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我家乡的土特产#

我的家乡在云南省的蒙自市。蒙自市是红河州的地级行政区首府。位于云南省的东南部。是滇南中心城市核心区。蒙自市辖区面积2228平方公里,其中坝区面积544.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4.4%。主城区面积30.8平方公里。

蒙自是云南省建县最早的24个千年古县之一,清末明初曾是云南省对外贸易的最大口岸。当时云南80%以上的进出口物资通过蒙自转运。云南第一个海关,第一个电报局,第一个邮政局,第一个外贸企业,第一个驻滇领事馆,第一个火车站等诸多第一,先后在这里产生。

1938年,西南联大文法学院曾迁来蒙自。蒙自座落于红河州,红河州因美丽红河穿境而过得名,关于它的文献记载早在西汉时期就有历史可考。并且,红河州的深厚的文化底蕴,从古至今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前来游历,留下了大量内涵丰富,饱含情愫的文章。在红河州的历史画卷中留下了深刻隽永的印章。

其中包括闻一多先生和朱自清。

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明主战士。

故事要从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讲起,朱自清随清华大学南下,多方輾转终于在1938年3月抵达昆明,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任中国文学系主任,并当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由于校舍不敷使用。蒙自又有滇越铁路连接昆明,交通便利。当时校方决定将部分师生迁至蒙自设立分校,于是朱自清便在蒙自短暂居住了5个月。在这段时间里,他不仅领略了本土的自然风光。品尝了本地的特色小吃,更在生活过程中感悟良多。

或许是因为在蒙自有着太多的美好而深刻的回忆,朱自清当时留下了一篇清新秀丽的《蒙自杂记》。

接下来,就由我带你时光倒流,一同感受80年前的蒙自风光,听听那时的逸闻趣事。

提到蒙自,总是绕不开有着百年历史的滇越铁路和风景秀美的南湖。曾在蒙自居住过的朱自清也是如此,看惯了大城的人,见了蒙自的城圈儿会觉得像玩具似的,正像坐惯了普通火车的人,乍踏上了碧石小火车会觉得像玩具似的一样。但是住下来,就渐渐觉得有意思…

城外的名胜去处,南湖。湖里的松嶌轩,军山,三山公园,一下午便可走遍,怪省力的,不论城里城外,在路上走,有时候会看不见一个人,整个天地仿佛是自己的,自我扩展到无穷远,无穷大。

在朱自清的笔下,居住在蒙自的时光充满悠闲的情趣,个碧石铁路的米轨小火车,一下午即可走遍的风景,省心省力,从容和自在,让人心境辽阔。这小小的像“玩具”般的蒙自,令他魂牵梦萦,无比怀念。

碧波荡漾的南湖,湖面明艳的荷花,充满诗意而又倍感亲切。如今的蒙自早已扩展。曾经的米轨火车成为历史文物,滇越铁路也有了新的历史使命,无数人来到碧色寨览其“芳华”。芳华的拍摄地就在蒙自。南湖风景区几经修建,现已形成了一个集园林名胜,自然风光,田园风光为一体的滇南旅游胜地。湖畔的凤凰花在风里摇曳生姿,令南湖风光更加盎然。

南湖不大,但走上一圈总会有些疲累,这时,一碗稀饭,配上小菜,便可解乏,大街上有一家卖糖粥的,带着卖煎粑粑,我们管这个铺子叫“雷稀饭”。 历史变迁,朱自清先生笔下的“雷稀饭”已难觅踪迹。但糖粥和“粑粑”两种食物依旧活跃在蒙自人的餐桌上。风味独特,物美价廉的“稀饭”是蒙自人的口碑佳肴,可甜可盐的稀饭依旧风靡蒙自。吸引着人们前来品尝。还有米做的“粑粑”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软糯而富有嚼劲的糯米粑粑。清新的包谷粑粑等都是甜粥的佳配。

蒙自有个火把节,四乡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晚上,燃起汹汹篝火,这火是光源,是热能,是力量,这也许是拔除节,但暗示着生活力的伟大。是个有意义的风俗,在这抗战时期,需要鼓舞精神的时期,它的意义更深厚。在居住的这段时间里,朱自清还遇上了一年一度的彝族火把节,热闹非凡的火把节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朱自清认为节日的意义不止是狂欢,明亮的火把,热闹的歌舞更体现了生命的力量。让抗战时期的人们得到鼓舞,如今的蒙自火把举办的越来越红火,节日内涵越来越丰富,新增了更多欢乐有趣的活动。吸引着远近游客前来一同参与这个盛大的民族节日。

朱自清来到蒙自,虽远离了战火,但他内心仍然牵挂着国家的命运,当时的蒙自人民热衷于贴门联,除了暗含自己的姓氏的门联外,更多的是抗战的。当时联大师生们在蒙自办的夜校吸引着众多民众前来报名,他们不但教习文化,更宣传抗日,教唱爱国歌曲,传播了现代文明和抗日思想。蒙自当时富有时代特色的门联和教育局为宣传所做的努力令朱自清印象深刻,那是抗战时期的人民对抗战胜利的信心和殷切盼望。

时光荏苒,曾经在蒙自辉煌一时的西南联合大学蒙自分校如今只剩下海关税务司署旧址,哥胪士洋行,周家旧宅,王家旧宅,等几幢建筑,提醒着人们那段难以忘记的历史。

如今的蒙自是一座“崇文尚德,开放包容”的活力之城,魅力之城。

过桥米线,想必大家都熟知,在蒙自,除了菊花过桥米线,还有牛肉过桥米线,羊肉过桥米线,凉米线……品种可谓五花八门。“过桥米线”,因一个美丽的传说而得名。

蒙自甜石榴,这一粒从西域远到而来的种子,在蒙自赢得了“中国石榴之乡”“中国石榴城”的美誉。蒙自独特的地理气候,北回归线正好穿越境内,造就了蒙自石榴独特的口感。

如今的蒙自海关依旧洗净铅华,静静地矗立在南湖东南隅,仅存北,东两侧楼房的哥胪士洋行则已开辟为闻一多先生事迹和西南联大旧址建筑早已斑驳,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白墙青瓦的蒙自一中紧紧坐落于旁,无数芊芊学子循着前辈们的脚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我的家乡在农村(我的家乡)(1)

我的家乡在农村(我的家乡)(2)

我的家乡在农村(我的家乡)(3)

南湖松嶌轩

我的家乡在农村(我的家乡)(4)

蒙自官房大酒店

我的家乡在农村(我的家乡)(5)

南湖全貌

我的家乡在农村(我的家乡)(6)

南湖后门

我的家乡在农村(我的家乡)(7)

我的家乡在农村(我的家乡)(8)

南湖“水上餐厅”

我的家乡在农村(我的家乡)(9)

南湖松嶌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