儿八经的官二代,但考试落榜这件事总归还是让人心情不太愉悦的。所以,这时候的杜甫也跟随父亲来到了洛阳散心。

那个时候,李白的才名早已名震天下,就连玄宗皇帝的杨贵妃也给他磨过墨,高力士还给他脱过靴子,天下人就是想不知道李白的名号都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情。而年轻人杜甫作为文坛新秀,对这种大佬级别的人物,自然就有种高山仰止的感觉,他迫不及待地想要见李白一面。

因此,可能是在杜甫的要求下,杜甫的父亲带着杜甫跟李白见了一面,没错,中华五千年历史上最伟大最传奇的两位传奇诗人居然真的见面了!

诗圣杜甫和诗仙李白哪个厉害(同为仕途不顺且是好友)(3)

唐玄宗和杨贵妃。唐玄宗要是当皇帝时间短一点,会不会成为最好的那个皇帝?(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李白这人是不怎么摆谱的,典型的性情中人,爱憎分明也敢爱敢恨,他可以让高力士脱靴子,却也可以不拘一格与小友相谈甚欢。杜甫此时的名气显然不太可能跟李白同日而语,但李白用他智慧的大脑分析出了杜甫日后的不可估量,所以,他几乎没有任何界限的跟杜甫畅谈天下大势、诗词歌赋、心中理想和远方旅途。

最后,在天下大势难以把控,诗词歌赋说得太多,心中理想又很是茫然的情况下,李白和杜甫做了一个约定,他们要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也是在这个公元744年,李白和杜甫这对忘年之交结伴,他们从洛阳出发,先后途经开封、商丘、芒砀山、王屋山、千佛山、大明湖、兖州等地,一路吟诗作赋、高歌饮酒、骑马狩猎、游山玩水、寻仙访药(这是重点),好不惬意。哦,对了!这期间,唐朝另一位边塞大诗人高适也加入了他们的阵营,他们这期间真的就是一路“找仙人、采仙草、炼仙丹。”千万别以为我是在这里说笑。

诗圣杜甫和诗仙李白哪个厉害(同为仕途不顺且是好友)(4)

戴建业教授把“找仙人、采仙草、练仙丹”的故事说活了,太好笑了。(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你不信?!不信你来看看杜甫在《赠李白》一诗里说的:“李侯金闺彦,脱身事幽讨。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瑶草。”这就是活生生的明证了。


二、李白和杜甫成为好朋友的最大共同点

三个人这次寻仙访药结果如何,历史书上没有记载,但这依然不妨碍这一段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我想说笑谈,但此处似乎不合适)。李白后来是真的入了道教了,我认为他是第一个在儒家和道家之间左右摇摆的千古奇才;杜甫据说也去了王屋山找道士,不过没有被他找到,那道士已经羽化登仙了;高适和他们俩分开后就继续南下游山玩水去了,可能后来一路流浪到了西域边塞。

李白和杜甫相差了十二岁,按现在的话说,应该是有代沟的,可两人为什么能成为好朋友呢?道理很简单。他们有基础且有那个可能。

诗圣杜甫和诗仙李白哪个厉害(同为仕途不顺且是好友)(5)

十年时光,曾经李白和杜甫也以为是没有什么差别的。(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其一,他们都是出生于巅峰大唐盛世的时代的人,虽然年龄上有差距,但好在他们是同一个时代的人,这就是最大的时间基础。你要是让李白和苏轼去做好朋友,那麻烦可就大了;其二,李白和杜甫都是具有浪漫主义情怀的大诗人,李白不用说了,本身就是浪漫主义的代表,而杜甫早年也曾经是浪漫主义的向往者,否则他也不会跟着李白去“找仙人、采仙草、炼仙丹”了,还有,杜甫有一首早期作品叫《渼陂行》,大家可以看看,里面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词汇。

有了这两个最大的共同点,李白和杜甫自然就有了成为好友的极大可能,正所谓“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嘛。再加上李白被唐玄宗逐出朝廷,杜甫又屡考科举不中,都可以说是仕途不顺,这又进一步加深了两人之间的焦点话题,你说互诉衷肠也好,互倒苦水也罢,反正是两人有共同话题了,都属于官场失意者,抱团取暖也是极有可能的。


三、李白和杜甫这对好朋友最终在文学创作上“分道扬镳”的原因

可这样一对好朋友,前期又都是浪漫主义的爱好者,为何李白在后世成了浪漫主义的代表“诗仙”,而杜甫却成了现实主义的代表“诗圣”呢?是一股什么力量将他们俩人的文学轨迹做了如此明显的一个区分呢?

