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帝王的母亲和后妃的同姓亲族,叫做外戚。

民间至今还有许多地方,对舅舅有特别的尊敬。像陕西关中地区很有名的一段唱词,“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意思是无论哪位舅舅,是舅舅就是尊贵的。

普通人对妈妈、妻子家人的尊重,更多的是一种文化,或者一种感情。

但皇家外戚,身处最高权力的旁边,势必卷入权力的角逐。

权力角逐下,皇权对外戚,心理上也是矛盾的。

古代贵戚和外戚(古代皇权对外戚的用与防)(1)

可信任的群体之一

皇权高高在上,皇帝要防止任何人对权力构成威胁。大臣、将领、知识领袖、民间力量,都自不必说。

皇帝的同姓亲属,也要防范。多数皇帝,能成为皇帝,已经是经过了与兄弟的争夺,又怎么可能信任重用兄弟。甚至,儿子也不能过早重用,不然可能出现太子抢先分权上位。

放眼看去,外戚有了被重用的道理。

古代贵戚和外戚(古代皇权对外戚的用与防)(2)

1.他们是后妃的亲属,爱屋及乌也有着亲近与信任。外戚中稍有才干的人,要比一般人更容易被皇帝发现,从而给予机会。与皇帝接触多,熟悉,也能增添信任。

有后妃做枢纽,外戚也会比大臣、民间力量更忠诚于皇权。

尤其皇帝幼小,太后摄政,太后信任的自然是自家亲属。

战国时,秦国宣太后同母异父的弟弟,穰侯魏冉,为秦国崛起立下赫赫功绩。

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吕雉,家族兄弟吕泽、吕释之,“吕氏雅故本推毂高帝就天下,功至大”,是建立汉朝的大功臣。

吕泽和他的部属,第一时间参加刘邦反秦,攻打战略要地斩杀秦国丞相李斯的儿子李由,接连打败王离、杨熊两支主力秦军。

楚汉相争时,逼降项羽用来防范刘邦的董翳、在刘邦被项羽大败后再次给刘邦提供军队、坚守物资转运储备中心敖仓确保刘邦后勤补给路线安全、歼灭项羽大将龙且部队最后参与垓下合围项羽。

古代贵戚和外戚(古代皇权对外戚的用与防)(3)

吕后妹妹的丈夫樊哙,战功显著,也是有特殊地位的将军。

刘邦军队打入咸阳,刘邦贪恋秦朝皇宫的富丽堂皇和里面的财宝、美女,要住到皇宫里。

樊哙几乎是用呵斥的口吻,批评刘邦贪图富贵,让刘邦回到军营。一般的将军,在这样大是大非的关头,是不好这样给最高领导劝谏的。

汉景帝时,窦婴为平定“七国之乱”立下功劳。

汉武帝时,提拔重用卫青、霍去病、李广利。

唐高祖李渊,外戚窦氏家族,窦危、窦轨、窦琮、窦琎、窦抗、窦诞、窦静,为建立唐朝立下的功劳,与汉朝的外戚吕氏家族相比,不相上下。

唐太宗长孙皇后的哥哥长孙无忌,是唐太宗最重要的心腹。长孙皇后、长孙无忌的舅舅高士廉,也是唐朝重臣。

古代贵戚和外戚(古代皇权对外戚的用与防)(4)

2.外戚势力做大,进一步取代皇帝的可能性,是比皇族亲王取代皇帝的可能性小很多的。

外戚的身份,总归是臣子,没有皇族亲王称帝的法理。很好理解,某皇族亲王通过权力斗争成为皇帝,王朝没有发生更替;而外戚称帝,就改朝换代了,外戚取代皇帝的阻力要大很多。

皇帝内心深处,对外戚还是防范的。太后在最后关头,也不会允许外戚成为皇帝。

最极端的例子,武则天已经称帝,狄仁杰提醒她,儿子和侄子哪个更亲;百年之后,是儿子会祭祀她,还是侄子会祭祀她。武则天立刻清醒,明知儿子有重新恢复大唐的可能,却还是立儿子为太子。

外戚试图取代皇帝,其性质就是谋反。

看下史书,皇族某亲王取代皇帝,成功的例子还是不少的,而且控制了舆论、修饰历史记录,也就成为新的正统了;失败的,也能或多或少得到理解和同情。

而外戚干政的,除了极个别改朝换代成功的,可以足够控制舆论、修饰史书,绝大部分没有正面的评价,等同于乱臣贼子;即便安于本分立有大功劳的,也脱不开外戚的身份,总有走后门的嫌疑。

