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边城》

作者:一山晚啼 字数: 2835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2022.02.22

我怱地想起那么一个地方:边城。脑海中想象过好多回她的样子,只是还不曾去过。便找来这篇小说再读一遍。

如今的边城(再读边城)(1)

再读之前,先来说说我对“边城”的印象。

《边城》讲了一个感人的故事,成了一个吸引人的地方。有一条河,书中的小溪,大概是现实中的沅水。河岸上有座白塔,白塔下单有一户人家。这家只有老少俩人,和一条黄狗。一条渡船,靠人力运行。爷爷便是渡船的船夫,少女翠翠是他的孙女。

环境有点囿于一隅,生活平静。民风淳朴,人们友好。比如翠翠纯真,好比她那一双黑亮的眼睛,但又是不容侵犯的个性。爷爷是会待人处事的爷爷,没有人不说他好的。外面世界纷扰,这里如世外桃源,这里是“天边的城”。

特定的风俗。比如大老二老追翠翠的方式。走车路走马路。一个对歌,自由选择;一个提着礼物,由媒人牵线搭桥。特定的历史时期,比如婚娶说到家境,送一副水碾磨。比如吊脚楼,吊脚楼中的女人,来探望女人的丈夫。比如旱烟,现在很少有人抽了。

二老的名字很独特,叫傩送。这个字怎么想到的?能叫人一下子记住。至少我想是因为知道傩戏。

这是纯朴的爱情。这是一个让人一见就起爱怜之心的爷俩。大概也是因为这样,他们并没有好的命运和结果。爷爷在雷雨夜遗憾死了,留下孤雏翠翠。翠翠的归宿并没有明确交代。在那个年代,翠翠无疑是弱势,不占优势的,是没有主导地位的。要是现在,我想翠翠不怕没人娶。

这是一个纯美又伤凄的故事。

其二是作者的语言,特别有地方味道,符合人物的形象。讲故事的方式,结构自然,紧凑。

它不以情节取胜,很重视景物的描写。弱化叙事,重于抒情。因此有人把它说为:田园牧歌情调的散文化小说。

这是写给爱情的小说。

直接地说,是沈从文写给爱人张兆和的小说。是一代经典。必将继续流传下去。

再读记写章节梗概:

交代边城概貌,爷爷、翠翠出场。

大老、二老出场。

端午节,介绍节日往日常有的活动情形。

翠翠回忆两年前的端午节,与爷爷看船赛,与二老第一次见面。

翠翠有了心事:二老。

翠翠长大了,爷爷老了。俩人各怀有心事。

端午节这天,祖父去镇上,翠翠一个人守船。从翠翠眼里,所见那些穿新衣裳过渡去看龙船的女孩,来反映翠翠的心里。

二老送爷爷的酒葫芦过来,邀请爷爷翠翠去他家吊脚楼看船。二老与翠翠第二次见面。

掌水码头顺顺请媒人上碧溪岨为大老向爷爷提亲。

兄弟俩同时爱上翠翠。互相挑明。以唱歌的方式,让翠翠来选。

黄昏,翠翠等爷爷回来。爷爷给她讲她的父亲母亲对歌相恋的往事。

翠翠在二老的歌声中梦到在山崖上摘虎耳草。爷爷以为是大老唱的。这时大老明白翠翠爱的是谁,决定出船离开茶峒。

祖父问翠翠:是喜欢大老还是二老?

大老坐下水船在茨滩出了事,淹坏了。二老无心谈婚事。

二老对老船夫有芥蒂:大老是他弄死的。

因大老的死,船总、二老都不主动搭理老船夫,对他淡淡的。这天,二老从川东回来要过渡,翠翠见了跑开了。

中寨人说话不实在。有意作弄老船夫,告诉老船夫,说顺顺同意二老去中寨做女婿。老船夫信以为真,心中大不快乐。急心烦事,病了。

这里有误会。因为大老的死,船总不愿翠翠成为二老的媳妇。二老心里是爱的。老船夫弄巧成拙,急于求成,反害了自己。

夜。雷雨。洪水。白塔倒了。祖父在雨夜走了。撇下翠翠。顺顺来安慰。杨马兵说一切有我,会安排好的。

杨马兵,翠翠母亲的追求者。对翠翠说起爷爷的旧事。还有她父亲的事,翠翠的母亲的事……

人物情感细腻,心思微妙。真实,符合人物立场、性格。比如围绕着翠翠的婚嫁。爷爷苦心经营,心中只为翠翠打算,在自己老去前,要把翠翠交给一个放心的人。多次去试探大老、二老和总头顺顺。

