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汉字是其中的亮点之一。从复杂到简单的过程是极其曲折的。晚清时期,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和压迫,人民生活十分悲惨。

一些爱国者开始反思国家落后的原因。大多数人认为,现存的旧文化和封建思想正在裹足不前,繁体字就是预计变革内容的其中之一。于是乎,在那时简化汉字就备受人们关注。

简化汉字是推广汉语拼音的铺垫,上世纪70年代的第二次简体字改革,是指第二次简体字改革的失败。虽然失败,但很多人的姓氏由此改变,是否你的姓氏也曾改变过呢?

被废除的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70年代的汉字二次简化)(1)

一、简化汉字的好处

自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以来,社会各界学者纷纷提出简化汉字。这种简化是一种简单化。

它的宗旨是让每个人都更容易学会书写和使用汉字,从而打破封建社会少数知识分子和政要对文化和知识的垄断,提高中国人的文化教育水平,使中国更加强大。

被废除的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70年代的汉字二次简化)(2)

汉字的这种简化首先体现在汉字的拼写上。

清末民国时期,社会各界产生了《传音快字》、《盛世元音》、《江苏新字母》、《中国音标字母》、《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等作品,但最终汉语采用了现在的汉语拼音方案,从此,汉语拼写不再困难,又符合西方器乐语言,既有声又有义,使汉语更加完美。

汉字自产生以来,一直发展到现在,我们现在使用的汉字已经简化了。一般来说,它是一个从复杂到简单的过程。

但是,由于汉字本身非常复杂,即使在民国时代,汉字也非常繁琐。常见的笔画有很多种,对于日常的书写和识别都是非常困难的。劳动人民即使学会了,也很快就会忘记,因为太复杂了,这种传统的文字不利于图书的出版。

被废除的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70年代的汉字二次简化)(3)

因为笔画太多,很多作家在写文章时只愿意写主旨,不会作深入的解释。这也是古代文言文难以理解的原因。因为仅仅几句话就包含了很多意思,读者需要一点一点地掌握,这对图书的传播非常不利。大多数的人没有那么多时间阅读,更不用说深入思考这本书的内容了。

因此,如果想让人们喜欢阅读,就必须使书中的知识易于理解。根据这本书,人们可以自行学习理解,这是最好的方式。只有这样,人们才能真正通过书本学习知识。

进入19世纪,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清朝的腐败现象频频出现,西方列强的入侵也随之发生。正所谓内忧外患,国必败。为了救亡图存,许多爱国进步人士进行了无数次的探索,与国民教育密切相关的汉字改革备受关注。

1909年,陆费逵指出:“教育的兴衰,人民的智慧和愚昧,都取决于识字的难易程度”。

被废除的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70年代的汉字二次简化)(4)

陆费逵

他认为,要普及教育,就要提倡更方便、更容易记住的白话文。这一观点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推动下,汉字改革蓬勃发展。但由于缺乏国民政府的坚定支持,加上各派意见不一,简体字改革阻力重重,发展缓慢。后来因抗日战争的爆发而中断。

1949年,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

孙中山说过:“人既尽其才,则百事俱举;百事举矣,则富强不足谋也”。当时,中国近80%的人是文盲或半文盲。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的人才在哪里?

被废除的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70年代的汉字二次简化)(5)

富国强民,必须在全国大力“扫盲”。

经过许多代表的讨论,汉字改革的主要方向是简化汉字。经过多次起草和修改,《汉字简化方案》于1956年正式公布,共简化了500多个汉字,比如以前的“瞭解”就被简化成为了“了解”。

而这种简化带来的结果,就是我国百姓的识字率快速上升。这也标志着汉字简化在中国正式实施。这是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著名的汉字“一简”。虽然有缺点,但瑕不掩瑜,这一汉字简化非常成功,为中国简体中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被废除的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70年代的汉字二次简化)(6)

二、为何要“二次简化”

汉字的简体字政策非常成功,简体字的使用也非常方便。当然,也有人抱怨“爱”把“心”去掉,变成了“无心的爱”。这样的人无法认清时代文化,不考虑实际情况,属于腐儒之见。

然而,这一成功是指“第一次简化”,即20世纪50年代的简化。事实上,中国还有第二次简化汉字的政策,但这项政策完全失败了。这就是上世纪70年代的“第二次汉字简化”。这个事情可能很多中年人都有印象,它是怎么一回事呢?