外戚类似于宦官,其地位的获得与显赫,更多依附启用他们的皇帝、太后本人。皇帝、太后不在了,这一批外戚也就权力不在。

如汉高祖的皇后吕后去世后,功臣集团很容易就铲除了吕氏外戚。唐太宗去世后十年,长孙无忌被清算。

古代贵戚和外戚(古代皇权对外戚的用与防)(5)

重点防范的群体

正因为外戚比起皇族亲王、大臣,更容易接近权力中心,虽然取代皇帝可能性小,但架空皇权的可能性是非常的大。所以皇权在逐渐加大对外戚的防范。

战国时秦国,经过外戚魏冉专权、昌平君叛变,还有类似于外戚的嫪毐叛乱,大大刺激了秦始皇。秦始皇选择不立皇后,杜绝外戚干政。

早早从秦始皇开始,防范外戚,主要是通过权力限制。

汉高祖在弥留之际,要身边的人一起立誓,不是刘姓皇族出身,不能封王。

吕后去世后,功臣集团铲除吕氏外戚,为防止再有外戚做大,选了刘恒做皇帝,是看中刘恒妈妈薄太后,是刘邦妻子中背景最弱的。

但汉文帝刘恒去世后,汉景帝母亲窦太后的侄子窦婴、汉武帝母亲王太后的弟弟田蚡、还是权倾一时。

汉武帝亲自掌握大权之前,亲受窦太后、王太后以及窦婴、田蚡对他的限制,又经历了皇后卫子夫所生的太子发生巫蛊之乱、已故宠妃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谋划拥立李夫人儿子刘髆为太子失败后投降匈奴,应该是饱受刺激,临终居然处死了钩弋夫人,以防将来钩弋夫人外戚干政,架空自己的儿子汉昭帝。

西汉末年,汉元帝、汉成帝、汉哀帝、汉平帝连续早亡,几个太后的外戚集团争权互斗。

古代贵戚和外戚(古代皇权对外戚的用与防)(6)

最后,汉成帝母亲王政君家族的王莽,居然以外戚身份获得大权进而改朝换代成为皇帝。

王莽给后世皇帝立下了外戚篡权的案例,提升了皇权对外戚的警觉。

东汉建立,汉光武帝、汉明帝,严防外戚,刻意打压。

可是,东汉从第三位皇帝汉章帝开始,窦、邓、梁、阎,四大外戚家族接连登场架空皇帝,东汉皇帝为抗衡外戚专权,启用宦官。于是东汉外戚、宦官内斗不止、交替干政,成为历史上外戚专权最严重的朝代、宦官专权最严重的朝代之一。

东汉朝廷最后的衰亡,也由外戚何进集团和宦官十常侍集团的火并导致。

三国时期吴国的末帝孙皓,为了防止外戚专政,立了好几位皇后,让外戚之间形成制衡。

可这也不是有效的办法。西晋,晋惠帝太后一族的杨骏与皇后贾南风内斗,掀开八王之乱的序幕。西晋成为皇族亲王内乱最严重的朝代。

东晋,门阀士族效仿曹操把女儿嫁给汉献帝从而更好控制皇权,也把女儿嫁给皇帝,控制皇帝。

南北朝,北魏为防止儿子分别依靠母亲家族势力争权内斗,也鉴于历史上外戚专政的种种教训,建立了极端的“子贵母死”制度。如果哪一个儿子成为皇位继承者,他的母亲就要被处死。

古代贵戚和外戚(古代皇权对外戚的用与防)(7)

即便这么看着丧心病狂的制度,也不能杜绝外戚干政。有的皇帝没有了生母,出现了养母(保姆奶妈)干政。

唐朝,出现了武则天称帝。

仅从权术运作上压制打击外戚势力,防止外戚专权,收效甚微。

宋代,开始从制度上防止外戚专权。

1后妃的选择,避开名门大族。明代,只能从普通中等人家选取后妃。

2 外戚只能出任地方副职或者虚职武官。文官晋升有着严格制度,皇帝不再能随意破格提拔官员。

3文官集团也有着自己的运转法则,不大能接受破格提拔的官员。

4 后宫不得接触外官。与亲属来往被严格限制。

5后宫后妃等级制度严格,皇帝不能因喜好随意擢升嫔妃等级。清代,皇帝不能随意和妃子共同居住。

6 保证言官的权利。言官有权指出皇帝违反制度、礼法的事情。有了舆论监督。

从此,宋代九位太后垂帘听政,明代有马皇后、万贵妃、李太后、郑贵妃,清朝有孝庄皇太后、慈禧太后,但没有出现外戚专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