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说“贵在坚持”是错的,永远保持“好奇心”才是难能可贵的

烨子|烨子发现|烨子心学

百读书院|烨子发现:发现生活中有趣的心理学

好奇心是促进人们不断探索的动力(好奇心才是人类进步的动力)(1)

今天这一讲,灵感来自于新东方教主俞敏洪先生。听他说的人生贵在坚持是错的,贵在好奇心才是对的。我非常赞同他的观点,也据此展开谈谈烨子的观点,大家一同探讨这个有悖于常理的新提法,看看是否有几分道理呢?

其实我早就怀疑“贵在坚持”这样的鸡汤词汇了,前几天还专门撰文否定“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意思是读书有方法,苦读书死读书没用。闲话少说,我们开启今天的正题:“好奇心”。

好奇害死猫,好奇心是个什么鬼?

心理学认为好奇心是个体遇到新奇事物或处在新的外界条件下所产生的注意、操作、提问的心理倾向。如果非要用晦涩难懂的心理学术语加以描述的话,那就是:“好奇心是动物处于对某事物全部或部分属性空白时,本能的想添加此事物的属性的内在心理。”就是动物遇到未知事物的时候其本能就是“想知道”确切的真相,不管是动物还是人都喜欢确定性的事物,对于那些不确定性的事物往往表现出更大的兴趣,因为就怕遇到不确定的事物,想尽快确定其是否是确定的。这种不确定性会带来两个方向完全相反的情绪情感体验,一个是渴望的带着幻想的美好体验,一旦现实超越了预想,那就会大大激发多巴胺的分泌,人会处于一种醉生梦死的愉悦状态;一个是害怕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心中忐忑不安,一旦现实大大低于预想,那就会激发杏仁核紧急工作,恐惧与失落就接踵而至。

俞敏洪永远保持好奇心当然是希望多巴胺可以伴随着我们,时刻激励着我们永葆青春,永远拥有一颗年轻的心。

好奇心是与多巴胺如影随形,虽然现有的科学水平还不足以解释到底是好奇心带来了多巴胺还是多巴胺的分泌驱动了好奇心,但二者的关系确实是紧密互联的。早在2009年,研究人员发现,增加齿状回中多巴胺相互作用蛋白的表达,就能显著增加动物的好奇心,这个发现再一次印证了多巴胺与好奇心之间是有某种特定的关系的,只是,多巴胺到底是如何发挥作用的,以及好奇心反过来会不会影响多巴胺以及如何影响多巴胺的分泌,在科学界并不清晰。

好奇心是促进人们不断探索的动力(好奇心才是人类进步的动力)(2)

“贵在坚持”有错吗?错在哪里呢?只有当“坚持”与“好奇心”交融在一起坚持才有了动力

按说贵在坚持从字面上讲确实无可挑刺,那到底哪里有错呢?难道是我们鸡蛋里挑骨头?故意找茬?“坚持”从字面上讲,是一个状态词汇,表示的是一种进行时,可是,我们来评判一个人是不是要坚持,却往往是“马后炮”,是事后有了结果之后发出的“忠告”,这就有了其内在逻辑上的谬论诞生了。我们还是以俞敏洪所说的例子来探讨,他说当年与他一起补习的还有一位同学,他们接连补习了两年,也算是坚持了下来,都冒着补习的巨大压力去坚持做一件学业繁重但意义不同的事情。补习了两年的成绩与上一所好大学还是有距离的,尤其是俞敏洪梦想中的北京大学,第三次高考的成绩那个同学甚至还高出俞敏洪几分,但是他的同学放弃了,没法坚持下去。只有俞敏洪因为年少的时候去了一次上海,对这个世界有了全新的认识,有了太多太多的好奇心,正因为此,俞敏洪才能够坚持下来为了梦想而奋斗不止。你可能会反应迅速来反问我:“如果俞敏洪的同学再坚持一两年不就也实现梦想了吗?这不刚好说明坚持的重要吗?”很好,这正是我接下来要和大家说的,确实没错,很多时候坚持没错,而且只有恰当的坚持才能让任何梦想起航。可是,我请问,为何那位同学没有坚持下去呢?原因我告诉你,那就是缺乏好奇心,他因为从小没有离开过那片土地,他无法想象外面的世界有多么不一样,他更是无法憧憬一种他无法想象的未来。一个人想象的事物也是基于脑海之所见,如果你从没见过一样全新的事物,你是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来的。这就是同时带出了另一个问题:眼界比知识更重要。关于眼界,我会另行写文章阐述。

所以说坚持本身没有错,任何坚持需要好奇心去驱动,否则就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哪能让坚持继续下去呢?说到这里,我要及时告诉你一个道理:好奇心是个体学习的内在动机之一,也是个体寻求知识的动力,是创造力和创新力的源头。

好奇心是促进人们不断探索的动力(好奇心才是人类进步的动力)(3)

如何激发内心深处的好奇心?如何让我们带着好奇心去看世界,如何让好奇心推动着你我向着梦想进发?

