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优则仕。”中华上下五千年至今,每个时代都有众多的(绝大多数)人想当官。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中国官场传承上千年,历史上各朝各代都有自己一套的选官制度。到了清朝,应该是集历朝历代之所长,当官的途径也就多了起来。你想“十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当官的诱惑力有多大,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在清朝如果你想当个官,究竟有哪几条途径。

第一条:科举。

科举制度始于隋朝,后经各朝各代传承下来,前后一千多年,是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当官的重要途径。在清朝的科举制度中,考生为取得考试资格,需要先参加童试,过了之后你就是秀才,这是你功名的起点。然后,还需要经过乡试、会试、殿试。乡试过了你就是“举人”,对就是范进中举的那个层次;然后会试过了你就是“贡士”;而后你就可以参加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在殿试上会取一甲三名分别为“状元”、“榜样”、“探花”,其中状元授翰林院修编,榜眼和谈话授翰林院编修,至此你的官途就开始了。同时,在殿试上会选取二甲、三甲若干名还需在此参加考试,成绩优秀者方能当官。

清朝满人做官不需要科举吗(清朝当官途径研究)(1)

清朝科举三年一次。有学者统计,在清代,按省份的大小,每个省乡试举人录取的名额在四十个到一百个不等,如果你出生在一个“科举小省”,那至少要考到全省前50名,才有机会得到进京参加会试的资格。而这些全国选拔出来的优秀尖子中,又仅有三分之一左右能通过会试,来到天子脚下接受最后的考验。有清一代,录取进士人数最多的为雍正庚戌年,共录取406人,最少的为乾隆己酉年,仅有96人最终通过了会试。到了晚清的时候,每次参加乡试的考生大概是16-18万人次,而真的能考上,只有5000-6000人。可想而知,如果到了清朝,你想通过科举途径来当官那是有多难,难怪范进中了举人就发疯了,有人从黑头考到白头也未必能考上!

清朝满人做官不需要科举吗(清朝当官途径研究)(2)

第二条:世袭。

在清朝,统治者根据需要,对有大功之人进行封爵,这些爵位是可以进行继承的。只不过,爵位在世袭的过程中,又分为降等世袭与世袭罔替。降等世袭,即每承袭一次要降一级,但降级若干次(亲王降至镇国公,郡王降至辅国公,贝勒降至不入八分镇国公,贝子降至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公降至镇国将军,辅国公降至辅国将军)后便不再递降,以此爵传世。世袭罔替,即以原爵位承袭。例如大清十二家“铁帽子王”。这条当官的途径基本与普通老百姓无缘。

第三条:赏赐。

在封建王朝,都是为皇帝打工,皇帝如果觉得你可以们就可以直接赏赐你官职。比如,《雍正王朝》里雍正皇帝直接授予白衣宰相方苞武英殿大学士。

第四条:捐官。

顾名思义,这一条途径就是花钱买官。是的,在清朝花钱买官是合法的,这也是专门为富人开的一条途径。在顺治年间,由于清初战乱导致了国库开支剧增,因此便有了捐纳充实国库。康熙年间,三藩作乱遍及数省,朝廷军饷捉襟见肘。因此,鼓励富商豪门捐官。捐官终其根本都是为了筹集更多的银子用于出兵或是赈灾。说白了,捐官就是合理合法的官方卖官鬻爵,捐官出来的人大多素质很差,你想花钱买来了官你不想怎么在捞回来吗?但也有最后做得比较好的,比如我们都了解的《李卫当官》中的李卫。

清朝满人做官不需要科举吗(清朝当官途径研究)(3)

以上就是清朝几种典型的当官途径。如果是你,你回到清朝是不是也会买一个官来当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