被废除的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70年代的汉字二次简化)(7)

其实,上世纪50年代汉字的简化并不意味着工作的彻底完成,而只是阶段性任务的完成。当时人们普遍认为汉字的简化还没有完成,不够“简单”,所以一直有继续简化汉字的想法。但后来,由于当前形势的动荡,政策陷入停滞,直到上世纪70年代,工作才开始恢复。

1973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开始起草第二个汉字简化方案。1975年5月15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提请国务院审议。1977年5月20日,经征求各方意见,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起草了《第二个汉字简化方案》修订稿,报国务院审批。

经过两年的反复修改,1977年12月第二份简报稿终于正式通过,12月20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日报》刊发了“二简”计划。第二天,《人民日报》就开始用“二简字”印刷新报纸。

被废除的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70年代的汉字二次简化)(8)

1978年3月2日,教育局宣布开始在教科书中试行“二简字”。当时草案收录了412个简体字,但中央对结果不满意,提出了增加简体字的意见。

正是这种观点,使得“二简”改革逐渐背离了其初衷。委员会想方设法去增加更多的简体字,但现实比预想的要困难得多。

被废除的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70年代的汉字二次简化)(9)

“一简”改革中,收集整理了最受欢迎的民间文体,《二简草案》里新收录的简化字则是经过“挖地三尺”挑选出的民间俗体。

“二简”共简化了800多个汉字,包括8种简化方法,其中最常用的是同音替代词、形声词、特征词等。所谓同音代替词,就是用同一拼音的简单词代替相对复杂的词,比如“藉”当时就提出用“笈”来代替,会有利于书写,减少汉字的数量。

在汉字结构中,形声字被谐音部分所代替。例如,在当时的方案中提出的“董”可以用“苳”来代替,这样更能突显出“dong”这个声部。特征字则是保留原字的部分特征来进行简写,比如 “贰”就被简写为“弍”

被废除的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70年代的汉字二次简化)(10)

三、“二次简化”惹麻烦

事实上,在第一次汉字简化中,解构字主要来源于民间文字。委员会成员只是收集了这些民间文字,并作了简单的修改和整理,所以并不难。

然而,在二次解构方案中发现的400多个字是委员会成员们挖地三尺才找到的俗体字。如果我们还要继续增加简化字的数量,那么这些字只能是由委员会成员们自行创造。

而且,在体检工作中,很多日常生活往往被简化得足够简单,而一些比较复杂的民间词汇则不需要简化。但是,针对相关部门的反馈,委员会成员们进行了艰难的修改,甚至将一简中的许多简化字又进行了第二次简化。

被废除的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70年代的汉字二次简化)(11)

随后,当地报纸也响应号召,开始用二次简体字印刷。第二年,教育局又宣布开始在教科书中尝试简体字。然而,经过多次修改的简体字并没有得到人们的认可,反而引来了不少人的批评。社会各界反响非常强烈,不少专家也开始写信给有关部门表达意见。

这是因为,许多二简字都是将字写成同音字或者写错字,这些同音异义词虽然发音是一样的,但意义却大相径庭。汉字的很多意义都可以用结构来表达,这对孩子的学习和理解也是有帮助的。

但是,如果把这些同音异义词写成一个词,在学习和使用的过程中会非常麻烦,很容易让人混淆词的本义。

被废除的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70年代的汉字二次简化)(12)

周有光还和胡愈之、王力等23人写了一封信,要求不要采用《二简草案》第一表的简化字。在外部压力下,国家于1978年4月宣布停止在报纸、教科书和书籍中使用“二简字”,同年,对草案进行了新的修改。

该负责人之一王丽提出,“二简”要遵循惯例、合理简化的原则,不能为了简单而简单化。遗憾的是,草案的修订没有充分执行这些原则。

被废除的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70年代的汉字二次简化)(13)

周有光

1981年《二简修订草案》终于修订完成,这一草案在征求社会各界意见时得到了更多的积极反馈。但在随后几年的讨论中,各方意见不一,最终方案迟迟没有出台。而民间因为“二简字”已经出现文字混乱、认知困难等现象。

总之,这些二次简化的汉字并没有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多少便利,反而成为日常学习和交流的负担。后来,许多语言学家和汉学家联名写信,希望有关部门停止在“二简”的草案。最后,1986年,国务院正式宣布废止“二简”草案。至此,历经数十年的“二简”改革终于告一段落。

被废除的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70年代的汉字二次简化)(14)

胡愈之

四、“二次简化”影响深,多人姓氏由此改变

“二简字”虽然取消了,且过程中频频叫停,却因为宣传力度和涉及范围广,对人们日常生活、教育等方面有一定的影响,“二简字”曾在民间流传了将近十年,有不少的“二简字”在现代社会依然使用。