“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我只是非常好奇而已。”(“I have no special talent. I am only passionately curious.”)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这句名言,足以道明人类的好奇天性,甚至是所有有思想个体的天性。爱因斯坦认为他之所以取得成功,原因在于他具有狂热的好奇心。

人类的好奇心,其实在人类婴儿身上就已经足够明显了。婴儿一旦发现新鲜事物,就会用手去触摸,把东西往嘴里塞,这在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叫作“探究反射”。到了幼儿期,好奇心则会更加明显和强烈,他们会通过感官、动作、语言(哭声也是一种语言)来表达自己对周遭世界的好奇。很明显,可以看出来好奇心是一种内在动机,主要由外界的新鲜事物刺激和唤醒。人类婴儿的好奇心最初来自于本能,不需要过分培育,但到了成年每个个体的好奇心就会变得不一样,有些人依旧好奇心爆棚,对什么事情都感兴趣,有些人则对任何事情提不起兴趣。所以,认识好奇心,继续激发内心深处的好奇心,变得尤为重要,而不是任由好奇心自生自灭,那岂不等于自己亲手放走了自己的幸福?

如果人类只是被动地接受好奇心驱使,那这个世界将无法继续向前,没有创新,没有创造,所以,如何激发内心潜在的好奇心,如何带着好奇心向着梦想进发,变得尤为重要。以下几点是烨子的观点,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第一,提高自己的见识,开阔眼界,不要满足于井底之蛙的快乐,而要主动拔高自己,尽量把自己往高处带。所谓见多识广,登高望远,就是指的这个意思。俞敏洪因为去了上海,所以见识立即不一样了,眼界顿时开阔起来,内心的世界也就一下放大了不少。我记得我小时也正是因为跟随父亲经常去县城开会,第一次住宾馆(招待所)都是新鲜的,第一次在宾馆的三楼看人来人往都是好奇的,第一次去到有钱人家看到同龄人竟然有自己的闺房,所有的一切一切,都在我幼小的心灵翻江倒海。后来,我坚持补习了三年最终考到北京的一所全国知名的重点大学,与俞敏洪的经历如出一辙,这不能不说从小开阔眼界有多重要。大学毕业后,我先后去过几十个国家,那些发达国家我几乎都走遍了,曾经开着一辆车跑遍了欧洲十几个国家,也曾一路狂奔在美洲的广袤大地上。别的不说,至少我大大丰富了自己的视野,我通过欧洲之行见识了美轮美奂的教堂艺术,目睹了古希腊时期的辉煌,感受了中世纪欧洲的古典美,体验了上千年的古堡,去过“睡莲”的主人莫奈家的私家花园,去过浪漫的普罗米修斯,去过终年积雪的阿尔卑斯山……这些都只是在书本和教科书里听说过,只有到过现场感受才会如此真切。所以,要时刻想到去开阔自己的眼界,不要做井底之蛙。

第二,从平凡中发现不平凡。从平凡的生活中观察到有趣的事情,甚至把无趣的事情变得有趣,本来有趣与无趣都是人们自己定义的,是否有趣都是人们的主观意识。比方说,学会从早上起床以来开始做起,刷牙,你可以换一个好看一点的牙刷,每次换牙刷的时候换一种颜色看看,牙膏也可以换不同的品牌不同的材料不同的颜色试试看,万一不喜欢还可以换回来,但至少给你增加了好奇心。上班方式也是,你可以试着不同的交通工具,就算是天天坐公交也可以经常换不同的随身听,甚至带不同颜色的雨伞。到了办公室,你可以经常收拾一下你的工位,可以每隔一段时间换一种摆设,增加一种绿植。回家与家人打招呼的方式都可以每天一换,每天做的菜也可以不同,甚至盛菜的碟子都可以换花样。到了周末,每个周末也可以变着花样让自己充满期待,这周爬山了,那下周带着家人去看一场演出也是不错的。总之,生活是平淡无奇还是充满惊喜,完全在于自己。有句话叫“平淡是真”我并不认同,平淡就是平淡,把平淡活出来多姿多彩那才叫高明。

第三,充满对未知事物的敬畏,我们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就应像对事物的渴望一样才对。话说亚当夏娃就是因为“好奇害死猫”才偷吃禁果,可正是这样才有了人类,不是吗?

