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驱力由心而发,行为才能持久稳定。内驱力来自内心需求和外部诱因。内心需求方面要关注孩子喜欢的、能够激发成就欲望的事物;外部诱因方面要关注孩子使命感和心之所向的事物。

素养来源于家教(读者家教内驱力的来源)(1)

喜欢的:做喜欢的事情

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喜欢就是一束光,让人驱光而行。为了热爱的事物,人们可以忍受挫折、困难、孤独;能抗住重重压力,在绝境中重生。当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废寝忘食、心无旁骛、眼中有光、积极奋进等类似优点就会体现在孩子身上,因为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再苦都是享受。

不知道孩子的兴趣爱好,是父母的失职。兴趣是从尝试到聚焦的过程中产生的,尝试越多,越能使孩子充分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孩子刚出生时,往往是大多数父母打拼事业最忙的时候,但无论生活再忙,还是要留出时间给孩子,在有限的时间内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认真观察孩子的成长,逐步了解孩子的喜好。

一位妈妈给我说她的孩子特别喜欢踢足球,为了不让妈妈取消自己踢足球的活动,孩子可以接受妈妈的各种安排,包括他不喜欢的课外班。他跟妈妈说:“只要你让我踢足球,我保证无论多晚,都会完成你安排的任务。”面对孩子如此期盼的眼神,谁又能忍心拒绝呢?最后,妈妈让孩子自己安排兴趣活动和学习计划,发现孩子不仅能高效完成学习任务,也能保证足球训练的时间,他们的亲子关系更加融洽。

请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尽可能让孩子多尝试,找到真正喜欢的事物。因为喜爱,生活就会有光,谁也无法阻止孩子向光奔跑!

向往的事物:人人心中都有向往的生活

向往的生活或许是一种生活状态、一种成为“超级英雄”的感觉。无论是精神上的还是物质上的向往,都来自羡慕和渴望,源头往往来自日常所见所闻。

对孩子来说,人物的影响力更大,甚至会成为职业的启蒙原点。英雄有可能是父母、电影或故事人物、身边敬佩的人、英雄人物、老师、专家学者,曾经给过孩子温暖和爱的人等。

彭先生是一所学校的书记,来向我咨询孩子选择专业的问题。他的孩子高考分数全省排名前300名,专业和学校的选择余地很大,他期望孩子选择计算机专业。在现场,孩子低着头一直不表态,于是我让孩子谈谈他的想法,孩子说他想成为一名牙医,究其原因居然是源于初中的一次偶然相遇。因为他的牙齿不好看,经常被同学笑话,他变得沉默起来。从初中开始,妈妈带他去看牙,看病的医生非常幽默风趣,经常鼓励他,他很喜欢这位医生。彭先生没有想到,如此偶然的人生交集,居然在几年后影响着孩子的专业和职业选择。最终彭先生同意支持孩子,让他选择了一所知名大学的口腔专业。

“超级英雄”带给孩子的榜样力量,会转化为现实生活中的动力,甚至影响职业选择。

有成就感的事物:内心深处对成功的渴望

再糟糕的人,都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

海梅斯·埃斯卡兰特,你也许不知道这个名字,但你一定听说过这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耳熟能详的名言,就是出自海梅斯之口。

他几乎囊括了美国历史上所有最高级别的教师荣誉,但最初他却是一个不被美国承认有教师资格的老师,被迫任教于当地排名倒数第一、管理极其混乱、桌椅歪歪扭扭、窗户破烂不堪的一所破学校。学校里95%的学生来自贫困家庭,他们打架、闹事,穿奇装异服、脏话连篇。

面对这样的学校和学生,海梅斯有两种选择——放弃或是坚持。为了生存,他不得不选择坚持。结果出人意料——他拿着菜刀走进教室,经过多年努力,把400个“混混”送进了哈佛、耶鲁等名校。

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他经常跟学生们说:“上我的课,你只需要带一样东西,而且你必须每天都带来,那就是对成功的渴望。”

如此顽劣糟糕的孩子,内心深处仍然藏着对成功和对证明自己的迫切渴望,他们用这份渴望创造了奇迹。

渴望得到他人的关注和认可,而当学习又是唯一能让人信服的证据时,孩子就会选择要么学习出众,要么行为出众来博得成就感。

使命感:最高层级的动机

责任和担当是内驱力的最高层,对孩子来说,这个话题显得深远而厚重。

国家使命感。我们提倡孩子具有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为国争光、强国富民的国家使命,在此号召下,每代青少年都为之奋斗,因国家使命感而产生的内驱力强大而持久。

家庭使命感。孩子的使命也可能是改变家族的命运、实现父辈的梦想。例如,“全家就指望你能考出去,到大城市生活”“把家里的企业好好经营下去,不能在你手里毁了”“千万别再像我一样”。

家庭条件不好的孩子,通常肩负改变家庭命运的责任,读书是唯一改变命运的机会,他们别无选择,唯有奋勇前进。无论条件多艰苦,教育资源有多局限,都不能阻挡他们奋发图强。

父母因某种原因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就让孩子继续去实现。如果孩子接受,就会转化为使命感;如果孩子不接受,就有可能引发教育的冲突。

期望改变某种社会现象的孩子,使命感会更强。比如想帮助更多的家庭摆脱病痛折磨,立志学医,期望帮助家人以及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再如对环境污染痛心疾首,想通努力去改变垃圾处理的方式。

使命感会让孩子奋勇向前,直达目标;会让孩子以大局为重,不因为自己的喜好和意愿而改变,能接受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有使命感的孩子,更能接受现实中的困难和逆境,控制自我情绪。即便不喜欢应试教育,也会忍耐和强迫自己努力学习。

内驱力是孩子内心产生的欲望,自我驱动大于外部推力,这种内在激励比外部的奖励更能激励他们。

激发孩子的内驱力,你要先梳理这几个问题。

1.孩子喜欢什么?这种喜欢是刚露出苗头还是坚持了一段时间?

2.孩子向往的是什么?吸引孩子的事情是什么?

3.最让孩子有成就感的事情是什么?怎么做会让孩子获得成就感?

4.孩子有没有使命感?我平时给孩子传递的使命感是什么?

想清楚这些问题后,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找到目标。

(摘自《谁说未来不可见——家庭教育规划手册》陈筱芝/著 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

编辑:王欣 责任编辑:董小玥 审核:何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