被废除的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70年代的汉字二次简化)(15)

具体的简化方法有:

主要从大众中选取流行的简化词;简化汉字形状(590个原汉字平均笔划13.1划,462个简体字平均笔划6.9划,简化字比原字笔划减少近一半的同时精简了汉字的数量;淘汰了一部分容易读错和写错的字;使一部分汉字的偏旁和笔划结构变成了常用字;减少了一部分汉字的偏旁。

比如炖(炖)、咨(谘)、闫(阎)成为了规范用字,此外“餐”的二简字“歺”,“鸡蛋”被写成 “鸡旦”,“停车”被写作“仃车”也是受当时“二简字”的影响。

被废除的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70年代的汉字二次简化)(16)

同时,由于简化改革,一些姓氏发生了变化,导致这个姓氏的人口急剧增加。

譬如在汉字二次简化时,将萧简化为肖。与古代罕见的肖姓相比,萧可是历史上一个非常有名的姓氏,已经使用了两千多,据记载,南齐、南梁、西梁三朝的国姓均是萧。兰陵萧氏更是历史上著名的贵族氏族,人口占比很高,所以位于百家姓前列。

自二简字改革后,“萧”字简化为“肖”,现在我们也只能从老一辈的族谱或祠堂里,隐约看到萧姓的存在。在简化工作推广时,没有明确表示姓氏不在改革范围内,因此把姓氏萧也纳入简化汉字,这也是为什么后来肖姓人口数量暴增的原因。

“阎”这个姓也被改成了“闫”,结果“阎婆惜”变成了“闫婆惜”,女星“闫妮”而不是“阎妮”了。

被废除的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70年代的汉字二次简化)(17)

值得特别注意的一点是,在《现代汉语规范字典》中对“阎”、“闫”两姓的解释为:“闫和阎是两个不同的姓,闫不是阎的简化字体。”因为你现在是姓“阎”,那就是写“阎”,姓“闫”就写“闫”。另外还有 “蓝姓”作“兰姓”、“傅姓”作“付姓”等等。

曾经山东省济宁市韭菜姜村戴姓一族集体向当地派出所递交了改姓申请表。是因为在“二简”改革时期,他们的“戴”姓被改写成“代”,造成了全村人的姓氏差异,给村民带来了一些麻烦。

37年后,村民们终于在当地派出所的帮助下集体改姓。但总的来说,“二简字中”的很多简化方案,虽然都没有得到后来的长期使用,但对老百姓姓氏的影响是非常显著,这倒成为“二简字”实施后的无意之举了。

被废除的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70年代的汉字二次简化)(18)

还有很多的汉字都受简化的影响,几乎没有了繁体的影子,人们对简化改革有不同的看法。虽然争议颇多,但它对现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二简字”改革没有造成太大的负面影响,但它的失败仍然值得我们深刻反思。“二简”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它没有遵循“一简”的原则,稳步前进,片面追求笔画的简化和字数的增加,草率行事,硬性删除,最终导致改革的失败。

被废除的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70年代的汉字二次简化)(19)

结语

汉字是我国人民的瑰宝,是历史传承的载体。汉字有其独特的魅力。每一笔都是先辈智慧和经验的结晶。经过多年的沉淀,它逐渐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首次实行汉字简化后,大大加快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的提高,意义重大。

被废除的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70年代的汉字二次简化)(20)

所有的事情在推行的时候都要有个度,超越了一定标准便会出现反作用,比如“二次”汉字简化,功利主义的追求只是为了简化而简化,却没有几千年汉字的历史魅力。甚至连中国人最看重的姓氏也发生了变化。

中国传统“根”文化遭到破坏,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二次简化必然要半途而废。

事实上,在历史的发展中,复杂性与简单性的争论一直存在。直到现在,有人认为简化汉字会使汉字失去原有的魅力。所以这件事也告诉我们,任何改革都要审慎定夺,盲目的改革只会闹出笑话。

被废除的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70年代的汉字二次简化)(21)

参考文献:

[1]王爱云. 当代中国文字改革研究[D].武汉大学,2014.

[2]姚菲. 《简化字总表》所收简化字研究[D].青岛大学,2018.

[3]李雪.汉字简化的利弊分析[J].青春岁月,2015(13):63.

[4]苏培成. 由汉字简化而形成的同形字[N]. 语言文字周报,2020-12-16(002).

[5]于全有.汉字简化与文化传承探讨需要澄清的几个问题[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3(03):95-1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