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器面面观汉阳造(神兵重器撰史篇)(1)

说起“汉阳造”,想必许多国人并不陌生,在诸多近代背景下的战争、抗日题材影视作品中,“汉阳造”可谓司空见惯。“汉阳造”全称汉阳八八式步枪,又称老套筒或汉阳造,原型是德国1888委员会式步枪,由汉阳兵工厂生产。从清末一直到朝鲜战争,汉阳造都是中国军队使用的主要武器之一,作为20世纪初中国军队最具代表性的武器,在军队服役超过60年。

位于江岸区胜利街271号的武汉警察博物馆,展出了这样一支“汉阳造”步枪,斑驳的身影让人忍不住联想起它的前世今生。

01酝酿之始

“汉阳造”源远流长的历史,可以从“汉阳造之父”张之洞说起。张之洞,晚清四大名臣之一,清流派领袖,洋务派代表人物,祖籍河北省南皮县,出身于官宦之家,27岁便获慈禧钦点殿试探花。张之洞镇守荆楚大地十九载之久,政绩斐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其主持创办的军工制造业典型企业汉阳兵工厂,是晚清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军工企业。

1883年中法战争,清军使用的武器都是杂牌,且以鸟枪、滑膛枪、抬枪等为主,为了弥补武器的落后,清政府重金赴海外求购枪支武器,然而各国或囤积居奇或拒绝售卖,张之洞饱受刁难,不禁感慨到:“方今求一千之枪,难于筹十万之饷”。正值清末洋务运动热烈开展之际,张之洞作为洋务派代表人物,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他决心自办枪炮厂,只有枪炮在手才能不受制于他人,才能自强。

兵器面面观汉阳造(神兵重器撰史篇)(2)

1891年2月,在湖广总督张之洞的主持下,枪炮厂开始动工,张之洞把地点选在湖北省汉阳县大别山(现龟山)脚下,面对襄河,水陆交通方便,附近的大冶县产铁,原材料来源充足。历时两年,于1894年6月建成,技术设备从比利时、德国和英国引进,当时不仅在亚洲是最先进的兵工厂,在欧洲也属先进行列,武汉纵身跃入重工业发达城市。好事多磨,枪炮厂刚建成没多久便被一场大火烧成灰烬,张之洞再次上书呈奏:扩厂重建,改换机械,增制无烟火药等,朝廷再次予以批准。当时中日甲午战争一触即发,形势可谓内忧外患,张之洞只好拆东墙补西墙,直到1895年冬季,枪炮厂最终完工,开始批量生产。

汉阳兵工厂原名为“湖北枪炮厂”,后来因为所生产的产品不仅仅局限于枪炮,又改名为“湖北兵工厂”,1907年湖北钢药厂与之合并后,称为“湖北兵工钢药厂”,后世因其所在地而习惯上称为“汉阳兵工厂”,到1938年2月又改名为“第一兵工厂”。

02石破天惊

1891年,张之洞得知德国军方已经装备了新型毛瑟1888式步枪,出于对毛瑟步枪的迷信,在对其基本性能不了解的情况下,就迅速电请驻德大使许景澄务必改用制定新式步枪,为此还追加了45万马克的费用。实际上这种1888式步枪与毛瑟枪毫无关系,德国奸商将1888式步枪指鹿为马谎称为毛瑟步枪,把设计卖给了中国人。尽管德国的1888式步枪有冒牌之嫌,但它的确有着不错的性能,博采众家之长,是当时世界上比较出色的步枪之一。

经过一年试制,1896年6月,湖北枪炮厂仿造德国1888式步枪的第一把步枪终于诞生,官方定名为“七密里九毛瑟步快枪”,因为湖北枪炮厂建在汉阳,所以工人们将其取名为“汉阳造”,从此它响彻历史,成为“中华第一枪”。

兵器面面观汉阳造(神兵重器撰史篇)(3)

汉阳造步枪,口径7.92mm,枪全长1250mm,枪管长740mm,枪重4.06公斤,膛线4条,初速大概为640米每秒,表尺射程2000米,有效射程大约300米,有5发固定弹仓供弹。步枪采用了当时先进的枪击设计模式,使设计更为可靠安全,它的弹头材质为铅锡合金,可以更好地保护膛线。这是德国第一种采用无烟子弹的步枪,无烟子弹不熏士兵眼睛且利于后期维护保养。这款步枪显著的外观特点在于,在整个枪的外部加了一个套筒,整个枪管上半部分都是裸露的,其作用是防止枪托与和护木因膨胀或弯曲等外力促使枪管变形从而丧失准确性,另外还可以起到隔热作用,防止士兵握到枪管时烫手,因此也有人把它称为“老套筒”。

根据史料记载,1897全国各地生产的新式枪械进京,参加由神机营组织的大展演,在此之前,清朝最好的步枪是上海江南制造总局制造的快利步枪,也是清军的主力步枪,然而在那场较量中,汉阳造射击300米外目标的命中率达到90%,一举击败了快利步枪等,荣登第一枪宝座。从此,湖北枪炮厂与汉阳造步枪一举成名,神机营、练兵处都上折子奏请改用鄂产的枪炮。

来源:武汉警察博物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