一项科学分析显示,好奇心比智力更能预测学习成绩,同时,有研究表明,好奇心在增强学习和记忆的长期巩固方面有独到的好处。这一切的根源其实就是因为我们的大脑,我们大脑的多巴胺。大脑分泌的多巴胺,特别喜欢“奖赏预测误差”,当可能性大大超出我们预期的事情的时候,就是意外惊喜,这就是好奇心产生的脑动力。其实,这发生在每时每刻,只是我们没有好好感受。比方说,每当年终的时候大部分公司都会发年终奖,也许是两张,也许是20张,也许是100张,一切都有可能,如果你临近年底你离职了,那一切都没有可能了。还有就是俞敏洪的那位老同学都补习了两年了,如果学着憧憬一下大学的美好,虽然是未知,但可以天马行空幻想啊,幻想谁不会啊。这也是白日梦的重要性了,所以有个时候人可以学点阿Q精神,没准未来更美好,不怕有梦想就怕万一梦想实现了呢?

第四,每天读书看新闻,养成天天学习补充精神食粮的习惯。这个社会变化就是快,用日新月异形容都不为过,如果我们不学习那就落后千里哦。烨子以为,读书是最好的修行,也是成本最低的一种自我提升的方式。咱不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也不说“说中自有颜如玉”,书确实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向来是古人的最高追求,读书也是我们现代人常学常新的方式,没有之二。

第五,保持孩子的天真,多问“为什么”,不要处处下定义,世界上就没有绝对的一成不变的东西,此一时彼一时,曾经沧海难为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个世界是神奇的,所有的人类是神奇的,所有的物种都是神奇的,哪怕是小到一只蜘蛛,当你放大一千倍去看其内部结构的时候,你都会被震撼到,何况我们人类自身。所以遇到事情我们多问为什么,好奇心就永远停留在内心,我们就有源源不断了解新鲜事物的动力,我们就从不缺乏进步的动机。

第六,从根本上拔高自己的认知,这一点与开阔眼界不同,眼界来自于外界对心灵的冲击和改变,而认知的提升是内心维度的报高,是质的飞跃。前两天我写过一篇文章讲如何读书的,巴菲特一年读500本书,比尔盖茨每年读50本书,孙正义两年读4000本书。我们先不深究他们究竟有没有读完这些书,我们只需要知道他们那么身居高位要什么有什么为何对知识还如此渴求?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好奇心驱使。好奇心与你有多少钱无关,与你的地位也无因果关联。原因是好奇心这个东西没有止境,根源在于我们大脑分泌的多巴胺也是源源不断,就像太阳每天都会重新升起一样,我们的好奇心与我们的欲望一样都会满血复活。不过,你也别高兴太早,也有好奇心突然中断的,很不幸,这些人都是因为脑内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出了问题,分泌骤降,这些人往往被诊断为抑郁症患者,这个留到单独的文章探讨。

言归正传,我们再回到那些名人为何保持这么旺盛的阅读力?原因在于好奇心,在于多巴胺。具体说来是这样的,我们人天性喜欢那些确定的事物,天性对那些不确定的东西充满了解的渴望,可是一旦了解清楚也就变确定了,一旦确定了就失去了好奇心多巴胺也就停止了分泌。可是多巴胺这个东西不会每天自动分泌的,只有当新鲜事物出现能引起我们大脑关注的时候才会分泌,而且一定是那种超乎预期的事物。同时,我们人类还有一个本能,那就是一旦了解和认清某种知识或技能就不再过分关注了,不好奇了,甚至会因为学习了新知识而不断否定自己以前的旧知识。旧的知识或许已经过时了,或许压根就是认识不对是错的,看过1000本书的人就像站在1000个巨人身上,境界自然就高了不少,同时也不断触及到自己过去的边界,不断向着新的认知迈进。所以说,看书越多,认知越清晰越高明,需要看的书和了解的知识也越多,与之而来的疑问必定是越来越多的,总到了看书看不过来的一天。如此,内心的好奇心也就用不会落幕,内心永远是被好奇心充盈着的。

烨子说:

现在的我每天保持写一篇长文的习惯,哪怕再晚也要写完当天确定要写的文章,而且,接下来要写的文章接二连三地会蹦出来,甚至在开车回家的路上都会有好文章的构思跳出来。说实在的,这种状态我非常享受,天天有心流充盈润泽,充实而满足。这种情况下,我根本不需要督促自己坚持,一切都是自动自发的,每天每时每刻每分,都有好奇心陪伴左右。

百读书院:一起读书,一起学知识!

烨子心学:一起感悟生命,一起觉知人生!

烨 子:与你一起修心养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