顺顺因大老的死,不乐意翠翠与二老好,尽管二老仍爱翠翠。

兄弟俩的态度,不是武斗,而是采取唱歌的方式,意思让翠翠来选。公平磊落。

二老也因为大老的死,有种愧疚,迁怒于老船夫。其实,大老知道翠翠爱的不是自己,是二老,才主动出走,心里为情所困,才被淹的。

杨马兵,翠翠娘的追求者,把爱用在照顾翠翠身上。合乎情理。

而当事人翠翠,一直没有明确表态。但心迹明了。这里显出少女的羞涩。乖巧。

写爷爷的笔墨是最多的。形象丰满,性格鲜明。他忠于职守,一生守着那条渡船。待人善良,面容慈祥。他的心里,唯一的牵绊依靠是翠翠,女儿的女儿。

而翠翠父母在老船夫口中,杨马兵口中均有提到,像影子一样,时隐时现。爷爷在意的就是翠翠不能像她父母一样,再出现悲剧。他要为翠翠找寻一个好人家,有个着落,才安心老去。

小说的感人之深,给人留下的印象,是因为悲剧的效果。爷爷这个人物让人感动。他一心为翠翠打算,可最后并没有如愿,是带着遗憾,急火攻心走的。

爱情是可能的,若是婚姻,觉得不对称。总头顺顺是有钱有一定势力的人家。而老船夫一老一少,没势力没地位,家境贫苦。这样两个家庭,按世俗门当户对的观念,是不相配的。那么,理解为写作上故事创作的需要。不过,在特定的环境下,在边城,有这样的事也不是不可能。

因大老的死,使一干人产生误会。由于误会,导致好事多磨。小说给出的结尾,也不明朗。让人期待。

读者的我们,一定是希望二老明天回来了,并且迎娶了翠翠,接管了渡船,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如果这样写,是不是让人感到太普通了呢。

所以,留下来的翠翠,这样一个美丽乖巧的女子,格外牵动读者的心。正如我们看剧,到最后总是关心自己喜欢的人物的命运归宿。想着翠翠的将来以后,仿佛这个故事并没有结束。

这篇小说人物性格情感的把握处理,让我觉得符合我想象中的沈从文本人的形象,两个字:柔韧。看似文弱书生模样,骨子里坚韧绵长。

还有写到水手,吊脚楼,妓*女。看作者是怎样写的:

由于边地的风俗淳朴,便是作妓*女,也永远那么浑厚,遇不相熟的主顾,做生意时得先交钱,数目弄清楚后,再关门撒野。人既相熟后,钱便在可有可无之间了。他们生活虽那么同一般社会疏远,但是眼泪与欢乐,在一种爱憎得失间,揉进了这些人生命里时,也便同另外一片土地另外一些年轻生命相似,全个身心为那肯爱憎所浸透,见寒作热,忘了一切。若有多少不同处,不过是这些人更真切一点,也就更近于糊涂一点罢了。短期的包定,长期的嫁娶,一时间的关门,这些关于一个女人身体上的交易,由于民情的淳朴,身当其事的不觉得如何下流可耻,旁观者也就从不用读书人的观念,加以指摘与轻视。这些人既重义轻利,又能守信自约,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较之讲道德知羞耻的城市中绅士还更可信任。

透彻,深刻。

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结尾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让人遐想。

我庆幸,现在的我依然热爱阅读。换句话说,依然喜欢在阅读好作品时的这种感觉感受感情感触,一时沉浸其中欢喜,好像这一时会停驻永久。是的,我为此庆幸,我并不是一个十分麻木的人。尽管我现在还不能写出如此类似的作品。但这种阅读的快感给我的写作带来牵引的力量,给我一种向往。这向往是美好的,又是极其神秘的。

,