诗圣杜甫和诗仙李白哪个厉害(同为仕途不顺且是好友)(6)

爱好一致,命运相似,但他们的文学道路却分道扬镳了,一个成了仙,一个为了圣。(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答案就在李杜二人相差的那个十二年时间里。

李白生活的时间是公元701年至762年,这期间,大唐王朝完全处于上升阶段,尤其是唐玄宗的开元年间(公元713年12月-741年12月),可以说是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上最为璀璨辉煌的一个年代,李白的生活轨迹与这期间高度重合,因此,李白内心最主要的还是对大唐王朝盛世的一种美好赞叹,虽然他自己仕途不顺,但他这还没有把个人际遇上的一些不顺心与国家的动乱结合在一起,因此,他在个人前涂上选择了孤傲和汪洋恣睢,而对国家则充满了盛世大唐的感叹(就算是讽刺纸醉金迷也在感叹大唐的繁华)。他写个人时,就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迈,他写山河景色时,则有“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骄傲和轻快。

安史之乱(公元755年至公元763年)爆发后,李白已经步入晚年,他的创作激情已经不如从前,再加上年老体衰,思维可能也不如之前灵活,因此,这以后的诗歌质量总的来说要比安史之乱前的作品要稍微低一些(数量也要少一些)。他即便是写现实,也还是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的惯性,像著名的《秋浦歌》(作于公元754年或755年),“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就算是悲凉都带着无与伦比的想象力。这与他长期以来的思维定势脱离不了干系,他的诗从来都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少有直面描写社会悲惨现实的诗歌。

诗圣杜甫和诗仙李白哪个厉害(同为仕途不顺且是好友)(7)

李白是浪漫主义的一代宗师。(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而杜甫就大不相同了。

他比李白小十二岁,也许正是因为这12年时间,才最终造成了两位大宗师在文学创作道路上的“分道扬镳”。如果说,李白的成名是在开元盛世期间,那么,杜甫的流传后世则要归结于黑暗且惨烈的“安史之乱”了。

在“安史之乱”前,杜甫虽然也有名作问世,但是,杜甫所有的重量级作品都是在“安史之乱”后写成的,这时候,杜甫的心性和认知都已臻至诗人之化境。虽然杜甫也曾经是一个浪漫主义的追随者,但国家的突然遭难和大唐盛世的戛然而止,让诗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缓过神来,他曾经确实也只关注自己仕途上的一些不顺,但战争来临之后,诗人就把更多的关怀和悲悯的目光投向了饱受创伤的国家和艰难困苦的人民,因此,他的名篇“三吏三别”无一例外都充满了对社会底层的悲切关怀和对社会黑暗的无尽批判。而所有这些表象,其实都是这比李白晚出生的十二年所带来的。

诗圣杜甫和诗仙李白哪个厉害(同为仕途不顺且是好友)(8)

杜甫则是现实主义的集大成者。(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四、李白和杜甫仕途上的不如意,可能是中华文明史上最大的幸事之一

可以这么说吧,杜甫将自己从浪漫主义转向现实主义,既是国家和人民的需要,也是他作为一代宗师的一种自我要求,这是一种根植在骨子里的中华文学精神的自我救赎,更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阶层所能拥有的一种超然物外的社会价值。

因此,最后,李白入天成了“仙”,成为了那个中华五千年历史上最让人高不可攀的诗界存在;而杜甫则始终和我们站在一起,他已经世世代代地融入了我们普通大众的魂魄之中,成为了我们心中的那个“圣人”。“仙”和“圣”是不同的,仙是缥缈不可言的魔幻存在,而圣则要走入寻常百姓家,去关注他们的衣食住行还有命运。

而至于孰优孰劣,我这里没有答案,您自己心中定有一份见解吧。但我敢肯定的是,他们俩自己肯定是无意于去争先的,因为他们原本就是一对好友,更是一对整体,无论是浪漫主义还是现实主义,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的极品了。

诗圣杜甫和诗仙李白哪个厉害(同为仕途不顺且是好友)(9)

中华文化史上的一大幸事,即李白和杜甫仕途上的不如意。(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而对于我们全体中国人来说,恐怕1200多年前,那一个叫李白和另一个叫杜甫的读书人怎么折腾都仕途不顺的那种困苦,千百年后居然演变成了中华文化史上的一种极大的幸事,看来还真是“祸兮福之所倚”啊,老子诚不我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